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抄绘第五季 -05 | 网格控制下的院落类型探讨——以寿县文化艺术中心为例
想知道国内外建筑大师的独门绝技吗?
想知道如何将大师的绝技化为己用吗?
抄绘→转化→应用
“案例解析的目的,旨在纠正同学们抄绘的误区,仅仅是做案例抄绘的复印机,没有解读案例;亦或抄绘了案例,但仍旧无法借鉴学习优秀的案例,将案例分析、转化、运用于自己的快题设计中。并且试图改变同学们在抄绘案例过程中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方式。”
“第五讲"
网格控制下的院落类型探讨——以寿县文化艺术中心为例
No.1
案例解析
我们在做设计时,常常用到院落空间这一要素,它关乎传统、文脉、肌理、在地性等等。获得院落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条形实体的加法围合,也可以是整形下的减法操作;以网格的分割、合并和偏移等操作来获得院落无论是在场地要素呼应、逻辑推导还是最终的结果呈现上相对来说都更易于理解和控制,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接下来的四个案例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院落空间的控制,通过对比不同项目的所处环境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手法的应用条件和空间特点。
01.
寿县文化艺术中心——朱锫
项目背景
寿县位于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历史上曾是楚文化的故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围以城墙。城内建筑的类型是院落式的,保持着南方建筑垂直院落的形制,窄窄的街道,小窗、实墙,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阳光。这些古城的形态,建筑的类型,映射出强烈的自然气候特征,以及当地文化及生存方式的特征。
空间特色
多个尺度各异的院落被置于相对方正、封闭的矩形块之中,一条蜿蜒起伏,时上时下的公共廊道将它们串联起来。每一个功能拥有两到三个内院,建筑主入口的前院尺度较大,形成了一个公共广场,意味着寿县民居中的前院和“堂屋”,建筑后部的后院又有着寿县民居中“后花园”的味道。
院落的类型
不同的院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是相对开敞空旷的,游览路径分布在周边,有的置入了开放功能的实体空间,在局部形成覆盖,有的是跟线性外廊结合比较紧密,营造边走边看的游园体验,有的则跟静态的平台形成丰富的视看关系。
院落间的渗透
通过将局部的墙体或室内空间打破,实现了两个或几个院落之间的渗透连接,空间的流动反映在视线的穿透和动线的可达上,也营造出庭院深深的传统意境。
平面秩序
文化艺术中心的主要内容是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等。从一层平面上可以看出,两个较大的庭院成为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过渡,也组织起了整个方案的基本平面结构。配合西侧后勤入口设置了展览所需的展厅空间和库房办公等,而被大庭院分隔的东边一侧主要以公共活动为主。
一层的几个院落已经表露出不同的目的,除了需要满足人流集散和视觉中心的入口大院之外,还能看到教室部分以解决采光为主的功能型庭院,上面几层的院落则将地面的开放空间在竖向进一步延伸,形成立体的院落系统。
院落的四个界面常常是有选择的开设了洞口,对外起到框景借景的作用,对内则串联起了相邻几个活动场所。
剖面设计
剖面上直接反映了立体庭院的设计,同样通过对界面的处理来取得空间的流动和渗透。其中一些路径的加入丰富了游览路径,也使各个庭院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02.
十院书屋——致正建筑
项目背景:
十院书屋所在的地块位于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办公区的最西北端,三面临水,北、西两侧是弯曲的自然河道,东侧是作为中央水系北部开端的一片湿地池塘,入口只能开在南侧园区道路上。
院落类型:
借鉴了江南传统的“半宅半园”的空间类型,采用一种“一院一境”的连院模式来组织所有的办公空间,形成了秩序与自在并存的空间氛围。建筑整体上呈现为中、东、西三路,每路三到四进的大小不一的十个连院,这些院子分为“宅”(以建筑为主)和“园”(以庭园为主)两种类型,错落布局,疏密有度。“宅”院以小型天井庭院取胜,营造了处处有景的办公空间。而“园”院以较大的庭院和回廊的组合取胜,提供了借入外景的内向公共空间,是办公空间的自然延伸。每个院子都有明确的院墙边界,既便于确立各自不同的空间特色,又应对了无法预测的使用状态所需要的灵活组合可能。
平面逻辑:
平面大致可以理解为九宫格的划分和演变,基地的自然环境挤压建筑形成不规则的边界。中心的核心院落让人联想起古典时期城市规划的择中思想,对称的布局强化了轴线感和对场地的控制力,廊道的内缩则带来了院落空间的层级变化;其他一些“格子”里的院落设计也各有用意,图底关系是研究它们的有效途径。
03.
云阳市民活动中心——汤桦
项目背景:
场地依托江堤与山体,为不规则带状地形,东西向长约为420m,南北向宽约150m。其间布置的建筑、广场、天桥形成一体,附着于长江岸边。建筑高24米,共5层。内设1200座的剧场,以及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与长江堤坝相呼应的姿态,在其宏大尺度的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建立了一个适宜的关系。
空间特色:
建筑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为文本,采用九宫格式的院落结构,以此扩展、提炼。结合建筑的功能,利用院落天井和顶面台阶之间的间隙,引室外自然光入室内,为建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平面逻辑:
平面在九宫格的整体秩序下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剧场在东北角由于设备的需要占据了上下6层的高度;图书因其较为安静的特点被安排在西北角相对独立;最有活力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结合入口设置在了一层;南侧临城市道路表现出开放的姿态,对应着建筑几个主要的入口广场。
内部空间、垂直路径:
建筑内部顺应山地地形,提供了一个类似重庆山城街道的交通路径,使建筑在内外两个方面都具备了通达的自由度和空间的开放性。
04.
洛阳博物馆——李立
项目背景:
洛阳博物馆新馆位于洛河南岸,处于洛河以北的老城区与洛南新区的过渡地带。建筑选址毗邻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洛阳城市中轴线上极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受到遗址区保护规划的高度限制,建筑形成扁平的巨大体量,建筑内部的空间格局以及空间识路问题突出。设计探索了不对称空间的营造方法,以空间连接的有效性验证了空间自明性的可能。
空间特点:
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设计在外部建构了大尺度的起伏地形,内部则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接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并通过屋面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深刻地揭示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
平面逻辑:
中央大厅偏向一侧布置,并通过研究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偏西格局而将大厅及主入口偏向西侧,在大厅东、北两侧环绕一个L 型布局的过厅以延伸空间。
为完善识路特征,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4 个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在方形的对角线位置打通视廊以突出空间纵深感。作为参展路线的终点,公众最终来到的是一个连绵起伏的巨大屋面,在隋唐洛阳城遗址的真实背景中再现了考古场景,将建筑概念与场地特质融为一体。
建筑群体的形体处理也贯彻了概念的本体推演这一思路:为了突出展馆主体,附楼消隐为覆土地景建筑作为大地的延伸,同时也提供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点评:
该题目为顶层加建的画廊设计,网格在这里以反映三个大型展厅的特殊功能为主,体现出屋顶形式的区别,同时打破了原有建筑过于对称的平面,达到内部空间的流动和外部体量的动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