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千方 抹黑了辨证论治1

在西化中医的文化浪潮之中,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都被歪曲了,尤其是中医临床的实践模式-辨证论治,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摧残。一些权威的报刊杂志,不断抹黑辨证论治,把证候等同于症状,否定“辨症求机”思维,搅乱理、法、方、药、护的逻辑,混淆中医西医的本质,把辨证论治污蔑为不可捉摸的“千人千方”,还美其名曰“不要把辨证论治庸俗化”。

一、症状非证候

首先要明确,辨证论治的治疗对象是证候病机,不是临床症状,是否“千人千方”,还是“千人一方”,不是主观事先能够决定的,而是临床的证候病机确定的。由于西化中医把证候等同于症状,把症状当成治疗对象,使辨证论治的“方证对应”,异化为了“方症对应”。违背文化规则,与中医理论背道而驰,本来是“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论治,变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始医疗,再套上“千人千方”的帽子,就颠覆了辨证论治以活生生的人为本的理念。

何为辨证论治?这个问题本来已经在《中西医结合对中医文化的伤害》一文讲过了,但因为中医学术对辨证论治误解、曲解太多,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疗模式的高度概括,可以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基本阶段,具有三个基本的临床程序:

1、观其脉症。以四诊合参为原则,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为基本要求。

2、辨症求机-无失气宜、审察病机、知犯何逆,分析临床症状群内涵的病性、病邪、病位和病种、病形、病势的具体性质,从病种的判断上升到证候病机判断。

3、随证治之。根据“知犯何逆”形成的证候病机判断,立法选方用药、针灸按摩,总以“方证对应”为原则。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环环相扣,方药与证候病机互补对应,可以概括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前一个证字的含义为症状,后一个证字的含义为证候,为尊重原著,仍然都用证字,后同)。在辨证论治的问题上,要保证具有中医文化的正确性,应该注意:

1、不能将辨证和论治,或辨证论治随意分拆,按照一般语言学的方法,孤立地就字解字,这样就会犯“死于句下”的文化错误。遵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基本观念、逻辑规则和概念体系,理解辨证论治才是正确的。

2、辨证论治的“知犯何逆”环节,就是对症状的辨,病种之辨就是辨病。中医之病,很多时候多种疾病同时出现,如三阳“合病”、内伤外感“并病”等,故辨“合病”、“并病”是辨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3、症、病、“证”在辨证论治之中是不同的,症是辨的对象,病和“证”都是辨之后的病机认识,症状与病、证候通过病机逻辑联系起来。详细的论述,请参见《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的病种之辨。

4、三因制宜、实事求是是辨证论治的灵魂,尊重病人的实际情况,可重复性的大小,皆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不能有机械僵化之规定。

5、中医理论是生命理论,辨证论治具有极大的生命可靠性,不像用死人理论、小白鼠理论治疗活人之病,需要临床试验来把关。

在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之中,症状属疾病现象,是“观其脉证”的结果,属于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不失偏、不失真为基本原则。“证”指证候,属疾病本质,是医生“辨症求机”-“知犯何逆”后所作出的具体的病机性质判断,以个体真实为原则。《伤寒论》奠定“随证治之”的临床原则,创立以病机为逻辑规范的理、法、方、药、护的辨证论治,明确了中医的治疗目标-证候病机。把“辨症求机”之后获得的证候,与“观其脉证”的症状混为一谈,不仅混淆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的区别,而且否定了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作用,对中医文化和实践的危害极为严重。

二、不确定的方症对应关系

人是活生生的人,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文化修养,都会对疾病产生影响,临床病机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辨证论治反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方症对应”。因为个体差异性,“方症对应”多样而不确定,同样方剂可以对应不同的症状,不同症状可以用同一方剂治疗。试以《伤寒论》桂枝汤为例说明之。

《伤寒论》“桂枝汤主之”、“宜桂枝汤”、“可与桂枝汤”等用桂枝汤治疗的条文共有19条,除少阳病和少阴病篇外,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篇及“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皆有桂枝汤的适应症,但每一条文的症状不仅都是多样的,而且是差异的,反映出桂枝汤和症状的对应关系是不确定性的关系,不能用固定组合的症状体征标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如12条“桂枝汤主之”的症状是:“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13条“桂枝汤主之”的症状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54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234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276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387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

柯韵伯认为,13条是桂枝本证,有13条的症状,无论伤寒、中风、杂病,皆可以用桂枝汤(《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根据《伤寒论》,不同条文的桂枝汤的适应症,既存在数量多少的不同,还存在症状特征的差异。从症状数量看,或多于13条的症状,如12条的症状数;或少于13条的症状,如54条的症状数。13条属于太阳病,包括了“太阳之为病”的症状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而且头痛和头项强痛的症状还有重叠,12条则是太阳中风,不仅包括了“太阳之为病”的症状,还包括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条)的症状,除了太阳病、太阳病中风外,另外还有鼻鸣干呕的症状。虽然同样是桂枝汤主之,但症状多少不同,12条的症状多于13条。

各条桂枝汤的症状区别比较大。脉有迟、有缓、有浮;有全身性的自觉症状,如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身痛;有局部症状,如鼻鸣、干呕、头痛等。症状特征有差异,症状数量有多少,相关的治疗因素也不同,如15条、44条、91条等与“下之”相关,25条、57条、95条等与“发汗”相关,有45条、164条等与“汗”“下”都相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