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是怎么达到光速的?动力从何而来?
在已知的基本粒子中,光子显得很特别,因为它们总是会以光速前进,而这种速度也是人类目前所发现的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那么问题就来了,光子是怎么达到光速的?它们的动力从何而来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在19世纪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光其实就是一种电磁波,它只有波动性,然而这种理论却解释不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光电效应。顾名思义,所谓的光电效应就是指光产生电的一种现象,其原理就是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在吸收了光线中的能量之后逸出,然后就产生了电流。
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光的能量取决于光的强度,并且还可以叠加,也就是说,如果光线足够强,又或者光照时间足够长,那么物质内部的电子就肯定可以吸收到足够的能量,进而产生光电效应。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科学家发现,在频率不足的情况下,不管光线有多强、光照时间有多长,光电效应都不会发生。
科学家为此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才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光的能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可以细分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就是一个光子,其能量大小可用公式“E = hv”来描述(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则代表光的频率)。
爱因斯坦指出,光子是光的最小单位,它是具有粒子性的,由于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电子每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因此在光的频率不足时,电子就始终无法得到足以让它逸出的能量,光电效应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了。
爱因斯坦的理论随后通过了科学家的验证,他也因此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之后,人们知道了光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分别从波动性和粒子性来展开讨论。
从波动性的角度来讲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光子可以看作是量子化的电磁波,而在我们的宇宙中,电磁波的传播是不需要动力的,而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变化的电场会在空间中激发出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在空间中激发出电场,如此交替进行,就产生了电磁波,因为电磁场的建立速度是光速,所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也是光速。
从粒子性的角度来讲就要稍微复杂一点了,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上图为包括了所有已知基本粒子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其右上角的“希格斯玻色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上帝粒子”,而之所以会有这种称号,是因为“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而后者则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凡是可以与其发生耦合作用的基本粒子都会被赋予静止质量。
然而光子却不会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所以光子就没有静止质量,换句话来说就是,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
根据狭义相对论,如果一个静止质量为零的基本粒子的运动速度低于光速,那么它的能量就为零。很明显,光子的能量是不可能为零的(实际上,能量为零的基本粒子在宇宙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所以它们就只能以光速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胶子”也不会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其静止质量也为零,因此它们也只能以光速运动,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假想中的“引力子”也是属于这种基本粒子。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波动性的角度还是从粒子性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光子一旦产生,其速度就是恒定的光速,并没有什么“达到光速”的加速过程,而由于在光子的传播过程中是不需要动力来进行驱动的,所以也就谈不上“动力从何而来”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