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民间绘画和兼职画工
唐代的民间绘画,伴随着大唐盛世的经济发达而有所发展,技艺也有显著提高。
自魏晋至唐,虽然有数量不少的文人从事绘画创作,做出贡献,但是民间画工仍然在各个历史时期操劳不辍,代代相传,自成体系,并适应当时人们的需求,使民间绘画艺术得到不断地发展。
唐朝仕女图
唐代的民间画工,为数众多,各州各县都有,但是优秀的画工,大都集中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尤其是政治的中心。
唐代自贞观以后,同业的商贾,都有“行”的组织。“行”是若干同业店铺的总称,盛唐时期西京市有220行,东京有120行。
虽然,唐代的手工业工人没有“行”,工匠不得行中人同意不得入行,但民间的画工塑匠,在当时市集、庙会较多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有一定活动条件,及至晚唐以后画行才形成其固定的行业。
《八十七神仙图》(仿吴道子,局部)
唐代的画工,不少兼塑工,如杨惠之,本来就是与吴道子同时学画。还如宋法智、刘伯通、吴智敏等,都是画塑同能者。
唐代的画工,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各不相同。
唐代宫廷,虽无画院之设,但役使能画者的数量很大,这些人分为两种,一种直接与皇帝接触,在政治上、待遇上都比较高,如吴道子召入禁中,官至“宁王友”。又如唐初的阎立本,开元、天宝时的李思训、曹霸、郑虔等。
《步辇图》阎立本
还有一种是属于皇门将作监之下的画工,即征入禁中的民间画工。唐代被征的人数是很可观的,如玄宗时,少府、将作两监所属工匠达34800人,其中当然有一定数量的画工与塑匠。
据《唐书·职官》载,唐室的将作监,下设右校署,内右校令,“掌供版筑、涂泥、丹雘之事”。这些都属“泥水作”的差使,唯其中“丹雘之事”,即画宫室彩壁或皇家陵寝的壁画,如永泰公主、章怀太子等墓室壁画,当属将作监下的画工所作。
莫高窟壁画
兼职画工原为髹漆匠或是泥木匠,但又是有名的画工。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30年),南诏破成都,掠去男女百工数万人,其中就有兼职画工,当时如朱升、韦乙奴等,到了南诏,因画云龙称善,呼为“工巧儿”。
大和五年,四川节度使李德裕去南诏索还所虏工匠,指明要朱升及另外5名金银匠放回,说明对这样的画工,当时的民间以至官府都是重视的。
上述画工,在唐代复杂的社会情况下,同是画工,生活的待遇、地位的变迁,幸与不幸,差别悬殊。
唐朝墓室壁画
有的成为“禁中出入”的人物,如吴道子、韩幹等。有的终身贫困,受尽剥削,以致无法温饱。
画工之中,生活待遇最差、生活最艰苦的莫过于小画僧(画杂工),画一些被富豪雇用并充作家奴的小画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塑匠赵僧子的《典儿契》,就是当年无数苦难艺人的生活写照。
这些画工身份是僧人,他们穷年累月在寺院、石窟等处作画。这些小画僧专供役使,工作繁杂,做些填彩加工费工作外,保管画具、配调颜色,以至扎搭画架等都要做。
《寺塔记》
见于《京洛寺塔记》所载的吴道子弟子思道,被誉为“白画高手”,少时就是小画僧,《逋翁集》中还称他为“画杂工”。
唐代画工的作品,卷轴的几乎没有流传,唯有壁画,不但见于著录,而且还有不少保存下来,这些作品散见于石窟和墓室。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壁画,陕西、山西唐墓墓室的壁画等,都是画工们的劳绩。他们的艺术才华,流露于这些壁画中,并成为我国重要绘画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