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音乐和医药联系在一起,上古医药是让人快乐的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36)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我们汉民族,为人类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文字——汉字。思想的传播,各种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的教训,都离不开文字。汉字本身有思想,这是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区别。我们汉民族常常羡慕其他民族有民族特色,如民族服装,民族小调等,常常黯然叹息,好像汉民族没有有特色的东西,从而没有了自信心。其实,我们汉民族有着最有特色的宝贝——汉字。在浓浓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情节里,在殷殷的寻求国学的氛围里,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汉字的童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童年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个阶段,长大了,成熟了,重温儿童的长成,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何况,有的人,都忘了自己的童年,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所以,快乐就少多了。
本人不是专门搞文字研究的,本着对汉字的喜爱,以己之心,度着先人造字时的场景及心态,写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汉字的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汉字的童年(36)
琴就是“乐(yuè)”就是“lè”,“乐lè”头加“草”,就是药(yuè),吃了草就乐(lè),绕口令吧,其实就是汉字的趣味性之一,一字多义,一字多音。
古文字学家说,甲骨文没有“琴”字,想想,怎么可能呢?琴的实物早于文字的,可以这么说,文字都是晚于实物和实际生活的,文字是生活实践的概括性总结,开始是把这个东西或者实践活动照着画出来,这是造字的初级阶段,就是象形,比如画个人、画个太阳、画个月亮等,这个大家都知道。后来,先人的生活丰富了,用象形的方法已经画出不出这个生活、这个实践的内在活动了,于是,才有了比类合宜,就是用两个象形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比如“明”字,怎么才能用字来表达这个“明”字呢,字母文字直接规定就行了,然后大家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而汉字不行,得“物以类聚”,就是把意思“差不多”的字合起来,才能表达这两个字的共同意思,就拿这个“明”字来说吧,太阳
,白天发光,明亮,月亮
,晚上发光,明亮,于是,先人就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表示“明亮”这个意思,这个日月合体,就是明字,写作
,
,这个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明亮”,这就是我们先人的“逻辑思维”。再比如,凡脚的动作,如跑啊,跳啊,踢呀等等,都用脚
,而不可能用手
,如果是打呀,摘呀,揍呀,却不能用足字旁,这就是先人造字时的逻辑思维,再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期汉字大赛节目,有一个台湾的男孩,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是冠军了,就是选“暝”和“瞑”这两个字,真可惜,搞错了,如果他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知道先人的造字规律,秒选都不会错的,“暝”,是“日暝”,跟太阳有关系,是太阳落山了,大地睡了;“瞑”,是“目瞑”,就是人的眼睛闭上了,比如死不瞑目,是跟人的眼睛有关,一个是“日暝”,一个是“目瞑”,看偏旁,就区别开了,古人说,秀才识字认半边,是有道理的,大概率的猜就能猜出一半了,至少大方向不会错的,人说汉字难学,其实,如果要知道汉字的一些造字的规律,比字母文字好学多了,还有趣。
但是,也有任何的比喻都不可能完全表达出原意的字,这就造成了后世学习的障碍,这也是已发现五千多个甲骨文字,现在还有近两千多个没有认出来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那时的生活背景跟我们现在实在不同,所以,要认得汉字童年的模样,就是要了解那时候的生活背景,否则,就是瞎猫去撞死耗子。应该说,我们现在有的字,应该在甲骨文里都有的,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出来,因为,生活是早于文字的,特别是广泛应用的字,比如琴,瑟,鼓等,就连拟声字都造出来了,比如鼓
,
右手拿着鼓槌
,敲着鼓,发出的声音为“彭—彭—彭”声音,写作
,
、
表示敲鼓时,发出的声音。看,“彭”字,直接省了手拿鼓槌部分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鼓”字和“彭”字的关系,直接看这个甲骨文
,第一感觉这个字应该与“餐饮”有关,左边像个饮食器,这就错了,就不会认得这个字了。
琴呢,也一样,它的出现,肯定在商朝之前,甚至在商朝之前琴就属于“国之利器”,因为它不仅主要用于祭祀,而且象征着天地,在众多乐器中,古人说“琴,乐之统也”,琴是天地的象征,是定音的重器。不管是西洋乐器还是东方乐器,都没有琴的这些象征意义,从制作理念上就可以看出来:再精致的小提琴,不管是音准音色还是高级制作材料,都是纯粹的物质上的制器,而再烂的琴,都有着古人的宇宙精神在里面,比如,琴由上下两块板面组成,上面的板面是圆形,象征着天,下面的板面是方形的,征象地;上板面上有十三个(指板)古时主要由磨光的贝壳做成,叫做琴徽,也像征着高洁,十三个徽代表一年十二年月,多出一个月是闰月,故用十三表示;琴的下板,有两个孔,一个叫龙池,一个凤沼,是龙和凤洗澡的地方,其实,就是音箱,声音从这两个地方出来,如龙凤洗澡后,抖动身姿,仰首而鸣,龙飞凤舞,以示太平和音,故琴音以和为用,这也是“和”的思想,在中国音乐史中最早的反映。其它还有天柱、承露、岳山、琴枕等,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所以说,琴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乐器,更是体现“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我们嘴里常常念叨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礼仪之邦具体的体现就是“礼”和“乐”。上古操琴者称为“师”,你在上古文学看到“师”,不是军队,也不是老师,而是琴师。
商朝最著名的琴师叫师涓,乐师前边都加“师”字,表示职业,就像我们现在称有特色的职业的,如“唐人张”“馄饨侯”一样,有记载的中国著名的乐师有“涓、旷、襄”等,“桑间濮上,靡靡之音”,就是周朝贬斥商朝师涓所弹之琴音的。
琴,据传说在商朝之前发明的,有说伏羲制琴的、有说神农制琴的、还有说是炎帝制琴的。琴,不管是谁制的,总在商朝之前,商朝运用广泛,因为商朝是每事卜,每遇大事都要举行祭祀,琴是祭祀的“国之利器”,怎么可能没有这个琴字呢!
上一篇(草木之约,展开上古医药的神秘一角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35))只是提到“琴、乐、药”本是一家,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在这里具体的理一理琴、乐、药之间的关系。要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知道一个大背景,就是1956年的文字改革,将汉字进行了简化、合并,前边提到过“后”和“候”的合并,造成的出版麻烦,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出版人员,经常搞错,使得古籍出版错误很多。
为什么说“乐(yuè)”就是“琴”呢?先来看看“乐(yuè)”字,甲骨文写作
,下边是“木”,
这是木上的丝,也就是琴弦,我国最早的琴弦都是丝弦,关键是中间这个
,是“白”字,这个“白”跟丝一样,贴在“木”上,这个就是琴徽,是给琴定音的,是用贝壳磨光贴上去的,这是琴板上的最重的两个元素——琴弦和琴徽,琴弦是丝的,琴徽是白色的贝壳,用白色来代表琴徽。
甲骨文
字,造字之初就是“琴”字,它弹出的声音能够使神民快乐、喜悦,所以,它就有了第二个意义,就是现在的“乐(lè)”,古代读“yu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乐”读作“yuè”,就是“高兴”“欢喜”的意思;同时,它又是一种能够发声使人神快乐的器,所以,第三个意义就是“乐器”。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在文化上重德不重天,也就是不重祭祀、敬神,并且把商朝的琴音称为“靡靡之音”加以否定,并且在各方面去“商朝”化,不准提、不准研究等。但是,民间还有一些琴师存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些著名的琴师,如师旷等,孔子也是一个大琴家,诗三百,他都能弦歌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音”,就是专门反映的琴音。最早的琴有五根弦,由低到高分为五个音阶,相当于西洋音乐的1,2,3,5,6,我们叫作宫、商、角、徵、羽五音。后来,在五弦上又加了两根弦,代表周文王和周武王,变成了七弦琴,唐玄宗爱好音乐,想再加上两根,一根代表他一根代表唐太宗吧,没做成这件事,所以,现在,我们的琴,也就是古琴,一直就是七条琴弦。
人病了,吃了“草”,病好了,跳下床来,又跳又蹦,高兴,所以,药字,甲骨文写作
,读作“乐yuè”。
“琴、乐、药”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简化字的原因,根本看不出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了。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它们是血脉相连的。
,
,看看,它们才是亲兄弟。
这是琴字,名词,也用作动词,表示“欢乐”“高兴”,同时,由它的使用功能,也称为“乐器”。
,这是“药”,没办法,只能用这个“药”字来表示了,是吃了“草”以后,高兴,读“乐”,这就“琴”“乐”“药”三者之间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也不道说明白没有,都赖这简化字,“药”“乐”分不清了,但是,一定要清楚的是“琴”字,甲骨文是有的,写作,也是“乐”字,也当“乐器”讲,人吃了“草”就高兴,就“乐”。
再多啰嗦两句啊,甲骨文
,本“琴”字,读做yuè,由于它的功能,也代表乐器,也读做yuè,琴能使神人愉悦、高兴,所以,也当高兴、快乐讲,也读做yuè“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有的注释都是对的,“读做悦yuè,当高兴讲,繁体字写作
,还是标准的童年的样子。
到了1956年,汉字简化,把这个
字简化为“乐”字,也读为lè,就与“乐”字,二合一了。其实,此“乐”非彼“乐”,人家姓“乐lè”的,还是姓乐lè,你家这个“乐yuè”还是读“yuè”,虽然写作“乐”,但是在读音上,还是“yuè”,所以,在姓氏上,“乐”有两个读音,一个是lè,一个是yuè,就是这么来的,再改,血统是不能混的,人家姓yuè的,虽然你强行给人家改了写法,但是,人家自己还是门清,不肯姓“lè”,人家姓“lè”的,也不接纳你这个“闯”入者,所以,字典上,在姓氏上,“乐”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uè”,就是“琴”“药”。
,本是
家人,本读做yuè,就别说了,
妈都让人卖了,自己的根都没有了,又被强卖到芍药家,就从了“药”。“药”本是一个专有名词“芍药”,读做yào,跟
没有一毛关系,它估计也是莫名其妙,突然来了一个同胞兄弟。
就这样,
母子离别,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作者简介
张吉霞,女,黑龙江人。1987年毕业于原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安徽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在北京煤炭工业学校任教学工作。1988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90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至今,在中宣部办公厅、研究室、出版局、学习出版社工作。2016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学专业,大专学历。2019年考入北京中医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专业,本科学历。2018年,拜北京中医药大学彭建中教授为师。
1.中国古代小史丛书,已出版22种;
2.中国当代小品文丛,已出版9本;
3.中国原创动漫丛书,出版49本;
4.豆棚闲话系列丛书,已出版8本;
二、个人作品
1.《青泥莲花》(包括一个长篇,四个中篇),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2.《铁针度新人——编辑手记》(钟叔河序),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3.《江湖奇闻——杜骗新书》,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世纪老人的话——张中行卷》,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5.《世纪老人的话——方成卷》,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6.《私家相册——方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7.《甲骨文道德经译评》,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8.《甲骨文道德经》抄本,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9.《猫咪团团学经典》(五本)(儿童教育系列丛书,钟叔河序),黑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
10.故事新编(小说):《精卫填海》《李陵》《刘屈髦》;
11.在《读书》《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图书商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及书评等约十几篇,其中《日本卡通为何技高一筹》比较受业界重视。
三、已完成未出版
1.《易经小字典》
2.《论语小字典》
3.《我的贡比拉河》(小说)
End
学苑书友会
高立山针灸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