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原发瘤动物模型构建技术原理
在药物筛选、药效评价或临床预测方面,移植瘤显然有独特的优势。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包括没有人类乳腺癌组织中的间质细胞,缺少癌细胞周围的三维结构,不能真实模拟人类发病情况,因此,若我们想探究乳腺癌发生或转移的内在机理,显然原发瘤模型更为适合。目前主流的原发瘤模型分为自发型乳腺癌模型、诱导型乳腺癌模型和基因工程小鼠乳腺癌模型。
自发型乳腺癌模型
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自然发生乳腺癌的小鼠为自发型乳腺癌模型,多采用近交系小鼠,如SHN和C3H等,其中SHN小鼠最为常用,一般出生后4个月就开始出现肿瘤症状,到12个月时乳腺癌患病率高达100%,其肿瘤发生与人类乳腺癌极为相似,但缺点是成瘤时间太长,且肿瘤发生不同步,不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数据。
诱导型乳腺癌模型
诱发性乳腺癌模型多采用化学诱发途径,常用的诱导剂有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或DMBA等,一般通过灌胃、局部涂抹或静脉注射等途径应用于实验动物,且多采用大鼠进行实验。该方法模型构建周期较长,肿瘤细胞差异性大,恶性行为有限,肿瘤侵袭转移能力较弱,不利于研究恶性乳腺癌发病机理。
基因工程小鼠乳腺癌模型
近些年由于基因编辑门槛降低,基因工程小鼠乳腺癌模型流行起来。通过表达与人类同源的癌基因或敲除抑癌基因,很容易构建与人类发病相似的乳腺癌模型,该模型目前正成为人类研究乳腺癌的核心模型。基因工程小鼠乳腺癌模型大体分类两类,转基因模型和基因敲除模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