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一点资讯】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几点增减用药。

1症见胸闷,胸胁胀满,胃或腹部胀痛,嗳气,恶心,呕吐,乳房胀或肿块胀。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弦细,或弦滑。此属气滞。治宜理气止痛,降逆镇冲。用佛香丸,或用佛香汤加减煎服。

佛香丸

枳壳120克,佛手150克,薤白150克,木贼200克,清半夏150克,料姜石600克,索罗子150克,制香附150克,白芍200克,郁金15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6~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用佛手、制香附、薤白、索罗子理气止痛,通阳消痞;郁金、白芍疏肝解郁;木贼、枳壳、清半夏、料姜石宽膈化滞。各药配伍,有理气止痛、降逆镇冲、疏肝解郁、软坚散结、宽胸化滞、通阳消瘀之功效。

佛香汤

枳壳12克,佛手15克,薤白15克,清半夏15克,索罗子15克,制香附15克,白芍20克,料姜石60克,郁金15克,木贼12克。

煎服法:一剂药煎2遍,合在一起,分2~3次服。每日1剂。

方义:同佛香丸。

2症见局部肿胀,或有肿物痞块,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细弦。此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散结。用棱莪丸,或用棱莪汤加减煎服。

棱莪丸

三棱150克,蓬莪术150克,当归300克,丹参300克,土鳖子100克,川楝子150克,赤芍150克,凌霄花200克,苏木10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8~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中三棱、蓬莪术、苏木、凌霄花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土鳖子、赤芍消坚破积,滋阴消炎;川楝子理气止痛。九味药配伍,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理气止痛、攻坚破积、解毒养血之功效。

棱莪汤

三棱15克,蓬莪术15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土鳖子10克,川楝子15克,赤芍15克,凌霄花20克,苏木10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棱莪丸。

3症见面色白,语言低微,呼吸短促,食欲不振,自汗疲倦。舌淡,苔少。脉虚无力。此属气虚。治宜补气健脾。用贞术丸,或用贞术汤加减煎服。

贞术丸

黄芪600克,党参300克,白术200克,当归150克,丹参300克,枸杞子200克,女贞子300克,生甘草30克。

方义:本方用黄芪、党参补气扶正;白术、生甘草健脾和胃;当归、丹参活血养血,软坚散结;枸杞子、女贞子补肾壮腰,增强免疫功能。八味药配在一起,有健脾补气、活血养血、壮腰强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扶正祛邪之功效。

贞术汤

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生甘草8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30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贞术丸。

4症见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苔少。脉细无力。此属血虚。治宜补血益气。用丹甲丸,或用丹甲汤加减煎服。

丹甲丸

黄芪600克,党参300克,丹参300克,熟地黄300克,川芎100克,当归200克,炒枣仁300克,鳖甲20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6~15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以炒枣仁养心安神;黄芪、党参补气扶正;丹参、当归、熟地黄、鳖甲、川芎活血化瘀,滋阴养血。各味药综合,有补血益气、养血安神、活血软坚、扶正祛邪之功效。

丹甲汤

黄芪60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熟地黄30克,川芎10克,炒枣仁30克,鳖甲20克,当归20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丹甲丸。

5症见面色晦暗,下利清谷,无热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少苔。脉迟无力。此属阳虚。治宜温肾补阳。用苡仙丸,或用苡仙汤加减煎服。

苡仙丸

补骨脂200克,仙茅150克,肉桂60克,附子150克,薏苡仁300克,菟丝子150克,骨碎补150克,诃子肉15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6~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用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壮腰强肾,增强免疫功能;仙茅、肉桂、附子温阳抑阴;薏苡仁、诃子肉健脾止泻。综合诸药,有温肾补阳、燥湿健脾、温中止泻、补肾强腰、增强免疫功能之功效。

苡仙汤

补骨脂30克,仙茅15克,肉桂6克,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骨碎补15克,诃子肉15克,菟丝子15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苡仙丸。

6症见面色红似火,口干咽燥,心悸气短,五心烦热。舌质红绛,舌光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此属阴虚。治宜养阴生津。用竹甲丸,或用竹甲汤加减煎服。

竹甲丸

生地黄300克,山萸肉150克,玉竹300克,北沙参200克,天花粉300克,龟板200克,鳖甲20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6~15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用生地黄、玉竹、北沙参、天花粉养阴生津,润燥除烦,清热消炎;山萸肉、龟板、鳖甲软坚滋阴。各药综合一起,有养阴生津、软坚散结、润燥除烦、强心养血、凉血补血、消炎解热之功效。

竹甲汤

生地黄30克,山萸肉15克,北沙参30克,天花粉30克,龟板20克,鳖甲20克,玉竹30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竹甲丸。

7症见肿块,发热,疼痛,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属热毒。治宜泻火利湿,解毒消肿。用重苓丸,或用重苓汤加减煎服。

重苓丸

重楼100克,山豆根100克,全蝎100克,露蜂房100克,薏苡仁300克,猪苓600克,白花蛇舌草300克,野菊花30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3~6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中用重楼、山豆根、野菊花解毒清热;全蝎、露蜂房、白花蛇舌草泻火消肿;薏苡仁、猪苓利水燥湿。八味药配伍,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软坚化瘀、泻火利湿、健脾利水、通便消症之功效。

重苓汤

重楼10克,山豆根10克,全蝎10克,蜂房10克,薏苡仁30克,猪苓6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野菊花30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重苓丸。

8症见颈项瘰疬包块,颈项酸痛,头痛胸闷,痰液黏稠难咯,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滑。此属痰凝。治宜消肿化痰,软坚散结。用海铃丸,或用海铃汤加减煎服。

海铃丸

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天南星150克,重楼100克,杏仁150克,瓦楞子300克,蛇蜕100克,马兜铃12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8~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以海藻、昆布、瓦楞子软坚散结;天南星、杏仁、马兜铃燥湿化痰;重楼、蛇蜕解毒消肿。八味药配伍,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燥湿化痰、定喘止咳之功效。

海铃汤

海藻15克,昆布15克,天南星15克,重楼10克,杏仁15克,瓦楞子30克,蛇蜕10克,马兜铃12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海铃丸。

9症见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口黏腻,四肢沉重,足肿,大便溏,小便短少。舌苔厚腻。脉濡缓。此属湿聚。治宜化湿健脾,利水消肿。用兰香丸,或用兰香汤加减煎服。

兰香丸

苍术120克,川厚朴100克,枳壳120克,薏苡仁300克,猪苓600克,藿香100克,佩兰叶300克,清半夏150克,生甘草30克。

制服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8~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方义:本方用苍术、川厚朴、薏苡仁健脾和胃;清半夏、藿香、佩兰叶化湿降逆;猪苓、枳壳、生甘草利水消肿,帮助消化。九味药合在一起,有健脾利水、消肿化湿、降逆镇冲之功效。

兰香汤

苍术12克,川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猪苓60克,藿香10克,佩兰叶30克,清半夏15克,枳壳12克,生甘草3克。

煎服法:同佛香汤。

方义:同兰香丸。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复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皂角刺在治疗坐骨神经痛系列综合征的运用:

坐骨神经痛系一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外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临床以皂角刺为君,根据不同证型,适当配伍,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沿坐骨神经通路出现游走性疼痛,遇寒加重,得暖则减,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可用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g,水煎服。

若出现疼痛沉重,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用皂角刺30g,苍术、薏苡仁各20g,防己10g,牛膝15g,水煎服。

若出现寒痛,形寒肢冷,遇劳加重,腰膝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用皂角刺30g,巴戟天、五加皮各10g,淫羊藿、川断各15g,水煎服。

若出现刺痛,舌质暗红,脉沉涩等症,用皂角刺30g,川芎、牛膝各15g,桃仁、当归各9g,水煎服。

病例

夏某,女,42岁。在田间劳动,突感左侧腰臀部沿坐骨神经通路有触电样疼痛,直至足跟,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的加剧,经当地医生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不能下床,斯时求诊于笔者。上述症状仍在,伴见遇冷痛甚得暖痛缓,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辨证为“风寒外袭,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坐骨神经痛)。

处方: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克,水煎服。

服药3剂,疼痛大减,可下床缓行,继服上方6剂,疼痛消失,恢复正常,临床随访2年,再未发作。

体会

1.皂角刺辛温无毒,具有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之功,历代医家多用治痈肿、疮毒、厉风等。笔者用皂角刺搜风通络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20余例,均获全功。

2.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量要大,一般在30~50克之间,而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3.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者,止痛效果迅速,对坐骨神经干炎止痛效佳,对坐骨神经根炎止痛效差。

筋瘤是指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一种病变。

【病因病机】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或经久站立工作、经常负重及妊娠等因素,使得血壅于下,筋脉扩张充盈;或因劳累之后,血脉充盈,再涉水淋雨,寒湿侵袭,瘀血阻络。也可因肝火亢盛,血涸筋脉失养所致。

【针刺治疗】

1.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舒筋散结。

2.取穴

①阿是穴(即凸起静脉处)。②血海。

3.刺法

①选中粗火针,以散刺法。在患肢找较大的曲张的血管,常规消毒,再将火针于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准确地刺入血管中,随针拔出即有紫黑色血液顺针孔流出,无需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血变而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②毫针刺血海,进针后捻转或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

病例1:马某,女,30岁。

主诉:两小腿静脉曲张6年。

现病史:两小腿静脉曲张6年,静脉隆起,颜色青紫,发痒、发胀,走路易疲劳。

望诊:面色正常,舌苔白。

切诊:脉滑。

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辨证:气滞血瘀,经脉不畅。

治则: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取穴:阿是穴、血海。

刺法:以火针缓刺法,刺破静脉凸起处,放出少量血液,待恶血出净,其血自止;血海毫针刺法。

该患者共治疗15次,肤色完全正常。

病例2:王某,女,27岁。

主诉:双下肢憋困不适5年。

现病史:双下肢憋困不适5年,久站腿困,小腿发热、发胀,右腿明显。饮食、二便和月经均正常。

查体:双下肢静脉曲张,右小腿尤甚,状如蚯蚓。

望诊:面色正常,舌苔薄白。切诊:脉细滑。

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治疗:方法同上,每周治疗2次,治疗10次后,已基本如常,无不适症状。

【按语】

明代《外科正宗》对其有详细描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上,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局部,可直接使恶血出净,祛瘀而生新,促使新血生成,畅通血脉,临床效果颇佳。由于火针是一种有形无迹的热力,对于因寒湿之邪侵袭经络,引起筋挛血瘀的筋瘤,用之可以祛散寒湿之邪,使脉络调和,疼痛缓解;火针还有通经活络、散瘀消肿、生肌敛疮、祛腐排脓的功用。通过中粗火针散刺外露的较大的血管,使其瘀血随针外出,起到了三棱针放血的作用,在此还有祛瘀生新之意。用血海可养血活血,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有慢性溃疡及慢性湿疹者,可使疮口周围瘀积的气血得以消散,加速血液流通,增强病灶周围的营养,促进组织的再生,达到祛腐排脓、祛瘀生新的目的,故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在周围血管中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者、怀孕妇女、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动者,多见于下肢小腿。下肢静脉曲张的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长时间站立的人群中,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性,较常人增加60%。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血液倒流性和回流障碍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而不能制血液倒流;后者则为静脉回流通道受阻而引起。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浅静脉的曲张,其次为患肢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下段和踝部皮肤的营养障碍性病变,包括皮肤抓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西医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亦可配合药物治疗或硬化剂注射疗法,但术后静脉曲张的复发率在20%~30%之间。中医对本病早有认知,在治疗发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文献记载

下肢静脉曲张相当于中医学“筋瘤”、“臁疮”等范畴。“筋瘤”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机。《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臁疮”为慢性下肢溃疡,属“筋瘤”的后期并发症,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裤口疮”、“裤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证治全书》)等名。臁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至然也。”阐明臁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纸贴之自愈,……方可得愈。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阐述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法,强调了内外兼治。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有着独特的见解,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及各学者们的不断研究进步,目前对认为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机有:①气虚血瘀证:钱爱云等认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故弯曲成团。奚九一等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与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肌肉泵功能减退有密切联系,与中医“气虚下陷”的理论不谋而合。胡人匡等认为久立久行必伤及肝肾,肾气亏虚,推动无力,则瘀血阻滞。蔡炳勤等结合中医体质学说,阐述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源头在气虚,病因多是由于久站或持重受力,劳则气耗,损伤正气。②湿热下注证:周黎仁等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所致。刘显峰等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多因湿热、热毒之邪侵袭机体,阻于脉络,湿瘀互结,郁而化热,导致热盛肉腐。③寒凝血证瘀: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史默怡等认为本病以寒湿瘀结、气血凝滞为标。④肝火亢盛证:《医宗金鉴》曰:“夫肝统筋,怒气动肝,则火盛血燥,致生筋瘤。”阐明了筋瘤乃可由肝火所致。

辨证论治

l.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为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皮肤张力轻;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蔡炳勤等创用“玉屏风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治法上以补气为主,兼顾化癖祛湿、化痰消瘤。崔文学等以益气升提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佐以活血化瘀中药,并配合合适的功能锻炼,既可以增加肌肉的张力,也可以改善静脉瓣膜的功能,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钱爱云等治法上以益气通络活血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张苍等以益气活血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水肿,在利水消肿的同时,更应注重补益脾肾之气,以防己茯苓汤合当归芍药散基本方。程宇星等治疗上补气行气,活血化瘀,运用八珍汤加减治疗静脉曲张点式小切口术后患者,并与头孢类抗生素组对照表明,八珍汤有利于术后患肢的疼痛、肿胀的早期恢复。王凤莲等治以益气行水,活血利湿为主,可改善静脉瓣膜功能、静脉管壁弹性,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起效快,作用持久。张晖等自拟方愈疡汤治疗下肢曲张静脉抽剥术后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为主,用纱布浸药剂后覆盖于溃疡处,有较好的燥湿收敛之效,可消炎消肿,改善局部微血管通透性,促进溃疡愈合。

2.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或有溃破,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奚九一等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并发症统一概括为“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并总结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其中对于湿热之邪引起的静脉曲张伴慢性湿疹、郁血性皮炎、紫癜性皮炎、郁血性溃疡(臁疮)、淋巴肿,治以清利湿热为主。孟素云等治法上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以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严重溃疡者结合甘黄膏外敷,并保持疮面的清洁。段保亮等同样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自拟解毒活血汤外治下肢静脉曲张,该方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清洁创面,抗菌消炎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陈友龙等以三妙散加味煎汤湿敷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该方清热燥湿、活血解毒,能有效的抑制细菌生长,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效果甚佳。

3.寒凝瘀阻证

主要证候为瘤色紫暗,喜暖恶寒,下肢轻度肿胀酸痛;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史默怡以温经通脉、散寒通络、活血祛瘀生新为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用当归四逆汤加鹿角片,服药期间亦可配合针灸、放血疗法活血止痛,祛瘀生新。廖奕歆等以温经散寒,祛瘀通络之法治疗寒凝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临床上自拟桂辛红花汤为基础方。

4.肝火亢盛证

主要证候为下肢筋脉怒张,红肿,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杨华等以清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法上清肝解郁、健脾渗湿,方用清肝解郁渗湿散化裁。

5.营卫失和证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挛急,或伴下肢坠胀,水肿,舌淡紫,苔淡白,脉浮涩。吴振成等采用桂枝汤加减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用桂枝汤加减,本方应用之妙在于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基础上,重用赤芍和白芍,并加入活血化瘀,理气通阳,祛痰散结之品。诸药组合,调和营卫,宣通阳气,营血归经,肢节营荣。

小结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病程较长,甚则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成为当前临床的疑难杂症之一。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中医治疗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调理有着显著地疗效,有利于疼痛的好转,肿胀的消失,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中西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复发率。但临床上没有统一标准的中医辨证诊疗体系,如何规范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发挥中西结合的最大优势。仍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郝某,女,81岁,左小腿静脉曲张数年,肿胀疼痛2年余,加重半月,来诊时已无法独立行走,疼痛剧烈,症见膝盖内下方有一直径约3公分大小血管隆起,拒按,小腿内后侧有多处蚯蚓状静脉曲张,小腿及足踝部水肿,局部颜色变暗,有困、重、怕冷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处方:麻黄8g,附子12g,细辛8g,白芍40g,甘草10g,当归12g,丹参10g,鸡血藤15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服药一周诸症大轻,已能独立行走。守方月余疼痛及膝盖下血管隆起消失,小腿内后侧蚯蚓状静脉曲张基本痊愈。

按语: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小腿,单侧出现或双侧均有,常见表现有蚯蚓样血管突起,伴有局部稍大团状血管隆起,颜色变暗,有疼痛、困重、怕冷感。此病多由于热天腿趟冰水,或卧冰地休息,或天冷衣着单薄,或年龄大,阳虚体质,复感外寒引起,总之“局部受寒,寒凝血瘀'是此病的主要病机。

此方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麻附辛三味是温通药中之猛将,麻黄温中兼散(寒邪),又可利水(有水肿),附子为温阳第一要药,为活血提供动力支持,并可散寒止疼,细辛味辛,有走窜之性,通络之力,无药能敌,三药共奏温(阳)、通(阳),散(寒),利(水),助活(血)之功,故为君药;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疼治标,并可酸甘化阴,防麻附辛燥热伤津,为臣药;归、丹、鸡、桃、红养血活血以佐助;牛膝引药到下肢,并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用,为使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瘀、活血、养血、利水、通络、止疼之功,因方对其证,故疗效自佳!

有成方,无成病,临证如病有变化,或兼证不同,或体质差异等变化时,此方可大胆变化加减,我想告诉您的只是一种治病思路而已,而并非一个妙方!

(0)

相关推荐

  •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证型、治法与方剂1....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证型.治法与方剂 1.筋瘤之劳倦伤气证__补益中气,活血舒筋__补中益气汤加减: 2.筋瘤之寒湿凝筋证__暖肝散寒,益气通脉__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筋瘤之外伤瘀滞证__活 ...

  • 巧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肿)下肢血栓...

    巧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肿) 下肢血栓 阳阳桃萆 注: 补阳还五汤合 阳和汤加减--气虚血瘀,寒湿凝滞证(益气活血,通阳利水) 桃红四物汤合 萆薢渗湿汤加减--湿热蕴阻,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清热利 ...

  • 贾堃: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贾堃: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一点资讯】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贾堃: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丹参|薏苡仁|当归|黄芪|甘草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徐小丽: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贾堃: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身体有癌,头部先露出破绽?这3种迹象,暗示癌症正在进展?【一点资讯】

    癌症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尽管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依旧有许多癌症无法治愈,许多人终身都要受到癌症的困扰,也有不少患者因为癌症而失去了生命. 因此为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考虑,一定要做好癌症的预 ...

  • 60岁退休阿姨分享煮花茶常放这2种材料,滋阴去燥,气色好极了【一点资讯】

    女人再忙也要爱自己,常喝这滋阴去燥养颜茶,比银耳汤简单有效 现代女性一点也不轻松,自主.独立,兼顾家庭和工作,有时候真没心思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每个月都会经历的特殊的那几天.小时候条件有限,大都是 ...

  • 王雪涛小品: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余地【一点资讯】

    王雪涛(1903--1982),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大师.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余地. 王雪涛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