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它们堪称卢浮宫镇馆之宝

 评画 

《蒙娜丽莎》(Mona Lisa)

列奥纳多·达芬奇很可能是在1503至1506年间在佛罗伦萨完成的这幅作品。本是为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所作的肖像画。乔孔多(Giocondo)这个姓名阴性化是乔孔达(Gioconda),也就是《蒙娜丽莎》在意大利语中的昵称,或在法语中的昵称(Joconde)。《蒙娜丽莎》可能并未送至委托人的手中:列奥纳多·达芬奇似乎将其带到法国。随后这幅画又成为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收藏品,具体经过已不得而知。

阿弗洛狄忒,《米洛岛的维纳斯》( Vénus de Milo)

没有什么比研究希腊雕塑更令人沮丧了!事实上,能保存至今日原作就已屈指可数,即便是原作,也没有一件能展现完整的原貌。如这件《米洛岛的维纳斯》像原本不仅有双臂,甚至还戴有首饰、绘有色彩!
《米洛岛的维纳斯》也被称为《米洛斯岛的阿弗洛狄忒》(1820年雕像出土于一个叫米罗的岛上),就属于珍贵的的原作之一。裸露的上半身表明她是希腊爱和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她从海中诞生,被罗马人称为维纳斯。
根据雕塑风格上的一些细节,作品的年代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舒展的曲线、极富立体感的体态和丰腴的裸体说明该作品创作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31年),也是希腊历史上最后一个重要时期。
然而,作品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物沉着淡定的面部表情与身体的写实。雕像遵循了明确的比例规则:整个脸的长度是鼻子的三倍,笔直的鼻梁与额头连成直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希腊式轮廓”,当然,希腊人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脸部轮廓!这一手法意在表现神的美,而不是现实世界。这件雕塑是对美无止境的追求的完美表现,是一部超越时间的伟大作品。

塔尼斯(埃及古代城市)的斯芬克斯像

这尊花岗岩雕刻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卢浮宫的古埃及文物馆入口处。沿着左侧上楼的台阶就已经摆放有展品了。
法国著名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在1822年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在他的推动下,法国国王查理十世(Charles X)收入一系列埃及藏品,其中就包括这尊斯芬克斯像。
斯芬克斯像综合了兽中之王、象征太阳的狮子以及国王的形象。我们从其头饰(被称为“尼美斯”的法老典型头饰、头饰上的眼镜蛇(圣蛇,古埃及的眼镜蛇,是法老的保护神)、下巴上的假胡须和写在椭圆形边框内的国王名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写在椭圆形边框中)可辨认出国王的身份。专家们认为“斯芬克斯”一词源于古埃及语中的“seshep-ankh”,意为“生动的形象”。对埃及艺术也应如此理解:这一艺术的魔力令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还有谁比斯芬克斯像更适合守卫古埃及文物馆的入口呢!
旨在表现永恒的埃及艺术总是令我们印象深刻,因为它似乎并非为了人类而作。而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形象至今仍令人感到庄严无比。这件雕刻在如此坚硬的石头上的伟大作品,是技术和耐心创造出的精品!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这尊雕像表现的是胜利女神,希腊人称之为“尼凯(Nike)”。作品表现的是胜利女神正站在一艘船的船头宣布胜利。希腊原作在一次地震中被损毁,而后于1863年在爱琴海东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上被发现,已成碎块。《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最初屹立在众神圣地(卡比利圣地Kabeiroi)的山丘之顶,向小岛驶来的船只在远处就可望见。
一些学者认为这件雕像可能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罗德岛(爱琴海)的居民在一次海战胜利后为感谢神明而奉献的贡品。其身体的比例、形态的逼真、衣裙迎风被吹起褶皱的表现力、以及极富戏剧感的动作气势都是那个时期对写实主义追求的完美证明。
她的双翅中只有左边的保存下来,右翅是左翅的石膏复制。雕像脚下的水泥底座也是现代添加的,女神本应直接站在船的甲板上。到1950年她的右手(展示在旁边的玻璃橱窗中)才被发现,让她得以恢复原本的姿势:手向上抬起,正宣告着胜利。

《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

公元前七世纪时,罗马城和临近的阿尔巴城为了结束他们之间血腥的战争,决定各指派几名勇士进行决斗:罗马城选派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阿尔巴城(Albe)指定了古里亚斯家族的三兄弟。然而这两个家族之间有着多重联姻关系,各自的姊妹中都有嫁到对方家族去的。
这幅画作于1784年,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前夕,作品描绘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在他们的父亲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城:为了祖国,不是胜利就是牺牲。画面的右边,家族中的妇女们沉浸在悲痛之中:荷拉斯长子之妻萨比娜也是古里亚斯家的姊妹,还有卡米耶,她既是荷拉斯家的姊妹,又同古里亚斯兄弟中的一个订了婚。此时,她们悲伤地低下了头。在她们身后,荷拉斯兄弟的母亲紧紧地抱着她的孙子们。整个画面布局严谨,舞台般的光线效果,共和制时期风格的房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表现男性人物的刚毅笔直的线条和强烈的暖色,以及表现女性群体所用的柔软线条和较浅色彩。她们面对不幸近乎崩溃却只能屈从于命运。
故事的最后,荷拉斯的三兄弟中只有一人战胜了阿尔巴城的古里亚斯兄弟,从决斗中归来:而后他杀死了自己的姊妹卡米耶,因为她为死去的未婚夫——古里亚斯兄弟中的一个而悲痛哭泣!
当时的法国革命者们主张为祖国作出最大牺牲,试图追溯古代文化,在古罗马历史中找到某些突出的片段来为革命思想服务。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便是这一 “新古典”运动的领导者,并创作了这个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巨作,用画卷纪录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这一不朽的时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传作品一样,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宝座上,位于画面中间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拿破仑的形象被理想化了,变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皇后,也在拿破仑御用画师大卫的笔下年轻了许多。由于拿破仑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大卫没有在画中表现他加冕的情节,而是最终选择了不那么有争议的约瑟芬加冕作为主题,但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并非衷心为新皇帝祝祷。
画面光线处理的技巧十分娴熟,在一百五十个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某件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卫是现代摄影师的先驱,就像他们纪录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报纸上展现出的奢华场景不禁令民众浮想连翩。而在画面上所有这些人物中,最生动的应该是身穿红衣站在画面右端的外交部长塔列朗(Talleyrand),他似乎对这台透着炫耀味道的好戏投去嘲讽的一瞥。

宫女,《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

创作这幅裸体女性作品的是大卫的门生之一: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在此他将女性裸体这样的古典题材搬到了他仅在梦里游历过的东方世界,这个世界只是他表现异国情调中的后宫妃妾(或宫女)裸体形象的一个借口。终其一生,安格尔多次表现东方主题,以及他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女性裸体。
像他的老师大卫一样,无论从他的创作技巧还是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在他的其它作品中表现出来)来说,安格尔都是一位古典流派艺术家。但他又偏离了这一流派,追求对轮廓、身体的曲线的表现,并根据需要对人体构造进行变形处理:如这个宫女的脊椎骨足足多了三块!同样,她右乳和左腿与身体的连接都显得十分奇怪。同身体的变形处理形成反差的是,厚重的蓝色帷幔、头巾或是水烟筒都以极为写实的方式表现。当时的评论家对这样的混合手法无言以对,对安格尔如此独特的风格嗤之以鼻。然而,安格尔却对现代艺术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毕加索(Picasso)就借鉴了他的创造性和解构人体的手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加纳的婚礼》(Les Noces de Cana )

此巨幅油画曾用于装饰威尼斯的圣乔治·马乔雷(San Giorgio Maggiore)修道院。委罗内赛是16世纪威尼斯画家,以创作多人物的大场面作品著称。本画作中,画家表现的是《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完成的第一个圣迹:基督、他的门徒们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受邀参加伽那城的一场婚礼。婚礼上,酒不够了,基督请人将酒坛子灌满水,然后让人把坛子送到主人面前:水变成了酒。
委罗内赛把这一圣经故事搬移到了他所处的16世纪富庶的威尼斯。请注意画中华丽的衣料、富贵的首饰、银器、镀金银器,典雅的建筑构成了十分壮丽的背景,而故事本应发生在一群在婚宴中酒不够喝了的穷人家里。在端坐中央的基督右边,玛利亚手持一只不太显眼的杯子,她注意到酒已不够。画面右边,前排一个穿黄色衣服的人正在倒一坛由水变成的酒,他身后的两个人目睹了这一圣迹。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男人走向左边柱子前面的新婚夫妇,问为什么把最好的酒留到最后才拿出来。
作品中包含多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画面中间栏杆后切肉的屠户、乐师们桌上的沙漏以及下方啃着骨头的狗预示着基督的牺牲,即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狗也象征忠诚,即忠诚的基督徒们的信仰可以驱散乌云。

《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杰里科的这幅画在1819年沙龙展出并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沙龙”是美术学院每年组织的官方展览会。这是首次由一位艺术家在没有任何订单要求的情况下,完全出于自发描绘一个当代事件并在巨幅画作中以无名氏为主人公,而通常巨幅画只用于历史画的创作。
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皇家海军“梅杜萨”号在塞内加尔海域发生的海难。由于缺少救生艇,149人挤在一个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几人逃过残杀、疯狂和同类相食活了下来!这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梅杜萨”号的船长,他当时已20年不曾航行,是通过政治关系才获取这一职位的。所以,席里柯的这幅画是对政府的辛辣讽刺,因为政府对这场海难的发生负有间接责任。
画的视角表现出木筏的极不稳定性。两条对角线是整个构图的框架: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左侧正向木筏扑来的大浪,另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上几乎看不见的救援船的微小侧影。画中人物表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但就在此时,谁也不知道这可怕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在这震撼人心的故事里,人类是唯一的主人公,至今仍令人感动。

《7月28日: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28日)》

这幅作品是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特例:他其实更喜欢创作东方题材作品,而很少像这幅画那样以当代事件为主题。1830年7月,“光荣三天”,即三天革命民变,将国王查理十世(Charles X)赶下了台。后来,路易-菲利普一世取而代之成为国王,尽管巴黎人民试图在1830年7月28日这天重建共和国:画中正是在庆祝这一天。右边,可以透过烟雾看到巴黎圣母院的高塔。在一个巨大的路障上,尸体堆积如山,一个女子手持步枪、挥舞着法兰西三色旗号召人民追随她。她象征共和国。由画中人物的衣着可以看出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共和国的左侧,一个男人身穿礼服、头戴高帽,他是资产阶级;再往左,一个战士头戴贝雷帽、手挥佩刀,从他的围裙和裤子可以看出他是制造业工人。
这幅别出心裁而又强有力的画作在1831年的沙龙掀起波澜。德拉克洛瓦没有把共和国表现成一个象征性的形象而表现成一个真实的女子,她脏兮兮、衣不遮体且带着体毛(可以看到她的腋毛),这对德拉克洛瓦同时代的人来说十分刺眼!因为他们只能接受光滑的理想化裸体形象!

《被缚的奴隶》(Captif)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保存在意大利之外的十分稀少,但卢浮宫拥有这两件杰出的雕塑。它们表现的是两个俘虏或者奴隶:图片中的是《抗争的奴隶》,另一个是《垂死的奴隶》。这两件作品本应用于装饰教皇尤里乌斯二世(Jules II)的陵墓,但这个原本宏大的陵墓规划后经多次修改而大大简化。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可能是被挫败的激情,也可能是被缚在体内的灵魂,或象征屈服于教皇权威的民族。作者在1505年为第一个陵墓计划而构思作品,在1513年第二个计划出台时开始创作。作品最终在第四个计划执行时被弃用,这时教皇已过世,考虑到经济原因,陵墓的规划被缩减。这两件作品在米开朗基罗在世时就被送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
雕塑上的大量工具痕迹证明,这两件作品并未完成。请注意《抗争的奴隶》的手仍是未雕好的大理石。只有直接在石料上进行创作的非常杰出的艺术家才会这么大胆。他以自己的作品为荣并把它展示出来,是一位真正的寻求创作自由的文艺复兴艺术家。

《克罗顿的米隆》(Milon de Crotone)

米隆是一位著名的希腊运动员,他于公元前6世纪生于意大利的克罗顿(当时为希腊殖民地),曾多次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皮同运动会的冠军。年老以后,为了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老当益壮,他尝试劈开一根已裂缝的树干。他的手夹在了树干中,动弹不得,最后不幸被狼群撕吞。
在这件雕塑中,艺术家用更高贵的动物——狮子替代了狼群,创造出极富戏剧性的效果。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兴盛于中东地区(今伊拉克所在地)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象征。这座由巴比伦国王在公元前十八世纪建造的高大的玄武岩石碑,既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历史和文学作品,还是在圣经法典之前的古代最全面的司法典籍。

《织花边的少女》(La Dentellière)

这幅大名鼎鼎的作品出自十七世纪的荷兰大画家维梅尔之手。画中人物专注的神情以及用浅灰背景提色的手法都堪称经典。

被驯马师勒制的骏马,《马利骏马》(Chevaux de Marly)

这两座大理石雕像刻画了驯马师驯马的场景,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约于1739年定制这两尊作品用来装饰巴黎不远处的王室宫邸马利城堡公园的水池。

弓箭手檐壁

弓箭手檐壁是整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最著名的檐壁。阿契美尼德帝国在公元前539年至330年间统治着中东很大一部分地区。这块檐壁曾被用来装饰位于今伊朗西部的苏萨城大流士一世(即大流士大帝,公元前522-486年)的王宫。

盘腿而坐的书吏

盘腿而坐的书吏雕像是卢浮宫古埃及文物部最闻名于世的雕塑之一。虽然它享有盛名,但我们对其所表现的人物一无所知:他的姓名、头衔,甚至是他生活的确切年代,我们都无从知晓。尽管如此,这尊雕像还是深深打动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伊莎贝拉·黛丝恬肖像》

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99年法国军队入侵意大利之际离开米兰。前往威尼斯的途中,他在曼托瓦城停留期间,应曼托瓦城伊莎贝拉·黛丝恬侯爵夫人的要求,绘制了这张本应为构思其正式的肖像画作准备的素描草图,但这位夫人的正式画像并未实现。尽管这幅画作保存得不好,但它不愧是达芬奇描绘人物的半身肖像画中最美的作品之一。

王室头像,《汉谟拉比头像》

这尊小型男子头像雕塑是古代东方艺术中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雕塑精湛的工艺和人物的年龄都不禁让人想到其描摹的对象很可能是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但从作品细节的艺术风格来看,其形成年代又似乎早于汉谟拉比王的统治时期。

《方片A的作弊者》(Le Tricheur à l'as de carreau)

这是乔治·德拉图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约在1635年完成。作品表现的是自十六世纪就经常出现的艺术主题:年轻男子面对三大诱惑:游戏、美酒和春情。乔治·德拉图尔同时也创作了这幅画的另一版本,画中人物有所不同,名为《草花A的作弊者》(藏于美国沃斯堡金伯莉艺术博物馆,Fort Worth, Kimbell Art Museum)。

斑岩瓶:《苏杰尔之鹰》(Aigle de Suger)

这件鹰瓶来自巴黎北部的哥特式教堂——圣丹尼修道院(Abbaye de Saint Denis)的宝库。十二世纪中叶,中世纪著名的苏杰尔修道院长(Abbé Suger)时期制成。苏杰尔说自己在箱中找到了一只古代斑岩瓶,然后命人将其改制成鹰形的礼拜仪式用盛瓶。

《蓬帕杜尔侯爵夫人全身像》

这幅粉彩画描绘了在十八世纪的政治、艺术、文化界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一位罕见的女性。她曾经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情妇,随后成为他的挚友。这幅精美绝伦的粉彩画是向当代负有盛名、最富才华的粉彩画家莫里斯-康坦·德拉图尔(Maurice-Quentin DELATOUR)定制的。

《宰相洛兰的圣母》(La Vierge du chancelier Rolin)

这幅绘画是当时最伟大的佛兰德画家——扬·凡·埃克(Jan Van Eyck)在约1435年完成的作品。画面左侧的男子是作品委托人:勃艮第(Bourgogne)公爵的宰相大臣尼古拉·洛兰(Nicolas Rolin),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他面朝身着红色裙服的圣母玛利亚,跪下祈祷。圣母的膝头上是作出降福姿势的圣婴耶稣。

陵墓状小盒子

卢浮宫拥有世界上最精美的伊斯兰风格金属制品珍藏之一。这件华丽小盒子的装饰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饰纹细致密集而又熠熠生辉。从顶盖到底座,小盒子整体都以雕刻于其上的装饰性图案为点缀,并以金和银镶嵌。

供奉欧西里斯雕像的神龛

评论

进入神庙后,前几个偏厅分别展有阿蒙神(右侧)和哈索尔神(左侧),象岛之神(左侧)、托德之神和梅达默德之神(右侧),向厅堂深处望去,可见石质圣体龛(naos),内供所有雕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神庙的主人,这里既为欧西里斯。
对雕塑的祭祀主要是奉献祭品和每日的祭拜仪式。神庙中的一切均以雕像的祭祀活动为中心。一座埃及神庙首先是神在人间的栖身之所;神庙的后殿是禁止公众入内的“私人领地”。神庙周围的数间厅室从前被用来放置珍贵的祭祀物品,其中的圣船,在节日期间会就出现在仪式队伍之中。根据铭文讲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座神龛是献给“河畔的欧西里斯”神。供奉神龛的神庙已经被彻底摧毁,当时是在埃及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以西地区发现的。神龛四壁之上可以看到所有被尊在庙里的神明,为的是“神的名字能够永世流传”。在凌驾于开口之上的拱顶顶端,可以看到两位女神:左侧的艾西斯,欧西里斯的妹妹和妻子,头戴其象形文字的名字,形如宝座;右侧的纳芙提斯,欧西里斯的另一个妹妹,头上的象形文字也是她的名字,意为“神殿的女主人”。两人都面朝神龛的建造者——法老王阿玛西斯的名字。欧西里斯的这两个妹妹在他的故事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室三神像

评论

在这座群雕中,欧西里斯以传统的方式出现在正中位置:两脚并拢,身披裹尸布。
根据神话传说,欧西里斯是一位善良、开明的埃及古王。在被谋杀以后,他成为亡灵之王。因此在雕像上可以看到欧西里斯身上有很多埃及王国的标记:两根权杖(一根为鞭形,另一根为钩形),高耸的头冠两侧各插一根鸵鸟毛,下颏的须髯卷曲着向下延伸。在埃及神话中,欧西里斯是第一个接受木乃伊仪式的亡魂:他因此而得到保护的尸体就成为埃及人木乃伊的模型。他的妹妹艾西斯和胡狼头神阿努比斯为他发明了木乃伊制作法,之后人类才开始对此进行效仿。实际上,尸体保存术是埃及人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人的灵魂“巴”(ba),表现为长着人头的飞鸟,拥有白天离开墓穴、重返人群的能力,且随时能够返回墓穴与尸身合体。
欧西里斯身旁围绕着自己的继承人:右首是一位无名的埃及国王;左首是其子霍鲁斯,隼头人身的神,头戴两顶分别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王冠,因为霍鲁斯继承父位成为整个埃及的国王。自此以后,每一位埃及的统治者都成为一个“霍鲁斯”。群雕中三人的额头上都有立起的眼镜蛇——乌赖乌斯,王室的标志之一。

拉美西斯三世石棺

评论

这个巨大的石槽是一具石棺,即石质的坟墓。这是拉美西斯三世的石棺,这位国王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统治着埃及,也就是说距今3100多年前。光滑的花岗岩棺壁上雕刻的图案被涂成蓝色,时至今日颜色已经脱落大半。在尸首脚部的位置,可以看到一位展开双翼、保护棺中之人的坐姿女神:艾西斯。她的妹妹纳芙提斯在石棺头部位置以相同姿势示人。这样,受到欧西里斯两位妹妹保护的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三世,就与欧西里斯融为一体,担当神的使命。
王室坟墓较长的侧边刻有节选自《密室之书》和《地狱之书》的篇章和图形符号。这两部文献是埃及人神圣的悼文,讲述了太阳神瑞所乘的圣船每天消失于西方,在黑暗的世界里夜行12小时中穿过12道门的旅行。太阳也被视作是欧西里斯的化身。瑞穿行于诸神和真福者之间,他们向瑞齐声欢呼并帮助他战胜了敌人,粉碎了混沌巨蛇的进攻。瑞在战斗和胜利中获得了白昼重生所需要的。太阳神瑞和欧西里斯一样,也代表着永恒重生的希望。

乌西鲁瑞的《第一本气息之书》

评论

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之后,埃及正处于源自马其顿王国的王朝统治下。这时对欧西里斯的崇拜活动达到空前的繁荣:欧西里斯式的葬礼仪式风行一时。这主要包括防腐处理、石棺和悼文。《第一本气息之书》是在后期继古老的《亡灵书》之后出现的悼文。这本关于乌西鲁瑞(棺椁的主人)的纸莎草古代文献从右往左阅读。书以传统的方式开篇:乌西鲁瑞高举双臂向坐着的欧西里斯神祈祷:两人之间堆放着祭品。接下来是占满整页的图画,由艾西斯陪伴在侧的欧西里斯正在主持亡灵秤重仪式。如果死者罪孽深重,灵魂就重,但如果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就轻。朱鹭头神托特监督仪式的进行。一位助手将象征真相和公正的羽毛放在天平的一个托盘中;而另一个托盘中放着的乌西鲁瑞的心脏不应重于羽毛!天平前站立一只叫做“吞食兽”的怪兽,专门吞吃过重的灵魂。这一幕汲取了《亡灵书》中的著名场景。您可以在稍远处的17号展厅中看到更多的相关展品。图中左边,胜利的乌西鲁瑞:这点从下一幅图中他头戴的桂冠可以看出。乌西鲁瑞手捧香烛敬献给站立在坟墓上的牛:即赫托尔女神,她保护着乌西鲁瑞的坟墓。

人类木乃伊

评论

木乃伊是人的尸体,属于应受敬重之物。经过X光检测得知,这是一具成年男性的木乃伊。引人入胜的是,这具木乃伊身上的绷带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而且精心地缠绕出各种纹饰,这正是托勒密时代的风俗。木乃伊的头部、胸部、腿部及脚部都包裹着第二层保护层。这幅精心描绘的壳状保护层是用废纸纸浆和掺了石膏的胶水制成的。在腿部的保护壳上,绘有一具平躺在床上的木乃伊,身边环绕着女神艾西斯和女神纳芙提斯,欧西里斯的两个妹妹。地上是四只装有木乃伊内脏的坛子。
埃及三千年的文明中,防腐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这种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尸体的腐化。因此必须将尸体的内脏掏出并分别进行防腐处理,然后放入坛中保存。还会在尸体上涂抹盐巴令其变干,然后再用织物将其捆扎出生前的形态。按照埃及神话的说法,这些技术是女神艾西斯和阿努比斯神为被弟所杀又遭碎尸的欧西里斯发明的。所以欧西里斯成了埃及的第一具木乃伊和所有木乃伊的摹本。

凯宏苏麦斯的《亡灵书》

评论

5号橱窗展出的是最古老的悼文书《亡灵书》的副本,埃及人将之称为《白昼出行之书》,因为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可以在白天离开尸身在生者的世界中穿梭。这本书写在一幅纸莎草卷轴上,纸莎草是埃及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水生植物。书名写在卷轴的反面,以便在书卷起时可以看到。这一卷轴写有书名的部分被剪下放在最右侧,以方便观阅。
这部纸莎草古书从右向左阅读。第一章是是为欧西里斯·乌乃内法尔(完人欧西里斯/完美之意)而作的赞歌;插图表现死者凯宏苏麦斯来到冥王面前。凯宏苏麦斯穿着一如身前,高举手臂向冥王行礼。冥王由两个妹妹,女神艾西斯和女神纳芙提斯陪伴着。在他们面前,是隼头神瑞-哈拉胡提,头顶太阳。在《亡灵书》中,欧西里斯和太阳神的不同化身(阿图姆,瑞,哈拉胡提)一同构成了重生的轮回。接下来的内容中,死者凯宏苏麦斯向西方的山脉敬奉香火,在亡灵的国度里劳作。在书页的上方右侧(即在橱窗左手边上方)可以看到凯宏苏麦斯来到审判室,里面坐着欧西里斯的审判官们。一幅图中描绘了凯宏苏麦斯的木乃伊躺在灵床上,床下是四只盛放着死者内脏坛子。上方是“ba”,即凯宏苏麦斯的灵魂鸟。
这本精美的纸莎草古书原先被卷成轴状,存放在一尊中空的欧西里斯雕像里,并在下葬时被放入墓穴。

小雕像——赛特与妻子纳芙提斯

评论

没有一本文献列出了埃及所有的神,并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埃及神灵的世界并非为单一信仰构成,而是一个混合而成的世界。这是由于各个地区以及国家传统风俗的不断积累造成的,其间各种神话传说不断交杂。您可以通过术语表以神灵姓名的首字母来按图索骥,这不失为一种了解结构复杂的埃及神灵世界的,既客观又便捷的方法。在字母S一栏(1号橱窗右边),您可以找到一尊赛特和妻子纳芙提斯的小雕像。
欧西里斯的肖像多达数千件,而他的仇敌,好战的破坏者赛特的肖像却少之又少,但他又是欧西里斯和霍鲁斯的神话和胜利中不可缺少的人物。这件雕像的品质一般:已然十分古旧,赛特立于妻子纳芙提斯的身旁。在神话中,纳芙提斯为了帮助艾西斯而遗弃自己的丈夫。雕像中的赛特兽首人身,而他常常被雕刻成为一只想象中野兽,类似一种尾巴分叉的狗。雕像中赛特下垂的口唇部位已经腐朽;但还可以辨认出两只高耸的耳朵。在新王国时期,对赛特的祭祀活动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雕像的背部刻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他的父亲是赛帝一世(赛帝原文Séthi,意为“赛特的”),其家族即起源于这一地区。

阿美诺菲斯时期的阿匹斯神牛内脏存放坛

评论

这四只坛子里存放着一只公牛木乃伊的内脏。也许您会对埃及人将公牛做成木乃伊的行为感到惊讶。但这是一只不同寻常的公牛:象征牛神阿匹斯在人间的化身,位于孟菲斯神庙中。所以在公牛死去时,它可以像国王和显赫人士那样,享受木乃伊制作仪式。
这只神牛-阿匹斯在法老阿美诺菲斯治下死去。保存神牛内脏的坛子要远远大于人类内脏的存放坛子。圣牛的石棺专门存放在萨卡拉地下室中,体积庞大。您可以前往萨卡拉,参观神牛墓的神奇景观。
而在8号展窗中的木乃伊并不是人们宠物,而是专门被饲养用于祭祀而制成木乃伊的动物。在古埃及,当信徒们前往寺庙的时候,会买回一具动物的木乃伊。这些专为祭祀用的动物被放在专门的地下墓地中以敬奉庙中的神灵。信徒认为这样就可以为神灵敬献他所喜欢的祭品了。

哀悼欧西里斯的女神纳芙提斯

评论

欧西里斯身旁的这两尊来源不同的雕像分别是欧西里斯的两个妹妹,女神艾西斯和女神纳芙提斯。每尊雕像的头上都有代表其名的象形文字。她们的神情,手臂抬起或支撑头部,正是下葬那天痛哭的神情;这一天,家族中的女性和其他亲属都必须按照习俗规定的姿势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之情。古埃及后期的彩色木质棺椁有时会用这两位为亡者哭泣的女神像来进行装饰,这样就如同国王一样,棺椁的主人成为欧西里斯的化身。

女神艾西斯哺育其子霍鲁斯的雕像

评论

女神艾西斯是忠诚伴侣、贤妻良母兼遗孀的典范。她帮助丈夫欧西里斯在人间建立了人类文明的基石。在欧西里斯被塞特杀害以后,她不懈地努力终于找回丈夫的尸首,并在妹妹纳芙提斯和胡狼头神阿努比斯的协助下把它做成了木乃伊。借助自身的神力,艾西斯唤醒了尸身并诞下儿子霍鲁斯。艾西斯在怀孕期间和儿子的幼年时期,为了躲避塞特的追杀,藏身在传说中的尼罗河三角洲岛屿——凯姆尼斯的湿地中。若干不同的神话故事中都讲述了幼年的霍鲁斯在被蝎子咬伤后,如何得到母亲神力的庇佑而痊愈。在埃及艺术中,他以传统的儿童形象出现:全身赤裸,口含手指,头盘发辫。

这尊大花岗岩雕像展现了艾西斯女神塑像常见的特征:女神正襟危坐,表情虔诚,手扶左侧乳房哺育躺在腿上的孩子。将艾西斯奉为万物之母的习俗在罗马时期盛行于整个地中海。以这尊雕像为蓝本而制作的青铜和彩釉陶器数以千计。

伊美内米尼特的棺椁盖

评论

在古王国时期,两个主要的欧西里斯神庙分别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布西里斯和上埃及的阿比多斯,即南部地区。从中王国开始,阿比多斯成为全国的朝拜圣地。根据神话叙述,欧西里斯的尸体被盛怒之下的塞特切成碎块,阿比多斯的神庙将神的头颅作为圣物保存起来。那时人们还无法看到隐藏起来的圣物。
这具“纸板”(或包裹灰泥的织物)的棺椁通体上色。尸体的整个正面表现的是著名的阿比多斯圣物盒,四周围绕着带翼天神。在棺椁内部曾经摆放木乃伊头部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幅圣物盒的图画。
在棺椁底部装饰着欧西里斯的另一个标志——节德柱(djed):象征着神的脊椎。这根圣柱曾经是另一个欧西里斯神庙所在地布西里斯的圣物,象征着安定。通常,柱身两侧会“伸展”出欧西里斯的一对手臂、手持权杖,柱顶王冠。这幅棺椁上装饰的含意一目了然:被欧西里斯的两件代表物所环绕,死者与亡灵之神已经融不可分,从而得以与之共享永恒的生命。对于所有接受相关祭祀,而后经

《作战的斗士》(Guerrier combattant)

这件希腊化时代末期的杰出雕像原作,创作于公元前100年左右。这尊斗士雕塑曾被收藏于波尔格塞家族(富裕的意大利家族)别墅作为私人藏品,随后被拿破仑于1807年获得。雕塑常被冠以角斗士的名称,但这是一个谬误,实际上在古希腊并没有格斗这项竞技场上的运动。可以想象,作品刻划的是一个正在进行格斗的斗士的瞬间动态,随时准备抵挡对手的攻击,而对手处于较高位置,很可能是一位骑士。可以注意到,其前伸的左手握有盾牌皮带,右手所执的剑柄球饰则是十七世纪修复的部分。斗士以盾牌保护自己免受对手的进攻,蓄以反击之势;他的动作为塑造雕像的空间劈开了一道有力的对角线。
这尊雕像属于极少数带有签名的原作。在树干上,您可以看到以希腊文写就的铭文:以弗所的阿加西亚斯,多斯德奥斯的儿子所作。
雕塑的树干部分显示出这尊大理石雕像可能是以另一尊青铜雕像为灵感而制作的:青铜材质能让作品摆脱支架的承托,但大理石质地沉重易脆,需要支撑物以使其不易断裂。这也是为何众多大理石雕像以树干、支柱或另一组成部分作为主体雕塑的支撑。我们可以想见,阿加西亚斯以利西波斯的青铜作品为灵感,进一步加长了人体各部分比例的标准(canon),创作了这尊雕塑。

女子小雕像《奥塞尔女郎》 (Dame d'Auxerre
这尊高七十五厘米的《奥塞尔女郎》雕像,她的真实身份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她是一位女神?是侍奉天神的女仆?还是一个普通人?无论如何,这尊雕像是古希腊艺术最早的石雕之一。她在约公元前七世纪末三十年,于克里特岛制作而成。雕像在十九世纪末被重新发现,在法国中部城市奥塞尔(Auxerre)举行的拍卖会上竞拍,因此而得名《奥塞尔女郎》。
雕像的其中一些部分曾被着色,正如其衣履的切口所显示的一样。她的厚重的长发垂在脸庞两侧,赋予雕像些许埃及遗风。

《厄嘎斯婷娜少女之板雕》(Plaque des Ergastines)

在这块巴特农神庙东侧檐壁的装饰残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被称为厄嘎斯婷娜(Ergastines:每年被选出来侍奉雅典娜的年轻女孩)少女们的雕像,她们的职责是在一年一度的巴拿特纳亚(Panathenaia)庆典时,纺织敬献给雅典娜女神的佩泼洛斯女装(peplos:羊毛裙)。这件作品中,理想化的神灵世界的美感被若干写实的细节弱化:如刻划得栩栩如生的男子手臂上的肌肉和青筋,以及少女们所穿佩泼洛斯的裙裾的细致织纹。此外,雕塑原本的颜色(蓝色和金色)已褪去,使其不复昔日的华丽,而显得朴素。
某些历史学家认为,从巴特农神庙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古典主义艺术已经在抽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这两种对立的艺术派系之间取得近似完美的平衡。

阿弗洛狄忒,《珍妮特斯克的维纳斯》(Vénus Génitrix)

这尊雕像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古罗马作品(公元一世纪末或二世纪初)。
在卡娅第德大厅展出的是在古罗马时期,根据希腊化时代古希腊雕塑原型仿制而成的作品,而雕塑原作的踪迹已无处可寻。

古洛斯年轻男子半身雕像

这两尊古风时代的男子半身雕像,是古洛斯(kouros :希腊语名称)年轻男子雕像的典型代表,证明了这个时期埃及文化对古希腊艺术的影响。我们从雕像的姿势中看到埃及元素:正面站姿,左腿向前迈,双手下垂紧贴身体。
然而,在古埃及艺术中裸体雕塑甚为罕见,但在古希腊艺术中,却以全裸的形式展现男子雕像群古华(kouroi :希腊语古洛斯kouros的复数形式)。事实上,裸体在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里是很常见的:人们通常全裸从事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诸如在奥林匹亚举行的、聚集了古希腊各城邦的大型泛希腊竞技运动会时。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展现裸体同样是为了表明他们的身份以及显示希腊文明的进化程度。

《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Cnide)式女子半身雕像

评论

这尊雕像是罗马帝国时代(公元二世纪?)的作品。
位于您左边的维纳斯雕像只露出胸部,而照片中看到的《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却呈现出全裸的姿态。其原型应为左手持垂下的衣衫、右手遮盖其生殖部位;在面朝窗户的小玻璃柜里,您可以看到其他同一式样更为完整的雕塑。
《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是古希腊大型雕塑艺术中首个闻名于世的完整女子裸体雕塑。《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原型是活跃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他在西方艺术中被奉为女子裸体雕塑的始祖。根据一位古代作家的描述,普拉克西特利斯所创作的裸体雕塑被科斯岛居民拒之门外,他们震惊于女神像的一丝不挂,宁可要一尊披上衣服的雕像。于是,裸体的阿弗洛狄忒被克尼德城邦(Cnidos :位于现在的土耳其)的居民们买了下来。
和并不是很丰满的外形相比,雕塑的姿势更突出了其女性特征,并通过胯部的浑圆轮廓和并拢的双腿得以展现。雕塑背部的曲线细腻。这是一项创新:公元前四世纪末的艺术家们打破了以往雕塑只注重正面构思设计而忽略背部刻划的传统。
在古代,《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正如今天的《蒙娜丽莎》画像一样闻名于世。根据当时作家的描述,最令慕名前来的朝圣者过目不忘的,是其“含情脉脉”的眼神。

伊希斯女神头像《拉伯德的头像》(Tête Laborde)

评论

伊希斯女神头像《拉伯德的头像》:是巴特农神庙装饰西侧三角楣的女子雕像残部。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32年间。
这尊表情沉着的脸部雕塑来自于巴特农神庙的三角楣装饰,这座神庙矗立在希腊雅典城中心陡峭的古卫城山丘上。巴特农神庙的外部艺术装饰于公元前450年,在希腊古典时期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菲迪亚斯的监工下完成。

《阿弗洛狄忒半蹲像》(Aphrodite accroupie)

这件作品抓住了女神沐浴净身的一瞬间,予人以强烈感受。身体扭曲的姿态使雕塑家得以通过肌肤的褶痕更好地描绘其性感的丰满躯体,而娴熟地运用人体构造的技巧使雕塑看上去更饱满而和谐。女神背上搭着的手属于一个厄洛斯,其雕像现已不知去向。
这个式样被古罗马人所采用而仿制了无数的复制品,用以装饰温泉浴池。在这个展厅中,您还可以找到女神雕塑的其他代表作。

《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Hermaphrodite endormi)

评论

海尔玛弗狄忒(Hermaphrodite)是海尔梅斯与阿弗洛狄忒的儿子,这两位天神在之前我们已见过雕像。美少年海尔玛弗狄忒拒绝了水仙子萨拉玛西斯(Salmacis)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他永远在一起,遂要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从此海尔玛弗狄忒成为雌雄同体。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古罗马复制品,古希腊原作是于希腊化时代雕刻而成的。这具女子的躯体显得如此柔弱无力,但参观者绕雕塑走一圈,就会发现其男性生殖器清晰可见,其造成的夸张效果令人惊讶不已。描绘优雅体态的身体曲线、精心雕刻的脸庞及身体裸露部分都是普拉克西特利斯作品的真实写照,但其对比手法(正面/反面,女性/男性,睡姿/头向侧卧的相互对照)仍展现了希腊化时代反差强烈且怪诞的风格。这件作品所展现的是性感的单纯表达手法,还是阐述了关于爱情本质的哲学理念呢?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对寓意丰富的题材甚感兴趣,但这些独特的题材在今天却让人难以理解。例如您刚经过展厅时所见的《小孩与鹅》(l'Enfant à l'oie)雕塑,其寓意仍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同样地,您能从离海尔玛弗狄忒雕像不远处的由顽皮的爱神厄洛斯骑于胯下、并对其纠缠不休的半人马兽雕像中获得什么提示呢?至少这个题材展现了青春年少与垂垂老矣、人性与兽性之间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受刑的马西亚斯》(le Supplice de Marsyas)

评论

希腊化时代创作的艺术品呈现崭新之貌,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位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帕加马古城里的雕塑以刻画成群结队的战士们悲怆痛苦的神情及阵亡的姿态为主。浮肿的肌肉、精心描绘的异族人脸部轮廓以及伤口流出的殷殷流血都是这些雕塑的创新之处。
体现了这一创新的震撼人心的典范就是这尊森林之神马西亚斯(Marsyas:希腊神话中生着羊角及羊蹄的半人半兽神)雕像,他竟然敢于向被尊为太阳神与艺术之神的天神阿波罗发起挑战,比试谁的奏乐技巧更胜一筹,落败后被判将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剥去,雕塑描绘的正是他被悬吊在松树上,等待接受惩罚的情景。该作品避开了古典主义雕塑家所注重的雕像的重心问题,转而研究男性躯体的外形塑造。光影的明暗交替为这尊肌肉紧绷的雕塑增添了一丝悲伤的情绪。甚至有考证说这尊雕像对西方艺术家创作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森林之神看着准备向其施刑的刽子手,痛苦万分的脸部表情被凹陷部分的阴影衬托得惟妙惟肖。

中世纪卢浮宫

评论

您现在身处的微光浮动之地,就是卢浮宫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中世纪内部建筑。1190年,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特决定修建卢浮宫时,并不是将其作为国王和宫廷的栖身之所:当时是作为保护巴黎城的防御工事修建的,用于抵御沿横贯巴黎的塞纳河从西方而来的外敌入侵。因此,在建成之初,卢浮宫实为军队的驻地。坚实的城堡外形为方形,中心位置建有巨大的圆柱形主塔。中世纪卢浮宫鲜为人知,因而至今为止也无法明确此厅当时究竟用作何用。
遗址大厅的装饰朴实无华却精致细腻。请您不要错过了大厅内柱头上典雅的叶饰和墙上的拱顶石上,那些俏皮地扮着鬼脸的头像。这间现在不见天日的厅室,过去是通过墙头上凿出的窗户来采光的。

卡娅第德厅(Salle des Caryatides)

评论

中世纪卢浮宫从1547年开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国王和宫廷所在的新皇宫。卡娅第德厅就是这座后建宫殿的中心。建于十六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Henri II)的统治时期,这间宽大的宴会厅得名于支撑起乐师席的四座女性雕像。最初,木质的镶金天花板为整个大厅增添了热情奔放的色彩。在这里曾经举办了无数盛大的宴会,但大厅并不仅仅供人们享受欢愉:请您向大厅另一端被柱子隔离的区域前行,可以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壁炉:这就是曾经的“法庭”——国王主持公道的地方。
在1692年至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间用于接待和演出的大厅成为了国王的古文物藏室。十九世纪初进行了重新装修之后,今天的卡娅第德厅展出以希腊化时期艺术品为蓝本的古罗马时期复制品。

玛瑙壶

评论

您看到的这个壶,两侧分别镶有壶柄和壶嘴,作倾倒液体之用。它以玛瑙(一种红棕色玉石)制成,呈半透明状。您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玛瑙壶是17世纪在一个古老的玛瑙雕刻器皿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工匠在原有损坏的地方饰以珐琅黄金,并衬托以宝石。龙形壶柄和壶盖采取同一工艺。壶盖上镶有罗马战争女神密涅瓦(Minerva)的头像。花叶为基调的自然主义装饰使此艺术品的装饰更臻完美。其他工匠延续了此一灵动装饰。

方桌

评论

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玉石马赛克风靡整个欧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为了与之竞争,于戈博兰工坊内增设马赛克工作间。
您现在看到的这张桌子是该工作间17世纪末的一件作品。在桌子的中央,您可看到一面饰有盾牌,上面饰有三朵百合花,乃是法国王室的象征。盾牌的上方是一顶王冠。修饰桌角的每块黑色方格中可辨认出两个大写的相对缠绕的“L”字母:即国王路易十四名字的首字母。桌子的其它装饰部分则为鸟与风景。所有这些都以大理石马赛克与玉石马赛克为材质

国王事迹挂毯套系

评论

这幅作品属于国王事迹挂毯套系中的第七幅作品,画中展现的是国王路易十四的事纪:这一套系挂毯由戈博兰工坊于1667年到1672年期间编织,展现了路易十四的一幕幕生活场景,成为宣扬王室功迹的手段之一。它描绘的是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年—1715年)的一场巧妙外交情景。红衣主教基吉(Chigi)奉教皇之名来到枫丹白露宫为教皇瑞士近卫队杀害路易十四的使者一事致歉。这一场景发生于枫丹白露的国王卧室。
挂毯总是根据画家创作的样画来编织。这幅挂毯的样画由当时戈博兰工坊管事,著名画家夏尔·勒·布朗所作。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织毯工匠的精湛技艺。

壁橱

评论

细木工匠安德烈·查理·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 )的职业生涯始于1660年代,结束于1720年代。他是最受国王优待的工匠之一,长期居住于卢浮宫的长廊之内,还拥有独立的家具制作工坊。他制作的家具被视为珍品,自18世纪中叶始为世人争相收藏与复制。布勒还发展完善了一种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细木镶嵌工艺:用铜、龟壳及黄铜进行细木镶嵌,并用有色木材,有时用镀金青铜加以衬托。
这一壁橱大气奢华,是路易十四时期家具制品的代表作,一如路易十四豪华壮阔的统治。衣橱门面饰有装满花束的花瓶,置于基座之上,围绕花束飞舞着一只蝴蝶和一只鸟雀。壁橱的两侧壁板上镶嵌一只鹦鹉栖息枝头,一只蝴蝶相伴在侧。

《水中被救的摩西》(Moïse sauvé des eaux)

评论

17世纪,亨利四世(1589年—1610年在位)在巴黎的卢浮宫大画廊内发展了挂毯作坊。其子路易十三(1610年—1643年在位)在该领域承继父业,邀请各位著名画家为挂毯织工创作样画。画家西蒙·乌伟组建了一个作坊以根据其构思或画作制作纸板画。
挂毯《水中被救的摩西》是路易十三向西蒙·乌伟定制的《旧约》故事挂毯套系之一,曾被用来装饰宫殿。挂毯中的场景取自于《旧约》,讲述的是先知摩西的早期生活。那个年代,希伯来人在埃及处于奴隶地位。法老命令屠杀希伯来的男性新生儿。摩西的父母为使摩西逃脱被杀的命运,把他放在一个柳条藤篮中,随尼罗河的水流漂游。挂毯描绘的是婴儿被正在与女伴们在河里沐浴的法老女儿救起的情景。挂毯中,法老女儿身披蓝色外套。她后来在法老宫廷中将摩西抚养长大。

橱柜

评论

橱柜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由柜门和门内的抽屉构成,下半部分是独立托架。乌木柜是17世纪巴黎的特色家具。这一时期是法国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法国出现了一种从日耳曼引入的新技术,即在杉木或橡木结构外层镶包更珍贵的木材——乌木隐藏原有细木结构。乌木带有异域色彩,色黑质硬。乌木壁板上雕刻装饰图案或叙事场景。
卢浮宫的橱柜制造于17世纪中叶。两块主壁板构成柜门,左边柜门上,您可以看到一个骑士跨这战马跃起迎战一个士兵;右边柜门上,三名男子挥舞十字镐。它描绘的是罗马伟大的史学家蒂托-李维(Titus Livius)讲述的一段史事。左侧是罗马英雄贺雷修斯·高科莱(Horatius Cocles)在罗马大门抗战伊特鲁利亚军队;右侧,罗马人正在摧毁通往罗马城的大桥。在这两个场景两边,您可以看到壁龛内置有与战争有关的罗马神像:左边是战神玛尔斯(Mars)和右边是女神密涅瓦(Minerva)。余下的装饰为文艺复兴以来极为常见的饰纹。请注意,上下部的狭长平条上修饰着叶漩涡饰(植物状卷曲)以及被称为“布蒂”(putti,小爱神)的面颊饱满的小男孩。
在木柜的内部是小壁龛之间和多层抽屉。抽屉和抽屉之间用精雅的珊瑚小圆柱隔开。

一对水壶

评论

这两个水瓶于17世纪制造于法国纳威尔城(Nevers)的工坊。自上个世纪起,纳威尔即为彩釉陶器和玻璃制品中心。瓶子上面的装饰描绘了酒神节(Bacchanalia)的情景,那些纪念酒神巴克科斯(Bacchus)的盛大节日。
这两个彩釉陶瓷壶是根据一款原先装饰凡尔赛宫花园的青铜瓶而制。事实上,一些采用陶瓷之类不及金属珍贵的材质打制的作品,灵感往往取自那些最初为金银器设计的时尚样式。水壶手柄都为龙形,这是仿造金银器的痕迹,因为金银匠们经常将这个幻想中的动物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西皮奥故事挂毯:扎玛战役

评论

扎玛战役挂毯是西皮奥故事挂毯套系其中之一。这个挂毯套系包含展厅的八幅挂毯,都由巴黎皇家戈博兰工坊编制。扎玛战役挂毯和展厅中的其它挂毯讲述了荣耀的罗马共和国将军大西庇阿的故事。
他生活于公元前235至公元前183年间,他的事迹多出于罗马著名历史学家蒂托-李维之口。在成功攻打西班牙后,大西庇阿率领罗马军队在非洲突尼斯迎战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扎玛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2年的古突尼斯城扎玛,最后,战争以罗马人的胜利告终。
挂毯描绘了罗马人和迦太基人的激烈对抗。近处您可以看到罗马骑兵,远处为迦太基军队,以著名的汉尼拔大象军为先锋。挂毯构图突显了两军力量悬殊,大象正对我们,从而强化了战马和大象的体积对比。根据蒂托-李维的讲述,由于罗马军队的号角(您可在左边看到)震耳欲聋,以至于一些大象受惊转而扰乱自己的军队。左侧的大象即为一例,恐慌之中,象轿被颠覆。

帕特農神廟的雅典娜雕像

《战神阿瑞斯》雕像

《阿芙罗狄忒》雕像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是汉谟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纂集的。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带翅膀的牛身人面雄伟雕像,曾在杜尔·沙鲁金(现为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守卫过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大门。这些巨大的牛身人面像来到法国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1843年,法国人保罗-埃米尔·博塔发现了这些雕像,冒着各种危险将它们运到巴黎。其中两个雕像于1847年陈列在卢浮宫内的世界上第一个亚述博物馆中,第三个雕像在浅盐湖的船舶失事中幸免于难,于1856年运到巴黎。第四个雕像则沉入湖底,是用石膏塑像替代的,第五个雕像是惟一的一头头部转向参观者的公牛

达芬奇《岩间圣母》,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

 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在描写女性人体技巧方面达到了顶峰。画面上,一群在土耳其宫廷浴室里的少女,正悠闲自在地享受沐浴给她们带来的欢乐。安格尔用熟练的笔触,优美的线条,柔和、富有变化的色彩,画出约 1-个女人体。她们在浴室中的不同动势和情态,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生活画面,这充分显示了画家的匠心独运。他有意在浴女中安插了一个黑人侍女,更加强了画面色彩的对比效果。

  《土耳其浴室》不仅给人们展示了女人的曲线和青春的活力,它还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诗意、一种旋律,让人享受到安格尔绘画艺术的甜美。

木刻《基督受难头像

雕塑《圣母与天使》

意大利的雕塑《圣母与孩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