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箫人去玉楼空
接着说《山河大地甚处得来》的诗意,若换用《十牛图颂》来表徵此情此景,就是“忘牛”一段境界:“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鱼兔之异名,显跧蹄之差别。”
所以山水者,又名“尽大地”,又名“即汝便是”,喻言真心法界道曰先天——也即老僧说的“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一句中末尾处的“老僧”二字。不能会心一笑的,就会觉着老人家在那贡高我慢在那摆谱咧不是?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廓庵《十牛颂》
噫,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说,在宗教文化中,除了维摩诘的“芥纳须弥”寓言外,鲜有比这个更生动、更形象的了。
道家要的是,吾人之于山水,诗意而栖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而“一乘道”很“绝情”:
即便眼前如诗如画,醉翁之意既不在酒,也不“在于山水之间也”,末了还是要走出“画面”。
不见诗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不见词曰“吹箫人去玉楼空”?
不见偈曰“无意人间世,游神极乐天。”
竹床瓦枕足松风,午睡沉酣梦想空。
四体百骇俱作客,不知谁是主人公。
——憨山《山中夏日》
于是乎你看: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是啊,正因为“人去楼空”——没有了主观者,才所以:
“乾坤在里许”、
“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
“尽大地是个须弥山,撮来掌中。”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我命由我不由天”——
此般种种说法,在“有我”的时候,概不成立!
这些都是“无我”之心,乃先天法界之情状耳,道曰“入药镜”禅谓“本地风光”。
云门道“尽大地是药,尔向什么处插嘴?若插得嘴,许尔有转身吐气处,便亲见云门。”
——《碧岩录》第八十七则
嗯嗯,云门也没有摆谱,他是在“替天传道”:
云门=如来,如来=虚空,虚空=真空妙有,但是,真空妙有≠啥都没有!
呵呵,那么问题来了:
“尔向什么处插嘴”咧?
这是个问题,也不是问题:
只要,你的“嘴巴”足够大,吞下它不就是了?
非要维摩诘再说个“芥子吞须弥”?
所以云门说“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去了。”
云门少了个简注,柱杖子=嘴巴。
嘴巴不够大?
丹法的核心就是“开关展窍”哈。
尔时,嘴巴与乾坤,〇对〇窍对窍,不大不小,恰恰正好。
身心:两个字,了尽万卷书。
身:非色身,乃,法身也!
心:非人心,乃,天心也。
法身,无身而有身;
天心,有心而无心。
此非深明造化,洞悉玄机者,不可得而知也。
黄庭在气穴之上,上下相通。
气穴之内,尚有炁穴。
气穴是藏后天真气之所,炁穴乃先天元炁禀受之地,是即所谓玄关之处也。
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人身上半属阳,下半属阴。易曰“乾为首,坤为腹。”盖性寄泥丸,命居脐内,故真性属乾,天命属坤,乾坤为真性命也。第以乾坤有互交之义,阴阳有颠倒之机。
性中藏有真命,命中含有真性。
故有:乾坤炉鼎之喻!
其所以太虚为炉鼎者,
太虚包含六合,
天地万物皆在其中,
我之玄关与太虚同体,
以天地为心,真空为用。
天地之太虚为鼎,我之太虚为炉,故假以太虚为炉鼎也。
鼎中置物之器,炉为贮火之具,无非言安贮药火之物耳——
又何必:分其是炉是鼎哉。
——《梅花问答》
嗯嗯,这一番高论太妙哉了,笔者打的标点不正规,但是更“耐人寻味”哈。
“一口饮尽西江水”,那么说了,这嘴巴得多大?
“要祝福那张嘴呵!它念诵造物者的名,洁净了整个村庄。”
那么说了,卡比尔是他闲得没有事了?要祝福众生那张散发着诸般味道的嘴巴?
嗯嗯,内里长着一排牙齿来咀嚼、横着一条舌头做搅拌,还有不少带着各种龋齿口臭之病的众生之嘴?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虽然不是佛陀的原话,但是因为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已经成为了大乘佛教的某种精神所在。从“小乘”(自修自证自菩提)意义上说,地狱者,即隐代了吾人色身肉体,也隐代滚滚红尘山河大地,同时,也是“遍及一切处”或“尽大地”的一个“话头”式的表述。
所以庞大士说“慧剑当心刺”——直刺它个“虚空粉碎”,于是乎,吾“嘴”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嘴”。
不说了,再说没意思了,“心口一致”,何其难哉。佛曰,“发言修行,常使相应。”
当然,也刺出了个“心亡法亦亡”的结果。
所以,禅宗那些“无厘头”的句子,凡活着的人都不能理解,只有“活死人”才能理解:
我们所有被人生——这条“眼镜王蛇”咬了一口的人,结果就是必死无疑,不用猜测毋庸置疑!
那些堪称高僧的、深入禅定的、参透轮回的,没有不明白这个结果的:
“迷时只道有西天,悟来当甚干萝卜。”
有趣啊,想这些高僧,起初无不是从“三界唯心”下手的。
而后,像佛陀一样,一个个成了“无神论”者……
笔者从“唯物”走起,末了发现它竟然与“唯心”并行、交叉,最后合并,噫,“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道,“尽大地”那么得宽、那么得长……
某种意义,修行的本质就是“未死先学死”,因为只有“死亡“,才能治愈“死亡”,所谓“证生死”,证明生=死。
“如何是道人?”
“行运无踪迹,起坐绝人知。”
“如何即是?”
“三炉力尽无烟焰,万顷平田水不流。”
——《景德传灯录》卷十五
简注:
此处“道人”,隐代如来真心、法界先天。
所以才有了“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高僧以彻底的反常现象,用来比说“无人之境”、客观的真实相。
九〇年年底在杭州,听元音老人细化着说:
法身才是主人公,他无处不在。空手时,肉体就等于是锄头,有主人,才有这个作用。步行也一样,水牛为法身,它在起作用。这首偈就是颂这个主人公,就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的那位。
又把肉身比作桥,人就是主人公。主人在桥上走过,只是借住这个色身壳子。“水不流”是指佛性亘古常存,不来不去,不动不摇。
这个颂主人公的偈子好啊,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
若简言之,所有公案都是最简单的。
但是人们为什么反而感到大惑不解?
因为“我在”之故!
而能解者,唯独“无我”!
所以,作者用与“人之常情”截然相反的现象,来比说“无我”、法界。
若换言之:
这与《人眼天目》里的无为国、无星秤、无根树、无底钵、无弦琴、无底船、无孔笛、无底篮等等,乃至知名的“无厘头“之“木人半夜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等等、等等的反常之物一样,表徵同义,隐代同物,比说同事。
尝百思不得其解,各处又搜不得的,但坐默观,观入“无我”之境时,哎,那答案,它直接就出来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