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老臣张廷玉配享太庙,极尽殊荣,最后为何却险被乾隆抄家?

张廷玉是清代汉族大臣最成功的一个,没有之一,连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不能望其项背。

为了表彰他对大清的贡献,清廷领导人雍正在临死前下了遗旨,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他也成为了整个清代唯一享有配享太庙待遇的汉臣。

什么是配享太庙?

说白了就是大臣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供奉大清已故皇帝的太庙中。

在世的皇帝每逢重大节日举行祭祖仪式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会进入太庙,给先帝和供奉在太庙的大臣磕头。

能进入太庙,就能享受后人包括皇帝的祭拜。

让皇帝给你磕头,堪称荣耀之至!

而且在整个清朝295年的历史中,能进入太庙的大臣屈指可数,可谓寥若晨星,一共才26人。

其中的13个是皇族成员,没有裙带关系的大臣只有13个享受到了这个待遇。

而张廷玉是其中之一,能说他不是牛人吗?

但张廷玉在晚年受到了不公待遇,曾经被乾隆“抄家”。

其实乾隆并没有抄张廷玉的家,所以这个抄家是加引号的。

抄家是搜查并不由分说没收家产,大多是对待被剥夺免除职务的官员。

而乾隆让人去张廷玉家,只是让他把历年来皇帝赠给他的东西交出来。

关于这次“抄家”过程,《清史稿张廷玉传》只有14个字记载:

“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

乾隆为什么要抄张廷玉的家?是因为君臣二人闹别扭了。

雍正驾崩,乾隆刚登基的时候,君臣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高宗即位,命张廷玉总理事务”。

张廷玉也兢兢业业,继续为清廷服务。

可是到了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跟乾隆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甚至产生了矛盾。

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因为张廷玉想退居二线。

这时候张廷玉已经七十岁,体弱多病,他上班的时候需要儿子搀扶,颤颤巍巍,已经力不从心。

但是乾隆却不准张廷玉退休,让他继续发挥余热。

于是二人就产生了矛盾,还发生争执。

乾隆的意见:“既然先帝给了你配享太庙的荣誉,你就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小车不倒只管推,哪有退休的道理?”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张廷玉反驳说,配享太庙也不是不能退休,前朝有这样的例子。而且七十岁退休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乾隆不乐意了:“你不要光想着享清福,应该把自己当做主人公。为什么不向诸葛亮先生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拍马屁:“人家诸葛亮生在战争年代,内忧外患,身不由己,我生活在和平时期(这是您的功劳啊),不能相提并论。”

乾隆并没吃这一套,伤心地说:“我待你不薄啊,你为什么可以为我老爸工作,不能为我好好干,这不是显得我太没有亲和力了吗?”

见乾隆发火,张廷玉不再吭气了,没有再提退休的事。

但是乾隆的心也凉了,于是在第二年准许张廷玉告老还乡。

可是这时候,张廷玉做了一件事,让乾隆龙颜大怒。

张廷玉对乾隆说:雍正皇帝答应我配享太庙,如今我退休回乡,你要给我出个手续,我才放心。

张廷玉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魏征当初那么受唐太宗李世民重用,死后李世民还把墓碑给推倒。

既然君臣已经因为退休的事闹得不愉快,谁敢保证乾隆不会做李世民第二,取消他配享太庙待遇?

听到这话,乾隆心里不悦,但是依旧给他出了手续。

要说张廷玉这事办的的确有些过分了,可能是因为身体欠佳,他收到圣旨没有亲自去谢恩,而是让儿子代替自己去谢恩。

这下子乾隆非常生气,让军机处督促他本人亲自谢恩。

可是军机处还没有行动,张廷玉已经进殿谢恩了。

乾隆更生气了,怀疑军机处泄露机密,向张廷玉通风报信,大为恼怒,下旨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其实乾隆最生气的是,张廷玉提出退休的时机不对。

乾隆十三年,正好乾隆的大儿子永璜死了,张廷玉作为永璜的老师自然是要参加葬礼的。

可就在葬礼结束不久,乾隆儿子尸骨未寒的时候,张廷玉竟然又上表给乾隆申请退休。

乾隆刚死了最宠爱的儿子,作为一个父亲来说心情最糟糕,万分悲痛。可张廷玉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申请退休,这是对乾隆父子没感情的表现,太没有眼力价了。

这么多不满积攒到了一块,乾隆才剥夺了自己授给张廷玉的爵位。

但是乾隆的气并没有出够,还窝着一肚子气。

就在这时候,张廷玉的一个叫朱荃的儿女亲家出事了,所谓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原来朱荃在朝廷为官,母亲去世他没有上报。

封建社会的人重孝道,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

当官的守孝就要在家待三年。

朱荃是京城的翰林,薪水不多,平时生活清贫。

但这时候有了个好差事,被调到下面当学政。当学政就是到某个省去主持考试,考上的考生总会给学政孝敬一些钱财,在学政的位置上就能多捞外快。

可正好这个时候老娘死了,按规矩来说,他要放弃学政的差事回家去守孝,可为了钱财,朱荃就把老娘死了的这个事情给瞒了下来。

此事发生后,乾隆一看机会来了,就借题发挥惩罚张廷玉。

张廷玉被“抄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但是所谓乾隆对张廷玉的抄家,仅仅是发泄怒气,向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以前我和我老爸送给你的东西,你给我吐出来。

乾隆为什么不真抄张廷玉的家?

首先,张廷玉的为大清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雍正皇帝树立的榜样,否定他,就是否定老爸雍正。

其次,张廷玉能在喜怒无常的雍正手下当了几十年大臣,始终受到重用,确实有过人之处,乾隆找不到他的大毛病,抓不住他有罪的把柄。

他屹立不倒的秘诀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翘尾巴。

比如雍正十一年的时候,他的儿子应考,高中一甲三名探花。

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又不是高中状元。

但是张廷玉闻讯后又惊又怕,生怕招致大家反对,说他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张廷玉赶紧面见雍正,要求降低儿子的名字,还说出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话:“天下人才很多,大家十年寒窗不容易,都想获得好名次,这个位置,咱们官宦子弟应该让出去,把机会给那些寒门子弟,有利于社会公义。”

张廷玉为官的第二个秘诀就是沉默是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他这样说并不是说要当庸才,而是多做事,少说话,不显摆。

雍正经常向张廷玉请教治国之道,但是张廷玉不向外透露一个字,把功劳永远归于领导,自己甘当幕后英雄。

皇帝跟大臣关系再好,在重大问题上不可能总是想到一块,如果大臣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有可能冒犯皇帝,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英明伟大的汉武帝就连杀五个丞相,以至于很多大臣听到任命自己当宰相的时候,都有上刑场的感觉。

所以要坚持皇帝永远是正确的,就永远不会犯错,永远不会失宠。

张廷玉为官第三个秘诀就是谨慎小心。

每次他回家之后,就是把自己一天做的事回顾一下,梳理一遍,反思一下,看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好纠正过来。

张廷玉为官的最后一个秘诀是不拉帮结派,不谈论是非,永远超然世外。

他从不推荐官员,省的官员日后犯错了,自己被牵连。

他也不站队,不介入官场纠纷,以免得罪人。

“以退为进,以无求为求,以无私来营私”。

对于皇家的事,张廷玉也完全不表态。

比如康熙皇帝问他追缴国库欠款的事情谁去更合适,他笑着回答请皇帝乾纲独断,这样的回答就向皇帝表明了,我只忠于你,而且你家的事情我不会参与,不想参与,不能参与。

当然,张廷玉能当三朝元老,成为政坛不倒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清廉。

他从来不主动为自己谋取私利,朝廷上下一致认为他淡泊宁静,宛如“圣人”一样。

即便有人对张廷玉有意见,想责难他,但是从来没有人用“贪渎”来指控他。

越是清廉,皇帝也越不会让他吃亏,动不动就赏赐,器物不方便使用,直接赏上万两的银子给他。

除此之外,还送他豪宅几所。

雍正元年,恩赐府邸一所,雍正七年,又赐更大府第一所。雍正三年,以圆明园南面一座旧园赐之居住。

因为张廷玉是清官,家里最有价值的就是皇帝的赏赐,所以乾隆才耍赖,让张廷玉把御赐的东西交出来,这比抄家都要命。

这样一来,张廷玉一无所有,爵位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最后财产也所剩无几。

忙碌了大半辈子,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清朝了,到头了还是一无所有。

伴君如伴虎,此言不虚啊。

不过乾隆做事还没有那么绝,毕竟张廷玉也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八十四岁张廷玉与世长辞,乾隆帝没耍孩子气,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还让其子张若霭袭封伯爵。

张廷玉的几个儿子也都在朝中做官,大都是省部级官员。

为大清奋斗终生的张廷玉,总算是得到了公正待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