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式

无极式

无极式_雷世泰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d7bf5d0102uzh6.html
      什么是无极式?是从平常的生活态转化为拳术的练功态的转换式,是过渡。从无到有,既不全无,也不全有,少了些散乱,多了些规矩,是从气、质两方面由流入和,由散到敛的准备过程,虽则不动,虽则简单,只是一站,但内里在悄然变化着气质。

        无极式很简单,不难,但站好也不容易。
        姿势与立正差不多,所以不难,不同处在于不要挺胸收腹。
        简单说就是平地立杆。
        立杆,就是两件事,一是杆要直;二是杆要稳。
       第一, 杆要直,立正也好,无极也好,都要站直了。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站成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的,人从头到脚不可能是直线(人的全身就没有一处是直线),这里所说的直是指的"意轴",也就是经过"积分"平滑处理过的那根虚拟的轴,我们平常在拳术中所说的轴都是指的意轴,这是实际影响拳术效果的轴。平地立杆的杆,就是立这根轴。"一轴到底"也是指的这根轴。
        人在站立时,胯以下基本可以直(只要腿没有毛病),但胯以上是有许多弯曲的,腰椎,胸椎和颈椎都是有弧度的,这是生理曲线,无法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局部加以改善,使之更符合拳术技击的要求。在无极式中就是在腰和颈椎上加以调整,腰要挺,头要顶,使得我们的后背成为一个完满的拱形,而不是三道弯。
        挺腰就是塌腰,命门向后凸,使得腰椎尽可能挺直。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人从四肢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脊椎发生了很大变形,出现了S形,这是为了减震。但腰部最有力的状态却是挺直甚至向后拱,这只要看看猫要扑食前的姿态就会明白。直立带来了进化,也同时产生了许多原来不曾有的副作用,除了脊椎变形并引发的劳损,间盘突出外,痔疮,胃下垂,静脉曲张等还有不少。所以,我们脊椎的这个s形不是优点,是毛病,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无极式首先就是腰要直。平常看一个人健康与否也常用腰板挺的直不直为标准之一,要能挺住,中气就提得住,人也有精神。相比较其它双腿弯曲的拳式,无极式中的塌腰体会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难就难在腿直立,命门后凸时腰不能向上下两边伸展,而只能向上顶起,既没有空间也借不上力,却要负担托起整个上身的重任,对初学来说有点勉为其难。所以我教时还是从弯腿站桩入手,等到有一定基础,身体稍微听点话时,再回过头来体会无极式。
        初站无极式最累的地方就是腰,脖子还在其次。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也在腰,往往找不到塌腰的感觉而变成了收腹,这就南辕北辙了。无论怎么用力都只能在背面找,前面是越松越好。站无极式的时候腹部是在向后收,但这是被塌腰带动的,前面的腹肌并不作功,事实上,腹肌的收缩对塌腰半点忙也帮不上,所以千万不要有误区。
        其次就是颈椎,顶头竖项,头(颈椎)要竖直,百会上顶,下巴后收。顶头竖项的诀窍在一个"悬"字,拳经云"满身轻利顶头悬",百会穴如同被一根绳子提住,这样整个身体都自然顺了下去,下巴想不回收都难。竖项不仅对直杆很重要,还可以对松肩和含胸有所帮助,头顶不住,两肩就不由自主地耸起来。
        站无极式还有个地方容易有疑问,那就是含胸。常常有人问,一站直了就不由自主地有挺胸的感觉,觉得很苦恼。我的解决方法是,只要你不故意去挺胸,就算含胸了,等到后背的感觉练出来,阳面充实了,这根轴立得习惯,前面自然就松下去,也就不用担心挺胸的问题了。
        第二,杆不仅要直,还要稳,立得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不倒,找平地立杆时的平衡感觉。
        我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打拳,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没有绝对的稳,桩站的再好也不会谁都推不动,比你功夫大的人肯定能推动你。平衡是一种能力,它并不主要取决于你有多大力量和在平衡中用了多大力量,更多的是看你对于失衡的反应调节速度,反应速度越快,应变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高。我们坐公交地铁时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同样的车运动变化,不同人的反应是差别很大的,有的人只是晃动一下,而有人就要跌出去。
        平衡能力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应该是本能。正常人每时每刻都在维持自己的平衡,不会出问题,而对蹒跚学步的幼儿,病人,醉酒的人等却是件不容易的事。练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练平衡能力,而站无极式对于自发(本能的,不经过大脑指挥就能完成)的平衡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帮助的。这是因为,在所有打拳姿势中无极式的平衡面是最小的,因为人直立,身轴就在两脚根中间通过,而且重心就收在脚跟上,这样,平衡面的范围不超过10厘米见方,也就是一个巴掌大小,这就相当于高300米的艾菲尔铁塔只靠20米见方的底座来支撑平衡维稳!
        所以,不要小看平地立杆时平衡的难度,特别是闭上眼睛时难度尤其大,因为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平衡器官,所以我主张闭眼站无极式,这样可以收到额外的效果。人直立如杆,可以调控的点很少,越是直立状态保持的好越是可调处少,杆是整体在晃,可以说,杆立的越直,越好,对平衡的敏感度越高,稍不留神重心就超出了平衡面。真正能让杆稳住的只是根部的力量,具体就是脚腕,起作用的就是小腿前后的肌肉群,别的地方即使能帮忙也有限。大凡刚刚站无极式的人都是用腰,胯,上肢,甚至头来维持平衡,因为此时他们的腰胯和头颈还是松散的,容易不由自主地动。等站到一定时候别的地方都不会乱动时,就会感觉到脚腕(实际是小腿)的作用,是它在具体控制着立杆的平衡。开始可能会感觉小腿很累,但同时又会感觉充实与舒服,特别是足三里穴鼓涨,饱满,似乎气在顺着小腿下沉到涌泉穴。随着气的下沉,整个身体似乎有一种被墩实的感觉,我称之为"墩面口袋"原理,一袋面立在地上本来是不稳的,提着它一下一下地墩,下面越来越磁实,上面越来越空虚,最后这袋面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站无极式也有这个过程,平地立杆,如果一开始是一根细杆,那么随着气逐渐顺下,重心下移,杆的底座会感觉越来越厚重,稳定感会大增。
        杆要立直,意要节节上顶,而杆要立稳,气要节节下沉,这个节就是各个关节,看似矛盾,却正是阴阳相合之道。气从前面(阴面)松沉下去,劲从后面(阳面)领起来。这个原则不只是在站无极式时适用,而是要贯穿于拳术的始终,甚至在平日生活中也不妨时时找找这种对拉撑开的感觉,很舒服的,绝对有益处。
        俗语有"开窍"之说,一般是指脑筋,其实我们的关节也是窍,全身气血流通都要经过关节,力与劲的组合、发放也都要通过关节,没有关节就没有运动。能做到节节松开,这个窍就通畅,松不开,就淤滞。拳经有"为拘魔所捆"的话,主要就是指的窍没有打开,不通。所以我们在入门伊始站无极式就先要有意识地去开窍,虽然我们是直立,但是各个关节都要尽可能松开,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绷直或曰僵直,以膝关节为例,能保持大小腿直就行了,大腿肌肉基本不用力,再多用力就是僵。实际上,站无极式是全身肌肉用力最少的,也是最放松的姿势。
        杆要直,立要稳,都离不开气顺,而气顺首先要气正。什么是正?诚意、正心之正,内心充实,如孟子所说"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气,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穹",往这里一站,万物皆备于我,即使泰山崩于前,白刃加于颈,麋鹿兴于左,能够心不动,色不挠,气不馁,"虽千万人吾亦往矣",大义凛然,"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心要静,气要实,有这样的心、这样的气,岂止无极式,虽一切事可往矣!
        有人说:无极式的要点是无,从无开始,专注于无,要混混沌沌,空无一物,才是正理。你怎么在这里大谈其有,又是姿势,又是感觉,又是要求,统统都在有字上作文章,是以有在说无,全错了!
        这里有两点需要明了:
        第一,无极式只是开始,是从生活态进入练拳态的过渡,是从无拳意到有拳意的转折态,是开启练拳过程的大门,进这个门,先学的是有,不是无,人在未学拳前对拳中规矩一无所知,进了门就是要学这些规矩的,从无极式开始要约束其散乱之气与形,使之达到练拳态的要求,此时过份强调无,就象对初学者要求放松一样,大言无用,口惠实微。
        第二,拳练到最后是要"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但这时的无已经不是初期的无,是经过了无数"有"的训练之后,又淡化并摒弃了诸多"有"的形式,包含无数"有"而又不具象于哪个具体的"有",抽象的有,这就是大有,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有若无。这样的无是我们追求的,但它只能出现在练拳之后而非初始。
        还有人问,你说了这么多无极式的好处,那么它是不是非站不可呢?答:也不一定。坦白讲我本人就不是从无极式入手,也不是从太极拳入手,甚至也不是从三体式和劈拳入手,而是以崩拳和虎形入门。我现在教人都是从坐、站、走这入门三要开始,其中的站也不是一定要站无极式,而是简化了的浑圆桩(手自然下垂而不抬起),但是我告诉他们如果有时间也不妨站站无极式,因为这里面有些别处不那么强调的东西。比如,无极式是直着腿站,这在所有的拳式中是唯一的,也是放松程度最大的,这就带来一个好处,可以多站不容易累,另外,当腰腿有疾或身体不适无法练其它动作时,站站无极式多少也能找找练拳的感觉,三体式就没有这样的优点。但是,归根到底无极式只是一个辅助练习方法,不能代替拳术的训练。
        总之,站,当然好,不站,也没有太大损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反正现在的人每天就那么多时间,练了这个就练不了那个,要不要站,站多少,自己看着办,有时间就站,时间多就多站,兴致来站上一个小时也不多,没时间只站10分钟也不少,今天不想站也没事儿。
        有人问,那么无极式继续站下去,在杆立直立稳之后还怎么深化呢?其实还是大有空间的。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先往大了站,把细细的杆站粗,站成旗杆,站成柱子,再进步站成塔,成山,-----然后再把这个山站没了,到那时,可大可小,可实可虚,无有无不有,无入而不自得,岂不妙哉?

        这不是忽悠,信则有,诚则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