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那么苦,为何群众还不断自发加入红军?

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的历史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对我个人而言,最震撼我的一段历史是长征,长征最震撼我的是血战湘江。

开始战略转移时,中央红军总兵力八万六千余人,湘江之战后锐减到了四万余人。这场战斗使红军损失了大半的军力,数万将军和士兵们血染湘江,以至于湘江的老百姓们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每每想到这般惨烈的一段历史或者看到相关的影视时,我在万分心痛之余,经常会想:
红军过得这样苦,为什么最后胜利的是红军?
为什么杨荣显一家八兄弟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在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
为什么哪怕是在最艰苦的长征路上,也有人不断自发加入红军队伍?
虽然我和这些革命先烈隔着漫漫的时空长河,我也知道在现在的富庶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很难去想像过去人的生活,很难去体会当时红军战士的心理。但是,套用一句现在常常说的话:

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不管我们现在的生活如何,我们都没有理由忘记为了我们的现在拼命的那些革命先烈,我们也都有理由去追忆他们的过去。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受苦受难的农民。解放前,地主剥削我们,乡、保、甲长骑在我们的头上,祖传的几亩田地也被迫典当了,一家人少吃无穿,实在苦啊!一九四二年旱灾,我的几个儿子,都饿困在床上动也动不得。

一九四九年二月,家里没有吃的东西,继光到河沟里捞虾子,碰着伪甲长的一条毛狗被人打死在河沟里。伪甲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死狗游街,还要我家给狗买棺材、做道场。

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我在这里摘录的是黄继光牺牲后,她的母亲写给毛主席的信。
看完这段最平常不过的文字,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我在想,生在那个黑暗、险恶的旧社会,恐怕连最普通的活着都很难啊!
那时候,最多数的中国人就是农民,而一个没有财富、没有家世的普通农民,生在一个兵匪多如牛毛、侵略者铁蹄横行的时代,真的能奢望平安的活到善终吗?
著名红军将领徐海东在斯诺的《红军照耀中国》里曾回忆说:

蒋介石曾下令一旦占领我的家乡,姓徐的一个也不能留……在句容集镇,有一条街上,以前有许多苏维埃合作社,人们安居乐业。如今一切已化为乌有,只有几个老年人苟延残喘。他们领我们走到镇外的一条山沟,只见十七具半裸的年轻妇女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她们都是遭强奸后被杀害的……我们都哭了……

万恶的旧社会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几个字符而已,我们更不知道“红军”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对于当年的红军战士们来说,对当年的贫苦百姓来说,对被甲长逼的给狗披麻戴孝游街示众的黄继光来说,对被几乎灭门了的徐海东来说……
红军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一句话: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只有共产党,只有人民军队,才能在旧中国让人民拥有做一个普通人的权利,拥有从不识字的农民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战士的权利。
在那个时代,仅仅是这一点,就足够伟大了!
所以,只要能堂堂正正做人,即使面临着封锁和物资匮乏,红军们也能够甘之如饴。
况且,红军官兵生活水平上下一致。在军饷制的时代,全体指战员都拿一样的军饷,按时发放;后来实行供给制,官兵的衣食住行全部由部队负担。
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会有图书馆,有教室,他们会打篮球、玩体操、开运动会、开文艺晚会,甚至还在大会堂跳广场舞。
没有名字的战士,要给他们起名字,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怎么写。日常训练中不但教军事技术,还教文化知识。
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小红军们在学英语、学几何、读小说、学画画,惊得目瞪口呆。他说他从未在其他任何一支部队的士兵脸上,看到那种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幸福感的表情。
最重要的是,红军战士知道自己是在为和自己一样的劳苦大众战斗!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苦,知道自己如何摆脱这种苦。
红军一向都很重视对人的教育,不像国民党“抓壮丁”那样简单粗暴的招人来打仗,打仗也是要讲道理的,红军会告诉大家:“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战。”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绝不是单纯打仗的,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和建设革命政权。”
一句话,红军打仗是为了让穷苦人翻身!
红军能为老百姓做实事,能切实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境遇。红军能让电影《决胜时刻》里的普通战士田二桥家住上瓦房、吃上白米。而这就是田二桥也想要让更多的人住上瓦房、吃上白米的理想信念可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算过得再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历史的光辉之所以如此耀眼,是因为不论经过多少岁月的沉淀,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这力量来自人民,这力量要服务于人民!
所以,只要这个宗旨不变,加入这个队伍的群众就会不断。
试想一下,如果我生在过去那个时代,大概率就是一个给人当做牛马的贫农的女儿,如果真的能遇到像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这样的队伍,我拼了命也要加入的。
跟着他们,这一生,活的是个人,活的有意义!
(0)

相关推荐

  • 从井冈山到瑞金:人民永远是党最坚实的保密屏障

    展现十送红军场景的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 作者:孙立新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最后一个好儿郎送他上战场 这是一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唱出了纳鞋织衣.推车摇橹.送子 ...

  • 撷取文本之花 插在课堂的篮——以《老山界》教学为例

    我一直觉得,语文应是美的.悠悠华夏,沉淀着几千年的文化,都浓缩在语文中,让人痴迷,让人沉醉. 可爱的你,语文教师,你应是这美的发现者,传承者,欣赏美的同时,要把这美传给学生."送人玫瑰,手有 ...

  • 部编六上第2单元知识点 练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 5  <七律·长征>  毛泽东 A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长征"是这首诗的       . 主题:全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 【吉林】陈禹西《什么是“地球的红飘带”》

    什么是<地球的红飘带> 公主岭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陈禹西 又是一年寒假季,明年我就是升入四年的小学生了,每年假期学校都会推荐很多适合我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思想的课外读物,这个假期姥姥给 ...

  • 红军故事34枧塘篇1:唐凤鸣冒险帮红军吃大亏却至死不后悔!

    1934年11月下旬,一支红军队伍来到广西全州县枧塘镇土桥村委金鸡岭自然村.红军与历史上其他来这里的军队不同,他们不扰民,不欺压群众,不抢百姓的东西,还帮助群众挑水做好事.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红军的 ...

  • 初心与使命

    编者按: 在中华大地上,每一件红色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每一片红色沃土都孕育着与之一脉相承的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如何让历史对今天的孩子不再遥远?如何让过去与现在建立起深刻的联系?怎样 ...

  • 部编六上第2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 5  <七律·长征>  毛泽东 A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主题:全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不畏艰险 . 英勇顽强的革 ...

  • 王久辛 | ​​ 缅怀三章

    总第1235期 文字| 王久辛 图|王久辛 版权©️归原作者 师长在黄昏时分倒下 清晨到黄昏 朝霞是红的烂熳的 而晚霞先是桔红后是紫红 这一仗,打掉了红军 五个轮次的冲锋 和两个波次的敢死队的肉搏 紫 ...

  • 资讯有故事丨“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来源:环球资讯+ 上世纪20至40年代,一些外国记者远渡重洋,辗转来到中国.他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他们让世界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人. 环球资讯与您重温历史,听"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

  • 文学看台1142 | 陈辚:羊牯岭上映山红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人民文学>采风团汕尾行集结号 欢迎关注公众号 这里有上千个文学文艺刊物投稿邮箱,值得你收藏 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赞赏归原创作者! 人民日报:" ...

  • 红军长征创造下哪些至今无法超越的世界奇迹?

    如果说奇迹,那就是把红军保存下来,把革命得力量保存下来. 当时是这样的,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因此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进而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说实话,当时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

  • 埃德加·斯诺:“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7年10月,一本奇书在英国伦敦出版,几周内就销售10万余册,当月三次加印仍供不应求.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就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介绍给世界的人--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

  • 【纪实文学】郭向阳:深山激战“十大连”

    作者简介: 郭向阳,男,笔名君伊,当世太白,中国炎黄出版社特约编审,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6月生于河南省栾川县,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有诗.散文,评论等作品在<中国作家>.< ...

  • 《红色印记》第27集:《缝在枕套里的秘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主持人鲁健. 我讲述的文物是长征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张党员登记表.这张油印.毛笔填写的粉红色登记表,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 △长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