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百忍美德六尺巷为什么能发生在张家

【张氏】百忍美德六尺巷为什么能发生在张

作者|章宪法

  古代安徽籍官员中,有两个非常幸运的人:一个是“青天”包拯,封建官员的清廉、旧时的断案传奇,多被后人归并到他的名下;另一个是“宰相”张英,封建官员的道德情操,在他这里被塑造成经典。但他们的故事传奇,很多属于似是而非。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江南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雍正年间,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乾隆年间,加赠太傅。

  张英留下的最大传奇,是所谓的“桐城六尺巷”。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1956年,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也曾讲到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引用六尺巷诗的最后两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旨在提醒苏联当局,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不能以大欺小,要化干戈为玉帛,这样才能保持两国间长久的睦邻友好关系。

  张家不仗势压人,与邻居礼让之举体现了“和谐”精神,弘扬了传统美德,固为后人美谈。但桐城的“六尺巷”故事,只是一个传说,缺少确凿的史料记载,并且类似的故事美谈,至少在200年前就已出现——

  舒芬(1487—1531年),字国裳,号梓溪,明南昌进贤(今属南昌县塘南乡梓溪大队)人,经学家,正德十二年(1517年)状元。舒芬为宦清正,敢言直谏,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因谏阻武宗常以打猎巡游,寻欢作乐,荒废朝政,被贬谪为福建市舶副提举。嘉靖间,又因哭谏世宗而入狱,并夺俸三个月。不久,舒芬母亲病故,扶枢南归,人称之为“忠孝状元”。

  舒芬任谏议大夫时,老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舒芬的家人接信后,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同是明朝,还有一则类似舒芬的谦让故事——

  毛恺(1506—1570年),字达和,号介川,江山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累官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北京刑部尚书。

  毛恺为官清廉,人称“毛青天”——“为官廿四任,一身正气立朝纲;历宦四十年,两袖清风还乡里。”毛恺任吏部尚书时,家里因建房与邻居发生纠纷,家人便修书到京城,希望他出面以使邻居让步。毛恺看后回信说:“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在张英的家乡,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旨在塑造其智慧的一面——

  桐城民间,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称“叔叔”为 “椒椒”。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呢?桐城地方是这样解释的:

  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完全子虚乌有,反映出桐城民间对古汉字音变缺少了解。将父亲的弟弟称为“叔叔”,属于双声叠韵假借。用作父亲弟弟称谓的那个古汉字,有的地方叫shūshū(叔叔),有的地方叫jiāojiāo(椒椒),虽然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但上古读音是一样的,都读若dū。无论是“叔叔”还是“椒椒”,都是注音字,本字现在已经完全失传。

  其实,将“叔叔”称为“椒椒”,并非桐城一地的独有现象,江西贵溪和永修等地,也都这样叫。

  张英为桐城乡贤,地方民俗等关联于张英,反映出地方对先贤的敬重。在桐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年)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著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有作为的皇帝身边溜须拍马、邀宠作奸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

  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帝王自律而有作为,但对汉人仍提防有加,防汉人颠覆政权,大兴文字狱,高官们也伴君如侍虎,如履薄冰。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

(来源:新浪博客·闲情偶记)

(0)

相关推荐

  • 穿越“六尺巷”

    专程到安徽桐城,自然是奔"桐城派"而去的.探访桐城派先贤遗迹与轶事,最好是参观桐城文庙及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不巧,那天闭馆,只待翌日再访. 时维仲秋,细雨蒙蒙,漫步街头巷尾,不经意与 ...

  • 你知道“六尺巷”的故事中,张家与吴家原来小巷的地哪里去了吗﹖

    "六尺巷"的故事中,张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人让出三尺房基地,但"六尺巷"现在只有六尺宽,那张家与吴家原来小巷的地哪里去了﹖这个大家当时可能被张尚书谦和礼让 ...

  •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有两个版本,但以张英的版本最有出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众多的版本中,张英的官最大的原因. 下面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六尺巷". 一.清朝&qu ...

  • 王爱琴 | 孝义大孝堡村:一条没有争议的“六尺巷”

    往期回顾  ·  任丙雄 | 念亲恩 ·  孝义木偶戏<天女散花>亮相央视 作者:王爱琴 六尺巷又名"仁义巷",孝义有这样的说法,明朝嘉靖兵部尚书霍冀一封"千 ...

  • 张英 张廷玉与六尺巷

    张英跟张廷玉为什么能受到器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张英是早年最重要的贴身文臣侍从,康熙曾亲自写了"清慎勤"."格物& ...

  • 【雨墨】六尺巷,或礼让之书(诗歌.外五首)【章平】

    [雨墨]六尺巷,或礼让之书(诗歌.外五首) 作者章平 阅读:790  发表时间2016-08-28 22:17:18 1.六尺巷,或礼让之书 远远看去,一堵墙被礼让慢慢推开 你不用再去陌生的地方租借风 ...

  •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门庭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俩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交通使用 ...

  •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米堂,让礼让之风古今碰撞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米堂:故事中的人物虽然是有天壤之别,但一样被传为了美谈!我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我朋友勤勤家两代人的故事,他家与邻居荣荣家就因放弃了上代人的恩恩怨怨,现在一起建了一个三米堂, ...

  • 黄梅戏电影《六尺巷》,2011年摄制,韩再芬 黄新德主演

    ................................................................................ 敬2021一杯酒:,愿岁月,无波澜: ...

  • 六尺巷新解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六尺巷谦让的典故,中国人已是耳熟能详了. 但仔细思考,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两户人家为了一丁点围墙之地争吵不休,最后居然闹到了宰相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