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斌:从不熄灭的南方故乡 /邵东县作家协会荐稿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从不熄灭的南方故乡
/读黑陶散文集《泥与焰:南方笔记》
张亦斌
鲁迅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是可以随意为之的。这是从写作技巧上来说。作为一枚资深码字匠,我觉得散文写作要有四种维度,即小说笔法、诗歌语言、人文关怀、视角独特。近日读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陶的散文集《泥与焰:南方笔记》之后,让我对散文写作的四种维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泥与焰:南方笔记》所收的99篇文章,都是作家关于故乡江南的回忆。黑陶出生于中国南方陶都——江苏省宜兴市,他16 岁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外出求学,23 岁毕业于苏州大学,出版有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绿昼·黑陶散文》、《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中国册页》,诗集《寂火》等。有评论称:犹如汉语中的梵高,“黑陶式”强烈的语言与情感,为我们绘就从不熄灭的南方故乡。打开这部洋洋十七万余字的文集,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江南气息:红焰闪闪的窑场、如水的滨湖夜色、古雅的江南小镇……
黑陶的散文中不乏精彩的小说笔法。《夜叉》、《狗》、《痴女婿故事》等篇章较好地运用了小说的叙事方法,生动讲述了民间流传的各类鬼故事、狗故事、民间故事。这类散文,在让人毛骨悚然或者忍俊不禁的叙述语言之下,“包含着底层人民日常生活中诸多复杂、秘密信息。”
诗歌语言是《泥与焰:南方笔记》的一大特色。“火焰是乡镇生活的核心,是擎盖滨太湖这块地域的一张巨大荷叶,几乎家家户户,都从这火焰中讨得一份自己的生计。人们从连绵于江浙皖交界处的南山中挖取五色陶土,运回炼泥,再在家庭作坊中,用这五色泥土制成壶、盆、罐、杯、瓮、坛、水底和泥质假山,上釉或不上釉,在太阳底下将泥坯晒干,进而堆放在一节节的有轨窑车上,运进民居近旁饥渴已久的火焰肚腹,经过柔软火舌的死命舔舐,最终成就为金光鉴人的美妙陶器。”“身边的火焰仍如河流,翻滚汹涌于乡镇无穷无尽的窑炉,不舍昼夜和四季。”在《阴影灼烫》、《湖州想象》等篇章中,作家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陶都宜兴人挖陶土、炼泥胚、做陶瓷的过程。虽说是诗意的叙述,但我们依然能从看似冰冷的文字中感受到窑场人家“经年累月的火焰生涯灼烫”的艰辛。
钱穆说,散文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它最容易体现人生。换言之,散文是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黑陶在《泥与焰:南方笔记》的许多篇什中,通过一年四季的农家食物、乡村厨师介绍的酒席、古龙窑的变迁、矮胖的工厂守门人的死亡,阐述了少年的寂静行走和底层亲人的清贫生活。“被他了如指掌的时间,最终送他缓缓进入死亡,火焰里的灰色死亡。死亡……一车车含火的陶器在黎明持续出窑,通红时间的古老结晶,又一次历历呈现。”在读到《火焰地》中的这一段时,看到一名守门人的死亡与一车车新瓷器的出窑相继出场,形成强烈的阅读反差,让我掩卷长叹,唏嘘不已。
有评论认为,“黑陶的散文,已为南方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我认为,这与他散文的独特视角不无关系。在他的这部关于故乡江南的散文集中,镇江、湖州、渎边公路、气息的后宅、农宅形式、山中一夜、四月之书、一个人的一瞬、一个背书包的少年在寂静行走……一个个江南背景下的乡村图景,汇集成作家所有的故乡记忆、少年记忆,以及那些成长中的珍贵记忆,汇集成作家心中那个从不熄灭的南方故乡。
(《泥与焰:南方笔记》,2017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张亦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闪小说学会理事、邵东县作协副主席。出版有专著《满票》《枕上读史》《故园之恋》。作品在《湖南文学》《延河》《绿风》《杂文选刊》《辽河》《东京文学》美国《美华文学》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并收入《中国最美散文》《当代作家新创作选粹》《2014散文百家精选》《中国微篇小说佳作2014》《最适合中学生阅读杂文年选》《尘世之美》等50余种选集,参与编写系列丛书30多本。图书《枕上读史》获邵阳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优秀奖、邵东县首届绿汀文艺奖提名奖,散文《油菜花是乡村的一枚标签》《根在麻城孝感乡》等在“中国﹒麻城孝感乡”全国散文大赛征文、“双溪湖油茶杯”全国文学书画摄影大赛、《西部作家》精短散文大赛、山西经济广播《记住乡愁》征文中获奖。多篇散文被选为中小学升学试卷阅读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