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一石二鸟的好法子
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光电转换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据能源部报告(2005年4月)世界上潜在水能资源4.6TW(1TW=1012W ),经济可开采资源只有0.9TW;风能实际可开发资源2~4TW;生物质能3TW;海洋能不到2TW;地热能大约12TW;太阳能潜在资源120000TW,实际可开采资源高达600TW。
这么大的潜力,应该是未来的方向,可实际上真实市场与理论分析是脱节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卖出去,有利润才能维持生存。这是企业的固有属性。 消费者要有钱才能消费,没钱也买不起,用不起。 很多人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处,恰恰结合处最容易发生问题。
举个例子,中国的光伏产业,是放开私人资本竞争的,大家一看前景如此好,都盲目进入,因无序竞争,导致我们的光伏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有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已经生产过剩了。这个过剩不是说没有需求,是能消费起这个产品的有钱人都集中在有限的区域。广阔的农村、沙漠地区、无人区没有购买力。中国的电力又异常紧张。需求与实际很容易脱节。
为了生存,厂家争取国外市场吧,都争相把这么好的产品销往国外,相互挖客户,最终导致人参卖成萝卜价。国外政府一看,这不行啊,这样搞会把我们的光伏产业给击垮了。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欧盟,开会通过决议制裁中国光伏产品,不准你向欧盟的出口,时间禁止一年。企业那里能熬过一年,员工是要生活的,你不给看工资,就饿死了,活人总不能饿死吧,于是,你这里停产,我找其他的工作的干,没人干活,这么有前景的光伏产业也就玩不下去了。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还的靠金融银行支持,但银行是嫌贫爱富的,人家也是自负盈亏的组织。 破局还的依靠政府。政府说中农工建四大行,先让光伏企业活下来,政府担保,给光伏企业贷款。在西部沙漠地区,以及戈壁上的那些干旱地区,村村装光伏。企业渡过灾难期,也能还上贷款。银行也可以形成良性资产循环。问题就这么破解了。
光伏企业又发生困难,这次是财政拿一笔钱去扶贫,曾有企业算了一笔账,一个村装上光伏,没电的可以自己发电,有电的可以并入电网,光伏产生的额外收益,只需要25年,发电收益就足够那个村脱贫了。这可是清洁能源,西部地区地多人稀,一样能过好日子。财政资金一笔钱干了两件事,解了光伏的困,脱了村的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