纪实文学连载 | 在艰苦的岁月里 II
在艰苦的岁月里
首战上关初告捷
1974年10月,火辣辣的太阳烧烤着遵化的大地、山川。这一年,由于春季大旱,庄稼晚熟,秋收后延。为了夺取粮食高产,生产队的社员们早出晚归,为赶种小麦,正紧张的抢收着地里的庄稼。11月8日,公社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县委修建上关水库的消息,包村干部立刻深入到村队,抽调大批壮劳力。按人口摊派,每个生产队大体摊派10到15人,摊派后,有的生产队壮劳力已经很少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县44个公社,(包括现已划入天津的西龙虎峪、官场和出头岭3个公社)每公社一个连队,分别编成44个连队,每个连队大约在250人左右,组成了万人筑库大军,车马喧嚣,红旗招展,浩浩荡荡地开进上关。各连队由公社的一名脱产干部任指导员,连长由村干部担任,根据连队大小设若干名副连长,下设排级编制,民工由排长带队直接进入施工现场。双轮车、大车等大型工具全部由连队自备,铁锹、铁镐等小型农具由民工自带进入施工现场后,万名民工的吃住成了很大难题。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农民每年分得的毛粮(没有加工的杂粮)只有360斤左右,填不饱肚子,更何况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民工们的体力根本支撑不了。为保证工程,县领导多次到外地调剂粮食,这样民工们只得勒紧裤带,每天早晚喝的是玉米渣粥,中午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和高粱米饭,一星期吃上一两顿黑面“小枕头”(一斤面一个的细长馒头,民工称它“小枕头”)就算不错了,而且定量每人一个。有时连青菜也没有,只能喝些白菜汤。白天干得是人拉车的繁重体力劳动,晚上住得是四面透风的“干打垒”土坯房。冬季里大雪纷飞,屋里没有炉火,大家和衣挤在一起用身体相互取暖。到现在,每当参加过修水库的人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无不留下深刻的记忆,真是不堪回首。可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人们凭着一股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硬是用“穷棒子”苦干精神,靠一副铁肩挺了过来。5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遵化县委交给的硬任务。人们都说:“上关湖600米大坝是民工们用肩膀一车车拉出来的啊!”民工们描绘人拉车情景时都风趣的说:“拉车运料要小跑,屁股撅得比脑袋高”。可见当时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了。难怪当年修过水库的老工人参观大坝时,像见到亲人一样抚摸着坝墙久久舍不得离开。
从1974年10月10日至1975年9月间(其中3个月的汛期,人员大部分回撤),第二年秋收完毕,水库逐步增人,从开始出动5000多人到后来增加到1万人。7个月的时间,水库枢纽工程和迁建移民、道路改线、跨库公路桥、东灌渠穿溢洪道底隧洞等多项工程相继开工。1975年春至1977年春,刘礼行因援外由张福庆接任主任(水库总指挥)水库工程全面开工。
1974年10月14日水库大战开始了。第一道难关就是齿槽开挖及回填工程,它是整个大坝工程基础的基础,决定着水库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样的教训当时在全国已有不少了。所以,水库的领导者们始终把坚持质量摆在首位,水库《战报》、水库广播站也以“全党动员,坚持质量”的文章,配合水库党委大力宣传开挖及回填质量问题。工程处倒排工期,后勤处保证各项材料供给,质控组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保证质量不出丝毫差错。到1975年6月20日完成了齿槽开挖及回填任务,为大坝上长增高打下了基础。
1975年5月份,河口的齿槽(坝基)按时挖开了,如果不在汛期之前回填平整,洪水一来将前功尽弃。因此,回填工作必须抢在前面,自然成为一场攻坚的硬仗。看当时水库《战报》头条消息:时间紧,任务重,齿槽回填,十万火急。没有机械化运输,完全靠民工们的两条腿和一副肩膀拉车运料是何等的艰难。水库质量工程组称过,一车砂料1500多斤,一车土料1200多斤,而且当时运料上坝,步步走的都是上坡路,民工的体力消耗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取粘土要从10里以外的石各庄村搬运,为了抓工期赶进度,抢在夏季汛期到来之前将齿槽彻底填平,民工们拿出了拼命的劲头,有的民工肩膀红肿了就把上衣脱下垫在肩上继续拉车,有的鞋子磨烂了就赤脚上阵。工地上昼夜奋战,灯火辉煌,人山人海,车辆如梭。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填粘土6万多立方米。除80米预留合龙口外,填筑坝体由高程3米平均填筑至120米高程。在填筑坝体不久,发现沙砾料场石块极多,工程师们紧急研究,将堆石体的范围扩大,修改了大坝设计。第一次增加卵砂石40万立方米,无形中又为民工们增加了二次运料的负担,使坝体由原粘土斜墙沙砾坝型,改为为粘土斜墙沙石混合坝型,虽然费工费料费了人力,但使得大坝基础更加坚固了,并得到了上级认可。
与此同时,放水洞全长317米全部凿通,完成放水洞前部左侧长60米导流洞,中部右侧长42米发电叉管洞,和出口静水池开挖,并对洞身进行了部分衬砌。溢洪道部分土石方开挖,还完成了库区道路改线土石方的开挖。凿通溢洪道底长361米东干渠输水洞。这一切都按期完成了任务,首战上关初告捷。
民工靠自己一副肩膀拉车鏖战大坝合拢
在艰苦的岁月里
当年的水库《战报》
作者简介 岳树林
七十年代初期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来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多次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报告文学《穷棒子创业史》,《沙石峪六十年变迁》选入农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大趋势》一书。其中《穷棒子创业史》被选入了2018年遵化领导干部教材。散文《追》获2016年河北“我的中国梦”散文大赛三等奖,《打洛江放排》获全国老年散文大赛三等奖。著有《岁月留痕》诗文集一部。喜欢摄影,2016年8月,摄影作品《烟波浩渺清东陵》入选全国第八届“群艺杯” 摄影大展,10月选入北京国际摄影周国际影展。
雁过留影,爱过留心
贰
本刊责任人
投稿须知:
1、本平台 唯一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一定要写清体裁。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半月发放一次。
本刊责任人:
本刊责任人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张国印 希国栋 周祝国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小愚 徐小东
诗歌主编:王翠红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主编:梁淑艳
动态主编:陆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