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书法论坛论‖胡湛:《宋璟碑》书法艺术再探

全国第六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颜体书法论坛特邀论文

《宋璟碑》书法艺术再探

胡  湛

作者胡湛,中国书协教育委员、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颜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

  [内容提要]《宋璟碑》为颜真卿64岁撰于抚州任上。《广平帖》说明颜真卿书此碑有底稿本。大历七年九月至年底颜真卿居洛阳。颜真卿与怀素在洛阳相遇谈论笔法,提出著名的“屋漏痕”之说。颜真卿于该年九月二十五日当亲到沙河墓地书丹。我们细观《宋璟碑》的碑额篆书和正文楷书正充分体现了鲜明篆籀笔意和“屋漏痕”特征。探讨“屋漏痕”可以以《宋璟碑》做注脚。《宋璟碑》不仅具有一般楷书的理性之美,也具有篆籀之高古意味,在从容娴雅中显现一定的写意之美。《宋璟碑》结字也体现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所谈其受教得悟的“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令之使大,兼令茂密”等特征。

关键词 宋璟碑 屋漏痕 笔法

2011年,我曾于“全国第二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暨首届颜体书法理论研讨会”著文《<宋璟碑>的书刻与价值》①,对该碑立碑过程、碑刻的书艺特征、价值进行了考证探讨。忽忽春秋十载,又先后参与组织“全国颜体书法大字展”“全国第三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暨第二届颜体书法论坛”“全国第四、五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暨颜体书法创作论坛”等,编印《颜真卿书宋璟碑》字帖。可谓始终对《宋璟碑》挂于心怀,不断学习,不断体悟,竟发现关于《宋璟碑》的书写、书丹及书法特色及其形成背景及特征等复有诸多新问题。今不揣浅陋,谨就教于诸方家。

  一、颜真卿书写《宋璟碑》的时间及书丹状况

关于颜真卿书写《宋璟碑》的时间,朱关田《颜真卿年谱》认为:“盖始撰于大历五年十二月,讫于六年闰三月”。又称:“是文盖请撰于抚州,而书在归至洛阳之后”。②而颜真卿归至洛阳的时间在大历七年九月。也就是说朱关田先生的说法,就是认为颜真卿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五月始受宋璟之孙宋俨之请开始撰写碑文,于次年(771年)六月写毕,于再一年即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始书碑。但朱先生认为颜真卿并未到邢州沙河墓地书丹。

按《宋璟碑》颜真卿署:“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③可知其书碑必在抚州任上。

《宋璟碑》碑文详述:“大历五年冬十二月,孙俨惧遗盛美,还远求蒙。以真卿天禄校文,叨太朴之下列;宪台执简,承谕德之深知。虽青史传信,实录已编次于方册,而丰碑勒铭,表墓愿备于论撰。谨凭吏部员外郎卢僎所上行状,略陈万一,多恨阙遗。”而碑末记:“大历七年秋九月二十五日孙俨追建”。

可知颜真卿始获宋俨之请在大历五年,而书丹时间必为大历七年九月。

世传颜真卿《广平帖》。其云:“得示,问广平碑本,了来数日,故当封呈。真卿顿首”。④这个碑本,应该是碑文之稿。颜真卿《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云其:“大历三年夏五月蒙除抚州刺史,六年闰三月代到。……(大历)七年九月归至东京(洛阳)。”⑤大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是《宋璟碑》的刻立时间。也就是说,在九月下旬,《宋璟碑》才得以书丹署刻立时间。故不能判断颜真卿未到过邢台沙河。而恰恰相反,颜真卿于抚州任于大历六年三月到期后,至大历八年正月到湖州任刺史,这期间有较多闲暇时间。在他返回洛阳后很有可能专程到邢台沙河书丹《宋璟碑》。颜真卿书《宋璟碑》正文三千六百多字正好写满正面、碑左侧、碑阴。如不是其亲自书丹,如何能正好写满三个碑面?颜真卿后来在碑右侧补记中记载其初刻立碑时状况云:昭义军节度观察使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平阳郡王薛嵩,命屯田郎中权知邢州刺史封演“购他山之石,曳以百牛,僝刻字之功,成乎半岁。磨砻既毕,建立斯崇,远近嗟崇,古今荣观。”碑刻立好后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这些绘声绘色地场面描写也佐证出颜真卿当到过立碑现场。

颜真卿对《宋璟碑》极为重视。其在《宋璟碑》书刻立好后,其于大历八年正月任湖州刺史后,还反复思考《宋璟碑》的书写内容。虽洋洋洒洒三千多言,但还是觉着有一些宋璟的功德未写进去。而且他记得碑的右侧面尚有空白面,遂联系宋俨欲补书刻于碑的右侧。但因宋璟八子宋衡谪居沙洲,为吐蕃所陷,故续刻一时未成。只是到了大历十二年,吐蕃因闻宋璟贤相名德,而将宋衡并赠以驼马送还于朝。大历十三年三月,颜真卿已经七十岁,方于碑之右侧刻上补文。

二、颜真卿书丹《宋璟碑》前的楷书书风创变

我曾于《颜真卿书法审美特征浅谈》一文中探讨颜真卿书风变化,认为其46岁前以追求清瘦精整书风为主;⑥46岁至63岁,以追求端庄中正、雄浑大气为主;64岁以书写《宋璟碑》为标志,开始走向虚和从容、自由变化的表现阶段。也就是说《宋璟碑》是颜真卿书风由最早的师法继承唐初书风,到自创端庄雄健,再升华为从容畅达、自由写意之境的关枢性书作。

颜真卿46岁以前书为受初唐褚遂良等影响的师法初始阶段,此不论。颜真卿46岁书写《东方朔画赞碑》是其书风肧变的第一关枢。自《东方朔画赞碑》后,经过十七、八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了以《麻姑仙坛记》为代表的笔画饱满雄健,结体四角撑满、中宫疏朗的典型颜家样。但《麻姑仙坛记》有过于平正之嫌。如何进一步创变则是颜真卿书艺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且看一下颜真卿不同年龄书写的主要碑刻书迹的书风嬗变脉略。

44岁,书《多宝塔碑》,规矩精到,法度森严。

46岁,书《东方朔画赞》,气势磅礴,雄浑清雄;

50岁,书《祭侄稿》《祭伯父稿》,任情恣性,笔墨酣畅;

56岁,书《郭氏家庙碑》,雄浑郁勃,劲健清拔;

60岁,书《马伏波》,端庄静谧,丰腴圆劲;

63岁,书《麻姑仙坛记》,平正宽结,笔沉气厚;

63岁,书《大唐中兴颂》,中实气满,笔势雄健;

64岁,书《宋璟碑》,《臧怀恪》,《元结墓碑》,虚和秀劲,骨肉挺匀,圆融畅达。

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44岁时写的《多宝塔》已经成熟并初具个人面目。但他没有像唐初书家虞、欧、褚及当代书家一样,止步定型,而是在不断探索求变。在46岁所书的《东方朔画赞》开启了雄浑书风创变探索后,到63岁的《麻姑仙坛记》,则达到端庄平正一个标志性书风阶段。而《宋璟碑》则是颜真卿书法走向更为虚和自然,骨肉挺匀,圆融畅达,具有表意特征的自由阶段的书写。毫无疑问,《宋璟碑》是颜真卿书风变化的有一个重要节点。

三、“屋漏痕”:颜真卿参悟笔法与《宋璟碑》笔法之妙

颜真卿于大历七年九月至次年正月到湖州上任的洛阳期间,是颜真卿的重要交游和书法活动期间。其不仅在书丹《宋璟碑》后,又书写了《颜元孙碑》《元结墓表》《藏怀恪碑》,还与怀素相交游,探讨笔法。陆羽详细记述了二人讨论笔法的内容。

怀素谈自己悟笔法体会云:“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则随之说:“何如屋漏痕”。⑦屋漏痕成为颜真卿领悟中锋用笔,使笔画具有劲健雄浑内在张力的极佳表现自然物象。

早年颜真卿曾于长安求教张旭笔法,张旭向其传授了其舅张彦远所悟“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是颜真卿对 “如锥画沙”意象笔法的继承和发展。“如锥画沙”是对中锋笔法的强调。但以锥划沙后,沙会向划开的缝内回流,故形成的痕迹是中间收敛的痩硬内擫笔法。而“如屋漏痕”则反映的是不仅笔锋力在字中,而且笔画因如屋漏水线,饱满圆融,向外充满张力。其一改“如锥画沙”内敛笔势为外张雄浑笔势。“锥画沙”代表的是王羲之内擫笔法系统,而“屋漏痕”则是对传统笔法的继承和发展。

而此间颜真卿所书《宋璟碑》正好体现了“屋漏痕”的意象特征。如其碑阳“死争。拾遗李邕”“贵近不宜兴”“让而不受。曰清宫□罪”等段落,点画圆润凝练,宛若雨滴,饱涨欲出,以所谓“如屋漏痕”笔法,读之可解。这些笔法彻底打破楷书见棱见角的笔法表现形式,使楷书走向从容、娴雅、自由、畅达的更高境界表现成为可能。

“屋漏痕”是颜真卿对张旭授“锥画沙”笔法参悟并与自己书法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参悟的新发现,同时也是书法史上,苏东坡所谓:“雄秀独出、一变古法”的重要关枢。而《宋璟碑》就是颜真卿“屋漏痕”笔法的最好实践。《宋璟碑》之后,颜真卿书写《元结墓表》《藏怀恪碑》以致其在70岁后书写《宋璟碑侧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碑帖时都运用了其圆融雄浑、凝练劲健的笔法,呈现了一派容容浩落的雄浑正大气象意蕴之美。解读《宋璟碑》,无疑是解读颜真卿书法臻至高庙境界的重要法门。

四、《宋璟碑》碑额的“屋漏痕”及“篆籀”特征

颜真卿的笔法创变,不仅体现在对“如屋漏痕”的参悟,还表现为现为对篆籀笔法的认识和实践。唐初碑额书写多方笔起笔,侧锋尖笔收笔。如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盖即保留着当时的篆额时风。而颜真卿书《宋璟碑》碑额则是运用“如屋漏痕”的圆润笔法,其不仅起笔圆锋、行笔中锋圆锋,收笔也多是饱满欲滴的圆锋。其实这也是秦李斯和史籀的篆书笔法,所以说颜真卿篆书得篆籀笔法。而这种篆籀笔法的获得参悟,也当是由“屋漏痕”相参入的。

现在我们就解析一下《宋璟碑》的篆额笔法特征。细观《宋璟碑》碑额,我们发现其线条饱满,两端圆劲,中间充盈厚实而外涨。其与李斯及唐李阳冰匀细之铁线篆既有相通之处,又明显具有自己的用笔风格特征。具体表现为:

(1)笔画全用中锋,充满鲜明的屋漏痕特征。该碑额笔画,无论起笔、运笔、收笔皆用中锋圆笔,其一改唐初以来碑额书写纤细飘逸之风,二位充满了张力的郁勃雄浑之特征。

(2)结体长方,挺拔而庄重。《宋璟碑》碑额结体呈纵长,但较斯冰之篆趋方,增加了庄重感。

(3)结字外拓与内收兼用,字形大气的多姿。根据字形特点,有些笔画取外拓之势,如“大”“故”“书”“右”“丞”“相”“赠”“文贞”“神道之”等字;有些字则取上下外张中间腰部内敛之势,如“唐”“尚”“太尉”“公”“宋”“碑”等字,在容融大气中,又表现出婀娜多姿之态。

(4)接笔虚实相间,庄重而活脱。一般篆书衔接笔画多取焊接紧密连接状。而《宋璟碑》碑额多取似连非连,之活脱状。呈唇之相吻,欲接还离之状,增加了透气、生动、活波引人关注之感。

(5)用笔曲中求直,直中求曲。《宋璟碑》额用笔另一特征为曲中求直,主要表现为长画的舒展和转笔处增加方直效果,使笔力更显挺劲,字形更加方整。

《宋璟碑》碑额虽区区20字,却笔法丰富、结体因字而变,在中正厚实主调基础上具有很丰富的表现性。

五、《宋璟碑》的结字特征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录了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的执着历程,以及张旭所授笔法和颜真卿的许多自我参悟心得。其记张旭首谈笔法云:“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⑧张旭首先向颜真卿强调,学书需兼攻真草两端。从张旭和颜真卿的个人成就看来,二人均善真草两体,张旭更长于草,而真卿更善于楷。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也记录了张旭向颜真卿传授关于结字的要领和颜真卿的自悟回答记录。其云:“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令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近之矣。工若精勤,自当为妙笔’”。⑨我们观《宋璟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自然是其整体的茂密气息。细观其单字,自可发现其“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令之使大”的具体书写方法。如简单笔画少的字“一”“二”“三”“公”“上”“曰”等字明显写的粗大。而笔画多的字,如“释”“医”“護”“爵” “稱”等字,笔画写得细小,形成了整体的匀称和茂密。这种结字章法形式,到了宋代后受到了米芾为代表许多书家的批评,并提出了正好相反的结字章法观点。即“小者使其小,大者令其大”自然而然为妙,这是后话。颜真卿书《宋璟碑》鲜明体现了其书论中的用笔结字观点。其一方面说明了颜真卿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并知行结合,互为促进。另一方面也证实了颜真卿留下传世书论也是可靠珍贵的。

由对《宋璟碑》的书刻背景及其时颜真卿交游对笔法的探索体悟,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颜真卿不懈的书法钻研精神和《宋璟碑》用笔结字的独到特点与特征规律及其在颜真卿书法创变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毋庸讳言,我们的探讨还很肤浅,但因了颜真卿对书法艺术追求创变的精神的感召,我们亦必当不懈努力,尽可能挖掘学深、学透颜体书法用笔、结字、章法及其意蕴内涵,为将之传承弘扬做出微博的时代接力!

注释:①  胡湛《<宋璟碑>的书刻与价值》,《首届颜体书法理论研讨会文集》。

②  朱关田《颜真卿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26页。

③  胡湛主编《颜真卿书宋璟碑》,华夏美术出版社。文中以下有关《宋璟碑》文字内容均以此书为依据。

④  朱关田主编《中国书法全集 颜真卿卷》,荣宝斋出版社,1993第版。

⑤  朱关田《颜真卿年谱》,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69页。

⑥  胡湛《颜真卿书法审美特征浅谈》,《第二届颜体书法论坛文集 》。

⑦  陆羽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283页。

⑧  ⑨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278、279页。

胡湛主持全国第六届“宋璟碑”颜体书法论坛

胡湛 全国第六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