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教学手记——2021高考作文解读:高考命题未进步,但可以写好作文

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显然,全国卷有意避开了情境任务型命题,又回到了材料作文的老路上来。为了避众人目光而回归老路,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说明命题者在情境任务命题的思路上有点江郎的局促,或者在八省联考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情境任务作文写作不足的结论,但不论怎么样,有退步之意。不过,我始终认为,作文命题不是写作文的关键,关键是写作者是否具备真实的写作能力。

写作这道题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论述类材料,内容十分丰富,大体上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理念:先天之不足可以通过锻炼弥补;

理由:先天强壮者,如果不珍惜其强,则会变弱;先天弱小者,如果勤自锻炼,则会变强;

结论:生而强者不自喜,生而弱者不自悲,很可能是天降大任的机缘。

面对这样一段论述文字,考生的思维层次也是十分丰富的:

从基本语义来看,谈“体育”这个话题,未尝不可。针对理念、理由、结论都可以下笔。

从深层寓意来看,由“体育”生发开去,可谈话题十分广博,学习、工作、创业、治家、平天下等皆可入于笔端。

需要注意的是命题的最后要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必须是写作者的个人见解,不能是既定的公认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结论。

二、写作指引

这篇作文的写作难点在哪里呢?

在于写作不聚焦、空话堆积、无逻辑思辨。

材料可写的内涵越丰富,越考验考生的选择能力,他是否能选择较为新颖独到的点,是考验其阅读判别能力的。怕的是针对材料中的所有点,平均用力,皆无深度,文章则走向平淡。

空话易讲,有质量有内涵的话难说,这正是考验一个学生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的学生,是写不出“人个的感悟与思考”的。

自己的思考可以在哪里下工夫呢?何谓“滥用其强”,滥用的动机、表现、原因是什么;弱者“勤自锻炼”,“勤”,如何界定,什么样的“勤”才是科学的、人性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曾益其所不能”,最难的事情就是把不会的学会,变没有的为有,其难点在哪里,真正能克服这个弱点的路径在哪里?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个性化解答,才是写作本文的关键处。

较好的逻辑思辨力会让写作者从平庸的材料里翻出新意、深意,比如,变弱为强是勤练的结果,那么,让强更强,是不是我们当下更应该思考的课题,我们走过了由弱到强的路,现在如何使我们的强壮变得更加强大,如果考生能推论及此,将有利于把文章写深。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应该题内含有矛盾对立的思辨因素,形成思维的张力,以便于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表达的容余度。全国甲卷的材料,看起来非常平易,前面大段话都在叙述中国共产党的的百年历程,列举了重大事件的节点及英雄人物,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要扣着我们党的光辉业绩这一主题立意,可是,在材料的最后轻轻一转,延伸出了一个思辨型话题:可为与有为。把考生的思维瞬间置于对材料的重新审视与深入思考的状态中,让考生意识到这并不是要求一味赞扬,还要思考上述材料的哲理内涵。

何为“可为”?何为“有为”?“可为”是对背景、条件、能力的判断,“有为”是对事实、过程、结果的评判。“可为”包含有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有为”包含原因、过程、结果等诸多因素,这就是本题写作的内在逻辑框架。把这个内在逻辑框架搭出来了,血肉的生成就容易了。

命题是如何引导文章内容生成的呢?那就是前面丰富的叙述。从那些节日里,我们可以读出无限“可为”却无为的人和貌似不可为却有为的人;同理,在那些歌曲与作品里,我们更可以读出“可为”即为与“即为”而“有为”的故事与人物。从这些故事与人物里,概括要“可为”与“有为”概念内涵与辩证关系,就是前面叙述材料的价值。从这些材料里读出我们党百年历史的“可为”与“有为”的经验、方法、原理乃至理论,就实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