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行间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行”,足之用为行。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气行而通,滞行乃解。“间”,行于病间,气通而解,故名。乃足厥阴肝经腧穴。

【定位取法】

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穴性特点】

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在五行中属火,具有泄肝火,调气滞的作用。

【主治概要】

1.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是其五输穴中的荥穴,属火,亦是肝经子穴。实则泻其子,本穴能清肝火、泄肝热、平肝风,对于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及肝火上炎的目赤痛、月经过多、中风、癫痫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针灸大成》强调:“行间泻肝经治怒气。”

2.本穴属足厥阴肝经,肝经布胁肋,可治疗各种胁肋疼痛之病症。《甲乙经》: “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针灸聚英》认为行间:“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胀,小肠气……七疝……中风……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3.肝经“连目系”,故可治目赤肿痛、青盲等眼疾。《卫生宝鉴》载:“行间治膝肿目疾。”

4.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肝与胆互为表里,有治疗黄疸之效。

【临床应用举例】

1.眩晕 本病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眩晕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片刻或安静休息,则症状缓解或消失;重者旋转不定,如履舟车,不能站立,常伴恶心,频发呕吐,甚至卒然昏倒。行间对肝阳上亢的眩晕有较好疗效,该证可见头晕胀痛,烦躁易怒,怒则晕痛加重,面来耳鸣,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双侧行间穴皮肤,使用30号1.5寸的毫针,针尖斜向上,与皮肤成45度角,快速进针,刺入0.5~0.8寸,运针使用右捻泻法,使此得气感上行,留针30分钟后,摇大针孔出针,不按压。行间为荥穴,清泻力强,容易得气,适当刺激,能获较满意的疗效。

2.鼻出血 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出血原因可分为鼻腔病变、全身性疾病及外伤所致的3种。临床表现大部分为单侧鼻腔出血,双侧者较少见。中医学称其为鼻衄,临床常见肺胃热盛、肝火上扰、肾阴不足3种症型。其中肝火上扰证,可见鼻出血,伴头痛眩晕,口干目赤,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宁络止血。行间穴是治疗本病的有效穴之一。

(1)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左鼻出血取右侧行间穴,右鼻出血取左侧行间穴,双鼻出血取双侧行间穴。常规消毒穴区皮肤后,使用30号1.5寸的毫针,快速斜刺入约0.8寸,运针使用右捻泻法强刺激,使局部有酸、麻、胀等针感,留针30分钟后,摇大针孔出针,不按压。治疗1~2次。

(2)刺络放血法配合拔罐法:患者取仰卧位,取患侧行间穴,常规消毒穴区皮肤后,手持皮肤针对准行间穴进行叩刺,用较重腕力叩打,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为宜。可配以拔罐以加强泻火作用。

3.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是常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本病多具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如好表现,好幻想,戏剧性、夸张性的情感表达,情感肤浅,暗示性高等,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一般都是因精神因素而急剧发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其典型的症状是患者自己认为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表现出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丧失。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失明、失听、失语、肢瘫了,确实就表现出失明、失听、失语、肢瘫的症状,但各种检查又表明根本没有相应器官的损伤或病变。若辨证为肝火上扰可用行间穴治疗。

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双侧行间穴区皮肤后,使用30号1.5寸的毫针,快速斜刺入约0.8寸,用中等强度刺激,运针使用泻法,重提轻插并拇指向后捻转,使局部有酸、麻、胀等针感。同时可配合心理疗法,留针30分钟后,摇大针孔出针,不按压。隔日1次, 7次为1疗程。

4.原发性青光眼 青光眼是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以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多数情况下,视神经损害的原因主要是高眼压,也有少数患者发生在正常眼压,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其眼压升高的形式常见的有2种:一种是快速地升高,这时可有眼红、眼胀、恶心,雾视的感觉,称为急性闭角青光眼;另一种是缓慢地升高,可有轻度眼胀,也可毫无感觉,称为开角青光眼、慢性闭角青光眼、激素性青光眼等。

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取双侧行间穴,常规消毒后,使用 30号1.5寸的毫针,快速斜刺入0.5~0.8寸,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中等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

  • 青光眼针灸位置

    青光眼是以眼压持续性和间接性增高,超过眼内组织,特别是视神经纤维层所承受的范围,导致视神经纤维损害.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视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针灸治疗青光眼,主要以眼周局部取 ...

  • 足临泣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定位]仰卧,在足背外侧,当第四趾本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类属]属足少阳胆经.为该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穴性]清肝泻肝,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作用功效主治病证] 1. ...

  • 中医针灸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及其相关疾病的标准化指导方案(草案) ——李氏针灸术即易针应用总结

    中医针灸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及其相关疾病的标准化指导方案(草案) --李氏针灸术即易针应用总结 前言 本方案是针灸师李杰(下称"李氏"),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李氏'易针' ...

  • 顽固性失眠朋友的福音 穴位一针入梦

    治疗顽固性失眠:一针入梦 [穴位]睡眠穴 [取穴]手背第1.2掌骨之间,合谷穴和三间穴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上. [主治]顽固性失眠 [操作]用1寸毫针捻转进针,可刺0.5--0.8寸. 心脾两虚者用 ...

  • 补肝泄火按摩太冲穴

    春季,是万物生长生发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春回大地,阳光和煦,大自然的阳气开始升发. "天人合一"的大原则下,人身中的相对应的肝气,也在升发中.如果肝发升太过,或者,因为肝气郁结, ...

  • 行间穴:清泄肝火,疏肝理气,熄风潜阳

    行间(Xíngjiān)   [所属经络]   足厥阴肝经   [国际代码]   LR2   [特定穴]   荥穴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行间为经穴名. ...

  • 青光眼的针灸取穴法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虹视.视力下降. 治疗原则:散风明目,滋阴降火 主穴:风池,攒竹,瞳子髎,太冲,合谷,三阴交. 配穴:急性的加行间,申脉,金门.慢性的加足三里. 每天一次,间歇捻针,留针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