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A)
■有人说,明朝亡于厂卫之毒,厂则指东西厂,卫即是锦衣卫。朱元璋一上台,便开始了一系列针对老臣功将的杀戮行动,从此开启了明朝残酷的统治历史,厂卫泛滥成灾,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锦衣卫的产生与第一次消亡
锦衣卫的始作俑者便是朱元璋,在实现一统天下并登上唯我独尊的大位之后,朱元璋还是不能安心,时刻担心所得来的一切随时变为一场空梦。
在他的疑心之下,首先做得事情就是加强皇权的集中,先拿丞相开刀。他认为中书省的丞相权力过大了,容易擅权专恣。
在洪武九年,他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机构彼此独立又相互牵制,直接听令于朝廷。
这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操作,目的很明显就是在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因为元朝时中书省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俨然成为一个小王国,中央根本指挥不动,而明朝基本沿袭了元代的行政制度。
朱元璋的改革对于王朝的统治是有利的,但采取的手段是极端的。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在他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从此消除了中书省对皇帝权力的约束。
朱元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是从对个人的打击入手的。比如著名的胡惟庸案,涉及人数多达上万人。而朱元璋之所以继续对老臣旧将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清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胡惟庸案操作的成功助长了他的杀戮行为。
这种通过对个人的疯狂杀戮来加强皇权的行为,既不道义,又无益于明朝的统治,之后便被明成祖朱棣效仿。锦衣卫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入了明朝,朱元璋要搞肃清运动,锦衣卫就是他最忠实的执行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出于打击元勋功臣的需要,把自己身边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
锦衣卫是一个独立的军事特务机构,下设镇抚司,并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在民间被称为“诏狱”。它负责处理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并只对皇帝负责,不少大臣惨死于他们之手。
但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交将罪犯交给刑部,6年后,即1393年,又申明一切案件还交由朝廷三司审理,正式废除了锦衣卫制度。
这是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的危害开始了反省?还是他认为有威胁的老臣处理得差不多了,可以收网了?我们不得而知。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后世子孙中,不仅锦衣卫死灰复燃,而且还整出了东西厂两个新玩意儿,恶名远超锦衣卫,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位“后浪”就是明成祖朱棣。
锦衣卫复燃又衰落,东厂诞生,明朝的特务政治升级,
东厂的发明者是成祖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对外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对反对派的镇压,同样也效仿他爹,开启了对反对派又一波野蛮而残酷的镇压。
著名的大学士方孝儒,为了坚持帝王之道的原则,坚决不为篡位的燕王撰写诏书,而被朱棣夷了十族,九族外加学生朋友算一族。 朱棣当着方孝儒的面,将他的亲戚朋友杀掉,据说杀了七天,共计873人,最后方孝儒被凌迟处死。
由此可见,朱棣之狠与朱元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棣早年被父亲派出的锦衣卫查过,因此他深知锦衣卫的厉害。为了巩固他的皇权,他不仅恢复了锦衣卫,而且还将它升级到了2.0的版本。
朱元璋的目标是对内,更多的是守住既得利益,而朱棣的目标则是对外,将触角向四处延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自己北出荒漠,还派出了郑和远下西洋。为了适应更大的利益需求,他为自己的帝国和军队配备了更大规模的情报侦察体系。
这就使得锦衣卫开始参与到地方的治安,执行“侦缉捕盗”的职能,被赋予了更多的特权,并覆盖到各个重要城市,触及到帝国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一张更为严密的监控网。
锦衣卫的崛起与一个人也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纪纲。朱棣南下,身边带着一位重要的随从,就是著名的打手纪纲。
他原本也是一位读书人,因劣行被逐出校门,因而学历停留在了“秀才”这一档。走文被 拒,干脆从了武,据《明史》记载,纪纲擅长骑射,武艺超群。
燕王朱棣起兵后,他毛遂自荐,投靠了燕王,从此得到重用。在朱棣对建文旧臣的诛杀中,一直有纪纲积极活跃的背影,在博命的权力场,纪纲用他的绝情与手段,得到了朱棣的赞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锦衣卫在纪纲的指挥下,非常干脆地完成了诸如侦察线索、网罗罪名、审讯缉捕、处决镇压等各项任务。也在朱棣的赏识下,日益目中无人,冤假错案不断。
直到周新之死触动了朱棣,周新是朱棣特别器重的大臣,因善于断案而就位于监察御史。他敢于揭露黑暗,敢于弹劾高官,达官显贵都畏惧他三分,因此而得了一个绰号叫“冷面寒铁”。
周新断案依靠的是大脑和逻辑推理,不像锦衣卫纪纲,依靠的是酷刑,习惯于屈打成招。周新被视为平民的保护神,而纪纲则是不折不扣的杀人恶魔。
周新美名远扬,而纪纲臭名昭著,同受皇帝赏识,纪纲表示不服。正义与邪恶在交手,过程总是充满曲折,周新果然栽在了纪纲手中,最终被纪纲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虐杀。
周新死后,朱棣有所悔悟,有一种说法为,朱棣因为周新之死,有所触动,逐渐改变了对纪纲和锦衣卫的态度。
纪纲除了杀戮之外,还借着皇权巧取豪夺,甚至为了聚敛财富,伪造皇帝圣旨,到处敲诈勒索,而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却是对于皇权的觊觎。
在一次由朱棣亲自主持的射柳比赛中,他玩了一把赵高指鹿为马的把戏,朱棣如梦初醒。朱棣可不是秦二世,为了夺得大位,他与侄儿好一番厮杀,身背篡位的骂名,帝位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锦衣位篡夺,那岂不是太可笑了。
朱棣果然还是朱棣,纪纲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虎落平阳被关进了大牢。他估计到死也没想到,那些他惯用的刑具,最后都用到了自己身上,不到一天便伏法了,最终以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家中老幼被发配边疆,多年劫略的财物也被抄没。
随便着这位锦衣卫大佬纪纲补杀,锦衣卫不可一世的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锦衣卫的强势和霸道,让朱棣心生提防,打压和限制锦衣卫成为朱棣迫切要做的事情。
为了遏制锦衣卫的权力,他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策略,为此设立了东厂特务机构,将锦衣卫也纳入了监控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纪纲之死,不仅象征着锦衣卫的衰落,而且宣示了明朝特务政治的再升级。东厂接替锦衣卫,开始受到朱棣的高度信任,在明朝的政治和文化上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迹。
朱棣启用宦官是有原因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对谁都是高度警惕,这其中也包括太监。明朝建立之初,太监的数量急速上涨,因为深宫后院确实离不开这些体形不全的人。
但是朱元璋对太监的管控很严格,有着硬性的规定。比如宦官官阶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内臣不得与外官有来往,关键不让太监识字,不得干预政事。
对于太祖对宦官的这些措施,到了建文帝也一直在严格遵守,甚至比洪武朝更加严苛。也因此朱允炆得罪了不少大小宦官。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很好的利用了这些宦官,为他收集情报、通风报信,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可以说,朱棣起兵的成功,太监是有功劳的,也因此,明代宦官的地位从根本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因为朱棣的投桃报李,太监的权力大幅提高,染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并通过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掌控了东厂,借助东厂对锦衣卫的监控,攫取了包括司法权在内的更多政治权力。
东厂的职能与锦衣卫大致相当,工作性质接近,当锦衣卫不再被朱棣信任时,东厂自然成为重用的对象,而且滑稽的是,原锦衣卫中的不少力量被充实到了东厂,很快实现了再就业。
在永乐朝,情报机构的基本局面是厂卫并立。但在纪纲死后,东厂实力更强,宦官把持着大局,锦衣卫搜集的情报往往需要先经过东厂,才能报送给皇帝。
朱棣对于自己的独特设计,他是这么想的:通过没有军权的东厂来监控有一定军权的锦衣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像纪纲这样的权威人物出现。而且东厂中充斥着大量原锦衣卫,这也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西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那么西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西厂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在明宪宗的时候成立。说起西厂,必须提及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侍奉万贵妃的太监汪直,而万贵妃与明宪宗朱见深有着一段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据说,朱见深壮年死亡与万贵妃也有关系。
汪直幼年净身入宫,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受到了万贵妃的赏识,官职不断攀升,直至升到御马监太监,到了这个级别的太监,即已走入皇帝的视野,自然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也就很大。
也许是爱屋及乌,由于万贵妃受到宪宗的优宠,侍奉万贵妃的汪直也得到了宪宗的重用,而且是长期的重用。他的横空出世使明朝的情报机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也算是一个奇迹。
朱见深即位之初,也曾是一位明君,随着汪直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见深的执政方式。成华十二年(1476年),宫中有人看见有妖狐出没,后被证明是人为事件。这次“妖狐事件”却激起了朱见深想要了解外面世界的兴趣。
深居九重宫门的朱见深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对此充满了好奇。于是,善于查言观色的汪直很快发觉了皇帝的心思,朱见深也发现汪直是个做侦探的好料子,主仆二人一拍即合,从此汪直也开始干起了“特工”。
成化十三年(1477年),汪直得到明宪宗的批准,设置了“西厂”,其名就是为了与朱棣设立的东厂时空对接,并且在地址上,也正好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和东厂一样,西厂虽是一个新生机构,不少人员也是从锦衣卫抽调来的。这样一来,东厂、西厂、锦衣卫三个特务机构,工作性质差不多,就会相互间产生竞争。
但是西厂由于受到万贵妃和皇帝的支持,汪直并不把东厂和锦衣卫放在眼里,一时间西厂出尽了风头,直到杨晔案件的爆发。
杨晔是杨荣的曾孙,而杨荣号称“东杨”,是名震天下的“三杨”之一,明成祖时代的元老之一,也是宣德、正统时期的功勋之臣,杨晔因此而变得非常特殊。
汪直为出风头,把杨家大大小小都处理了个干净,一下跃居东厂之上,也把自己与西厂推上了风口浪尖。
为平息众怒,明宪宗只好宣布罢设了西厂。但这只是朱见深的缓兵之计,没过多久,汪直便卷土重来。朱见深对汪直的信任,完全超出了众大臣们的想象。
西厂再次因汪直的归来而重设,直到成为北京一霸,不夸张的说,当时连江湖骗子都知道汪直的权势很大。
汪直的下场同纪纲一样,权力膨胀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最终被对手东厂拉下马。当西厂因汪直而高速发展时,东厂大太监尚铭也没闲着。为了扳倒对手,当他体察到明宪宗对汪直的忌惮之后,看准时机,大胆地向明宪宗揭发了汪直的种种不轨行为。
明宪宗第二次将汪直赶出了京城,西厂最终被废除,从此东厂再度崛起。到了明武宗时代,西厂在宦官刘瑾专权时,于正德元年(1506年)也再次恢复,不过随着刘瑾被诛,西厂再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朱厚照还发明了凌驾于东西厂之上的机构,即内行厂,也是一个短暂的存在。
而东厂则几乎伴随了整个明王朝,从朱棣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到明亡为止,前后存在了220多年。
通过以上三个机构的简略兴衰史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强弱形势,在不同时代因不同帝王的优宠时上时下,不是东邪压倒西毒,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至于六扇门,那只是个传说,它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较多。
■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其实还有个内行厂,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些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个衙门,那么这些个衙门都是干什么的,他们中又是哪个最为厉害呢?这个则要分两方面来说,权力最大者无疑是存在最短的内行厂,而为祸时间最长的则毫无疑问是东厂,我们分别来说。
六扇门:泛指明朝司法系统,艺术作品中则涉及江湖
所谓六扇门,其实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衙门,而是明朝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泛指明朝的司法系统。源于古时特殊的衙门构造。彼时,衙门的唯一出入口便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的大门,而大门皆为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漆黑门扇,总共六扇门,“六扇门”之称便是由此而来。
所谓三法司,便是指明朝具体负责司法事务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其具体分工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明史·刑法志》)。也就是说,刑部为最高司法机关,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刑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大理寺为司法复核部门,主要掌管“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即对各地和刑部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都察院则为最高监察机关,不仅负有“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之责,而且有权对刑部和大理寺审理过的案件进行纠察,还对各地司法衙门履职情况有监察之责。
不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与历史则大相径庭。相传万历年间,朝廷为处理重大案件,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组成的秘密组织,而“六扇门”便是该组织的总部。由于该部门行动诡异、手段凶狠、专办大案,民间广为传诵六扇门的威严恐怖。当然,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六扇门”查办的案件总与江湖、武林脱不了干系,类似于朝廷在江湖中设立的司法衙门,这与普通的司法衙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所谓“六扇门”泛指的就是明朝的司法系统,历史上的“六扇门”需要按照明朝律法办案,且有一套完善的司法体制,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权力则大了很多,已经超出了司法体系,但其危害顶多也仅涉及江湖和武林而已。
锦衣卫: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正德以后依附于东厂
其实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手下便曾有过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即“检校”组织,杨宪便曾是其中一员。而直到“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皇权,方便皇帝侦知民间和官员动态,遂设立锦衣卫,其最初只能仅为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
明初锦衣卫只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设立的临时机构,且早期指挥使毛骧和蒋瓛也先后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后被处死,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撤销。直到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为巩固皇位和削藩,这才再度设立锦衣卫,不仅被作为常设部门,且职能进一步被扩大。
锦衣卫的恐怖,并不在于其职权,而在于其无孔不入的情报网和毫无节制的作风。
皇帝特许之下,锦衣卫情报网遍布全国,锦衣卫校尉以各种身份充斥于民间和官员家中,例如学士宁濂夜间宴请宾客,朱元璋便立即收到了其宴请宾客的名单和座次图,不仅时间、地点、人物了解的极为详细,就连菜品都调查的一清二楚。曾有传言,锦衣卫纵横天下之时,地方百姓和官员一旦遇到说着京城口音之人,往往都是心惊胆战,可见锦衣卫的可怕。
此外,由于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因而其具有相当的专断之权,最初的锦衣卫还仅仅只有逮捕和刑讯之权,审理之后还要交由“三法司”审理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后,锦衣卫就连审判和处决权也独立了出来,此后锦衣卫彻底脱离“三法司”,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司法部门,这显然为其滥用刑罚提供了空间。
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的锦衣卫,办案全凭皇帝喜好,捏造罪名、刑讯逼供、滥用刑罚现象极为严重,嘉靖时期的刑科都给事中刘济便曾抱怨“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锦衣卫存在时间虽长,但到了正德年间,由于大太监刘瑾大权在握,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对其阿谀奉承,锦衣卫开始依附于东厂,虽然嘉靖年间陆炳执掌锦衣卫时,锦衣卫权力再次高涨,卫权甚至一度盖过厂权,但总体来说,正德年间以后,锦衣卫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附于东厂的。
东厂:明中期后权势滔天,危害程度远甚锦衣卫
东厂同样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彼时虽然已有锦衣卫,但由于其毕竟是外廷衙门,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因而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成立了一个新的官署,名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直接以宠信宦官为首领。
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的原因,其实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毕竟他的皇位是通过“靖难”得来的,东厂最初的职能仅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即对朝臣和民间予以监视探查,并对锦衣卫有监察之权,不过最初的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审讯犯人还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直到明末时期东厂才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同样很广,甚至比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对官员、社会名流、学者和百姓具有侦缉之权,而且一旦遇到重大案件或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还有权派人听审,甚至直接在各个衙门派人坐班,监视官员的举动。
明朝中期以后,尤其是明世宗以后,随着皇帝与外廷臣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而内阁首辅成为百官之首后,御史台也开始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凭借着对臣子的监察之权,再加上宦官与皇帝之间较为亲密的关系,东厂遂成为皇帝对抗外廷的工具,也正是自此之后,东厂的权力开始迅速膨胀。
到明末时期,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党争,甚至一度对外廷形成压制,尤其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东厂提督魏忠贤更是权倾朝野,朝中无人能与之对抗。直到崇祯帝朱由检上台之后,随着魏忠贤的倒台,东厂这才开始走向末路。
纵观整个明朝,东厂存续的时间与锦衣卫几乎不相上下,但自明朝中期开始,东厂的权势便开始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危害程度自然也远甚锦衣卫。
西厂:前后存续时间仅十年,权势在东厂、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成化年间,由于“妖狐夜出”神秘案件和李子龙意欲刺驾等事件的发生,明宪宗担惊受怕之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以大太监汪直为提督。
明宪宗成立西厂的本意,只是为了让其帮助自己打探消息,确保皇宫和自身的安全。因此,西厂的人员不仅要比东厂多一倍,更是将东厂和锦衣卫的职权都包揽了起来,职权远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
然而,汪直大权在握之后,却是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的打击目标,主要是京城内外官员,而其办案过程更是简单粗暴,只要有了怀疑对象,便立即将其逮捕,之后便通过严刑逼供,力争将案件不断扩大。而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西厂成立仅五个月,便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及同僚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弹劾汪直,并直言“妖狐夜出”之事正应在汪直身上,宪宗无奈之下只得撤销西厂,遣散西厂人员。
不过,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没有安全感,于是仅一个月便重新恢复西厂,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此后五年间,汪直通过西厂大肆打击政敌,一时间权势滔天,结果却引起皇帝的警觉,汪直最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此后,正德年间西厂得以再度短暂恢复,以谷大用为提督,不过由于大太监刘瑾的存在,此时的西厂已经不复往日荣光,并最终于正德五年(1510年)被彻底撤销。
西厂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和明武宗正德年间两次设立,前后存续时间却仅仅只有十年,其权势虽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但由于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危害其实并算不上太大。
内行厂:正德年间仅存在五年,权势远在东西厂和锦衣卫之上
明朝正德初年,大太监刘瑾等八虎深受皇帝朱厚照重用,其中尤以刘瑾为甚,彼时八虎之二马永成、谷大用分别提督东厂、西厂,而东厂、西厂又皆归刘瑾指挥,然而随着刘瑾与谷大用、马永成之间矛盾加深,遂设立内行厂。
“内行厂”又称“内厂”、“内办事厂”,其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权势远在东、西厂之上,且用刑尤为酷烈。
正德五年(1510年),随着大太监刘瑾的倒台,内行厂与西厂也被一统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也残害了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有载,“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杀良”。
如上所述,就权势而言,六扇门仅仅是明朝的司法系统,而锦衣卫则有负责侦缉百官和民间的职责,东厂负责侦查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则对东厂负有监视职责,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因而内行厂五者之中以内行厂权力最大。但如果从危害程度而言,由于西厂和内行厂存在时间较短,又以东厂为最。
■最近,为了搞清楚明朝这四大组织,我特意查阅了很多历史相关资料,对厉害程度做了个排序:结论是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至于为什么?今天我给大家做个分析。
六扇门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之前,看过电视剧《锦衣之下》,故事讲的就是在明朝嘉靖末年,锦衣卫陆绎奉命调查一起贪污案,和六扇门女捕快袁今夏,并肩一起破案、经历重重阴谋苦难、最终获得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来看,袁今夏是六扇门的捕快,称呼锦衣卫陆绎为大人,显然锦衣卫的地位比六扇门高,锦衣卫更厉害。
我们先从地位较低的六扇门讲起,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都会出现一些关于六扇门的角色,在我们的印象中,六扇门的人,指得就是捕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察这种职位。
但是在明朝,六扇门指的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刑部: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刑部尚书为刑部的最高领导人,正二品官员。
大理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大理寺卿是最高领导人,正三品官员。
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左右都御史为督察院最高领导人,为正二品官员。
“三法司”,统称为六扇门,所以袁今夏作为一名地方的捕快,是属于六扇门的人,而且她在六扇门中,也只属于一线的外勤员工,品阶比较低。
六扇门既然相当于明朝的整个司法系统,地位当然不算低,但是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相比,显然是低的,原因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
锦衣卫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锦衣卫,在明朝,是属于军政特务机构,主要负责搜集军政情报,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实际上属于宫外的侍卫,不是宦官。
首领被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官员,他直接向皇帝汇报;此人权力很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之下》电视剧故事中的陆绎,人物原型就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第三个儿子,真实历史中,他在父亲死,袭官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后来他也经历了被抄家、发回原籍的事件,5年后平反,官复原职;最后官至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授奉国将军衔。
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都指挥都指挥使司:为地方最高军事机构,管理地方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
除此之外,锦衣卫的制服非常有特色:主要分为三种,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1、蟒服:也称蟒袍,蟒纹与龙纹相似,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所以四爪龙尾的服装,为蟒服。这不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而是皇帝赐予皇亲国戚、有功文武大臣的赐服,级别最高,仅次于皇帝的龙袍。
2、飞鱼服: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飞鱼和蟒相似,有二角,加鱼尾以分辨不同。飞鱼服也是皇帝的赐服,仅次于蟒服,也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允许穿着。这也不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只不过在影视剧中出现得比较多,被大家误以为,这是锦衣卫的的制服。
3、斗牛服: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上绣虬属兽斗牛,也是皇帝赐予官员的赐福。
《锦衣之下》男主人公陆绎,出场所穿的服装,是四爪龙尾的蟒服,可见这件衣服是御赐的,也代表皇帝对他的赏识和肯定。
虽然从官级上来看,锦衣卫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的官级是正三品,相比六扇门的刑部尚书、以及督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官级正二品,还低了一级,但是,锦衣卫的职责之一,就是督察官员,所以无论官级大小,即便是一品官员,包括皇亲国戚,锦衣卫都有权力查办,所以锦衣卫的厉害程度,明显高于六扇门。
东厂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东厂,即东缉事厂,在明代,属于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的首领,为东厂掌印太监,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于京师东安门之北,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自己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的人,大部分也是从锦衣卫中挑选出来的,不同的是,他们是宫内的侍卫,也就是太监。
在明成祖之前,宦官是不得干政的,但是明成祖打破了这个祖制。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 ,官阶为正四品。东厂厂公一开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来由秉笔太监掌印担任,所以官职一般就是正四品或者从四品。
如果按照官级,那么东厂厂公的级别也不算高,明显比六扇门、锦衣卫的最高领导低,但是在明朝,东厂是非常有权势的,明代有几个知名的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尤其是魏忠贤,那应该算是当时,人人听之闻风丧胆的人物了。
明代东厂大堂内挂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但是实际办案过程中,完全背离初衷,以权谋私、残害忠良。
魏忠贤,为明朝末年明熹宗时期的东厂厂公,极受皇帝朱由校宠信。魏忠贤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四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可见权力之大。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也就是说,锦衣卫可以查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而东厂可以查锦衣卫、监视所有官员。所以,东厂的厉害程度,明显高于锦衣卫。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京师:今北京。
西厂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为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机构。西厂的人,也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可以不向皇帝奏请,直接逮捕朝中大臣。
明宪宗,将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成立西厂之前是有个故事的,话说成化十二年,京城中竟然出现了“狐妖夜出”的神秘案件,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
当时的明宪宗朱见深,对此也是疑神疑鬼、大为紧张,就派了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人,乔装成平民,侦察宫外民臣的动向。
明宪宗对于汪直所探听的消息,甚为满意,所以在成化十三年,在灵济宫前设立西厂,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以汪直为提督。
西厂仅仅成立了五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当时宪宗收到“汪直的十大罪状”的奏章后,撤销西厂;但是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了西厂,汪直官复原职;此后的五年,汪直权力滔天,最后西厂还是又被解散了。
时隔二十多年,正德元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又恢复了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做提督、刘瑾掌权。
刘瑾当权时,由于东、西两厂之间,由于争权夺利而互相拆台,自建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直接可以审查所有官员,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由于反对声音太大,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由此可见,西厂是合并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力量,所以在厉害程度上,明显高于东厂。不过,西厂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出现了大约10年的时间,属于比较短命的机构了。
成化十二年(1476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德元年:1506年。
小结:
六扇门代表的是明代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三个司法机关;而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则是三法司之外的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
锦衣卫为宫外的侍卫;而东厂、西厂的人,则是宫内侍卫,为宦官,与皇帝更为亲近。
锦衣卫的设立,是为了监督官员;东厂的设立,不仅为了监督官员,还为了监督锦衣卫;而西厂的设立,不仅为了监督官员、锦衣卫,还为了监督东厂,最后三者合并,权势滔天。
虽然,西厂存续的时间不长,但这大约十来年,西厂的厉害程度远超东厂,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认为从这四个组织的厉害程度而言,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