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55万的寒门孩子,和他的疯娘
一个人,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该怎样对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鸡汤说:你的成功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于是,很多人焦虑地奔跑,不敢停歇,最终,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离父母越来越远,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
多年前,一个贫苦不堪的少年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不跟时间赛跑,而是背起母亲,陪她变老。大学毕业,告别苦涩的青春,他又作出了令人诧异的选择:放弃高薪,背起母亲回到偏僻的家乡,当一名老师。他叫刘秀祥。
如今说起刘秀祥,很多人或许会感到陌生,但他的故事,堪称这个时代的必读课,不得不说。
吃不起饭、上不起学这种事,仿佛离人们非常久远且陌生,但对他来说,却都曾亲身经历过。
刘秀祥的人生,实苦。
为了能带着自己的疯娘活下去,年幼的他,拼尽了全力。曾经,他觉得这个世界十分冰冷黑暗,没有希望;但后来,他却发觉,自己可以成为那束光,去温暖他人,照亮他人。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句话,用在刘秀祥身上,再合适不过。
贵州男孩刘秀祥,恐怕已经有很多人记不得他是谁了。
但相信大家应该看过这张图,图中带着母亲上大学的男孩,就是刘秀祥。
13年前,一位刚刚考上大学的少年,硬是背着自己丧失生活自主能力的母亲,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学校求学。
路过的人纷纷驻足,他只顾紧紧牵着母亲赶路。
2008年的秋天,20岁的刘秀祥被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
“有我一口吃的,就有我妈一口。我在哪,我就把她带到哪。”
“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这件事在一夜之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也赚走了很多人的泪。
后来,考上大学的刘秀祥“消失”了。
时隔13年,已经33岁的刘秀祥,再次出现在微博热搜上:如今的他,过得怎么样了?
刘秀祥的人生,实苦。
1988年,他出生于贵州偏僻贫苦的小山村,从出生那刻开始,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在他四岁那年,刘秀祥的父亲因病去世,没过多久,家里的姐姐走失。
后来,就连家中的顶梁柱,唯一的哥哥也因为不堪忍受贫穷的生活,离家出走。
原本的一家五口,一瞬间变成了一家两口。
只留下刘秀祥和他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
刘秀祥家庭合照
看着自己的老公和孩子,都纷纷离开了这个家,刘秀祥的母亲再也承受不住这样沉重的打击,不幸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
她开始变得每日疯疯癫癫,生活无法自理,更没法照顾刘秀祥。
那一年,刘秀祥才小学三年级,只有10岁。
他要承担起赚钱养家、照看母亲、给母亲做饭、洗漱等等重活。
因为母亲患病,家庭贫寒,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大家都躲得远远的,看到他就会故意欺负他。
他只能沉默接受,埋头走开。
《面对面》采访刘秀祥
当别人家的孩子还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吵闹的时候,刘秀祥凭借自己弱小的肩膀,担负起这个随时都可能破碎的家。
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幼年的刘秀祥,早已充分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寒冷与残酷。
每个人都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童年,而刘秀祥,没有童年。小小的年纪,命运已剥夺了他做一个孩子的权利。
刘秀祥和母亲的住处
整个小学期间,他和母亲住在稻草搭建的棚子里,最怕的就是下雨和冬天。
一到下雨天,屋顶到处漏水,无处可躲;到了冬天,则四面透风,冷如冰窖。
直至初中,他因学习成绩优异,可以去县城里最好的中学读书,他决定带母亲一起走。
当带着母亲到县城才发现,自己身上的几十块钱根本租不起房子。
迫于无奈,母子二人只能在郊外用稻草搭了个棚子,在里面落脚。屋前地上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
那时,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不出一个星期,你肯定带着你老娘回家。”
刘秀祥咬着牙,没有反驳。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
只是,生活甩给刘秀祥的泥潭太深了。有的人出生在罗马,有的人能通过条条大路通往罗马,而刘秀祥,仅为了从泥潭爬到地平线,就要拼尽全力。
刘秀祥住的稻草屋和木房子
为了赚钱换口饭吃,他四处去捡垃圾收废品,去工地上搬砖扛水泥。
为了给母亲买药,刘秀祥便趁着周末放假上山去挖药材,然后徒步几十公里,背去城里卖。
他走街串巷卖过报纸,还跑去菜市场捡些剩菜回家,只为能给母亲做一顿热乎乎的炖菜。
上初中的刘秀祥
有天早上,他因为过度劳累发起了高烧,想到母亲没有东西吃,他勉强爬起来,想把昨晚剩下的半碗炖白菜热一下,却因为有气无力,打翻了菜碗。
可是,家里实在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了,他只能弯腰捡起地下的白菜,用清水洗干净再加热,给母亲端了过去。
母亲在吃,他在哭。他的青春,一如碗里的清汤寡水,苦涩,乏味。
那时候的日子,一眼望去,没有尽头。
整个初高中时期,他每个星期都拼了命干活,也不过只有10多块钱的收入,但就是这微薄的收入,勉强养活了他们母子二人。
很多年后,有人问刘秀祥,最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抛弃母亲自己离开,他说:
“从来没有,虽然她无法把我养育成人,但我知道,有她在,我就不是孤儿,我就有一个家。”
刘秀祥在工地干活和收废品
2006年冬天,18岁的刘秀祥想去200多公里外的县城,给母亲买点好吃的,回家一起过除夕。
因为山高路陡,他借了班上同学的一辆自行车,却因为连日干活的劳累,长期营养不良,重重摔了一跤,满身是血,晕在了半路上。
那片地方荒无人烟,等他自己醒来,拖着车子瘸着腿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二的早上了。
原本想给母亲过个好年,却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母亲三天没能吃上一粒米。
这件事,让他愧疚至今:“别人家都喜欢过年,我以前最怕过年。”
《面对面》采访刘秀祥
他曾带着母亲,跪在父亲的坟头立下誓言:“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给她温暖的家,如果混不成人样,我绝不回来。”
是这个誓言,支撑他活了下来。
在刘秀祥最困难的这几年,多亏了国家救济粮和学校老师的帮助。
没饭吃的时候,老师总是用自己的钱帮他打饭;交不起学费的时候,也是老师在帮他垫付,然后告诉他:“你只管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希望。”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刘秀祥坚定了自己读书的信念——“我一定要带着母亲走出山村。”
刘秀祥给母亲梳头
他开始一边拼命打工一边努力学习,只为实现自己立下的誓言。
可就是在高三这年,上天却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因为长期出去打工,再加上照顾母亲,分身乏术,没能专心复习,又偏偏患上重感冒——他的高考考砸了。
看着自己就差几分的成绩单,刘秀祥第一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那时候过得太苦了,很绝望,真不想活了。”
可转头看看一脸无辜又满头白发的母亲,刘秀祥告诉自己,为了母亲,也不能死。
他在澡堂子给人搓背两个月后,下定决心:我不想一辈子给人搓背,我要复读。
一次没考上,大不了再考一次。
那一年,他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写下一句话,陪他度过了无数个难熬的日夜——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每每觉得生活不幸,命运不公的时候,他就会看看这句话,给自己一点鼓励:
“生活里比我还苦的人有很多,应该往前看,学会知足常乐。”
他想要去复读,可却没有学校愿意收他。
他只能一所一所学校去找,迫不得已,他给高中校长下跪了四次,校长实在不忍心,答应了他的复读请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8年,20岁的刘秀祥复读一年之后,得到了不错的成绩。
最终,他成功考入了临沂师范学院(即后来的临沂大学),这是他多年来最大的愿望,终于被实现了。
难题却再一次出现:虽然他考上了大学,却没钱带母亲去读书。
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好心人把刘秀祥的故事告诉了媒体,希望大家能帮帮他,后来,越来越多人知道和认识了刘秀祥。
刘秀祥和母亲
他们开始给他捐款,但都被刘秀祥一一拒绝:“我自己有手有脚,谁挣钱都不容易,不能白要人家的钱。”
为了攒够上大学的费用,他在当地一家铁矿厂,每天工作18个小时,2个月后,终于凑足了路费。
他说:“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和社会索取的一个资本。
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可怜,而是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我最害怕别人可怜我。”
学校也为他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他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读书和养活母亲。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也是人人皆知的一幕——
刘秀祥背着巨大的行李袋,牵着母亲的手,坐上了通往山东临沂的大巴车。
一路上,母亲时常劳累哭闹,他总是耐心地安抚着她,牵着她,背着她,直到背不动为止。
就这样,他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刘秀祥带母亲上大学
大学四年时光,他一直半工半读,每天三点一线:上课下课,打四五份工,照顾母亲。
除此之外,还当上学生干部,帮忙其他贫困生免费联系校外兼职。
给母亲打饭的刘秀祥
而自己兼职好几份工赚到的钱,除了和母亲生活、给母亲看病之外,他还会寄回贵州一部分,帮助在家乡收废品时认识的贫苦孩子。
“能帮一点是一点,这就是我的想法。”
课堂上的刘秀祥
在别的大学生放假出去逛街购物的时候,他总是早出晚归,出去打工;
在别的大学生在宿舍赖床打游戏谈恋爱的时候,他已经早早出现在自习室里。
生活依然苦累,但却十分充实。无论何时,他的嘴角总是挂着朴实的笑容。
因为对刘秀祥来说,考上了大学,生活就有了奔头。
四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2012年,24岁的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收获了诸多荣誉证书。
此时,有许多企业为他提供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一家北京的企业开出年薪55万的高薪报酬。
刘秀祥感到受宠若惊,可回头想想,这些企业为什么这么做?
他的自尊心很强,心里也清楚:“我不想做一个贩卖自己苦难故事的人。”
受别人可怜而给予的工作,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议论对象,这不是刘秀祥想要的。
刘秀祥毕业照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电话,改变了刘秀祥的人生。
电话那头是个农村的女孩子,她是刘秀祥当年收废品时认识的。女孩和他的情况相似,家里也只剩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寒艰苦。
那年,她初三毕业,已经没钱继续读书,只能听母亲的话,等待嫁给同村一个找不上老婆的男人。
挂了电话,刘秀祥心里百般滋味,五味杂陈:
“虽然我已经走出来了,可是山村里还有很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来啊。”
为了帮助更多的山村贫困学生走出山村,改变命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所有工作机会。
他决定带着母亲回到贵州家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
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身边的人都说他是傻子。
好不容易走到这一天,可以去大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又要回到穷乡僻壤,从头开始。
是还没有穷够吗?
只有母亲笑呵呵地看着他:“我的儿子棒,好棒,棒......”
抱着一脸懵懂只会傻笑的母亲,刘秀祥又哭了。
就像当年上大学时那样,刘秀祥牵着母亲的手,背着大包小包,再一次回到了家乡,也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在农村基层教育教师的考试中,刘秀祥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高中,成为了一名历史老师。
但在偏僻的农村,老师这个岗位一直非常缺人,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担任了五个班的历史老师和三个班的班主任。
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就连周末都忙着给学生补课。
他的梦想,在这个时候已经清晰地展露出来:“希望我教过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刘秀祥在讲课
他的家乡有很多孩子,因为家境困难,十几岁就放弃了学业。
刘秀祥每天下了课堂,就骑着自己买来的二手小摩托到工地上、网吧、庄稼地、孩子家里劝说并拉他们继续回学校上课。
执教8年,他的摩托车跑坏了8辆,终于将50名孩子劝回课堂,重新读书。
而曾经的“问题班”,是最让学校和老师头疼的一群学生:抽烟喝酒的,旷课打架的,沉迷网络的......
学校里所有的老师,没人敢带这个班。
刘秀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要求,成为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高中三年间,他运用了各种方法,和学生真诚对话,成为朋友。
每到周末,他会邀请同学们来家里做客聚餐,亲自下厨给他们做饭,然后一起学习讨论。
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只用来做两件事:照顾母亲和照顾学生。
刘秀祥觉得,教育,就是生活的细节,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作为老师,你好好对待学生,学生绝不会辜负你。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让这个“放牛班”全班47名学生,统统考上了大学。
这在当时的村里乃至现在,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学生们对他感激不尽,他却说自己不需要任何回报,只要能拿出好成绩,就是他最想看到的事情。
后来,无数考上大学的学生,都给他写了感谢信:“刘老师,谢谢你,是你让我走出来,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老师,如果不是你,我这辈子都不会走出山村,考上大学,是你给了我新的生命,你是我一辈子的恩人。”
刘秀祥给小孩子讲课
如今,刘秀祥依然最看不得那些家庭条件贫苦的学生,总是偷偷给他们塞钱,如同当年的老师对自己一样:
“心里会有一丝丝的痛,看到他们,就想到了我自己。我要让他们看到我,看到希望,才能让他们有信心走出来。”
于是,他带领着一个个学生,回到他的老家,看看他的老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坚信“读书是可以改变的。”
2018年,被选为“中国好老师”的刘秀祥,开展了1000多场面向全国的公益演讲,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把读书重要性传达给更多的人。
自从毕了业,回贵州当了老师,他的钱几乎没有一分花在自己身上。
这8年来,他通过一对一资助,帮助贫困学生多达1700多人,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而现在,他终于可以拍着胸脯,告诉那些正处于黑暗与迷茫中的孩子们:“读书能改变命运,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更好的命运,是更好的工作、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更高级的名牌。
但他想要的更好的命运,是有能力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刘秀祥正在演讲
钱和梦想哪个更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会回答:钱。
但对于刘秀祥来说,一定是梦想:“如果不是梦想的力量,在人生那么多坎的任何一道坎的时候,我早已倒下。”
时至多年后的今天,刘秀祥说他从不后悔当初拒绝高薪的决定。
他一生都在渴望过上不贫苦的人生,却能够在关键时刻,拒绝诱惑,视金钱如粪土。
因为在他心里,梦想的重量,真的比金钱重百倍。
刘秀祥和班里同学合影
2021年,刘秀祥已经33岁。他用了33年,来和命运抗争。
这么多年,很多人都在和飞速膨胀的物欲赛跑,以暴富自得,以成名为功,他却坚守在偏远的地方,把一个又一个孩子,送往更高的地方。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句话,用在刘秀祥身上,再合适不过。
教书育人,是一件伟大的事;而成为刘秀祥这样的老师,是一件难得的事。
他从苦难中来,拼了命走出苦难,又自愿回到苦难中去,只为让更多人走出苦难。
刘秀祥的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天亮前,是最黑暗的时候,过了那几秒,你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他不仅让自己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还让许多乡村学生看到了曙光。
那一束光,是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