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常“间歇性踌躇满志”,是身心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这些体验:
努力一下午,熬夜抖音一整周;年初踌躇满志,二月虚度光阴;前一刻激励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后一刻只想找个沙发葛优躺……
这种间歇性踌躇满志,其实是一种倦怠的状态。
倦怠是一种人在经历了持续性生活压力后,所体验到的身心感受。一般是因为挑战过大,无力应对。事实上,每一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它有一些明显症状,比如身体感觉很紧张、容易被激怒、没什么动力、成瘾(抽烟、喝酒变多)、情感变得淡薄等等。
情绪倦怠和身体疲劳一样,是能量值偏低的警示。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自己有些倦怠的时候,该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消耗过度,该停下来补充能量了?” 而不是带着强烈的排斥心理或自我厌恶的心情,苦苦思索怎么避免或克服偶尔的倦怠。
01 你倦怠了吗?
导致倦怠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4种:
- 长期压力过大,能量未能得到及时补充。
- 感觉对生活失去了控制,心慌焦虑。
- 情绪消耗过多,无处宣泄。
- 身体健康问题导致心绪不佳。
尤其是第3点。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低估情绪性工作的工作量,比如日常给别人提供情感支持、关心、教育等等。误以为脑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情绪值和体力一样,有一个极限。
对女人来说尤其如此,要兼顾工作和生活,表面上看好像事情并不是很多,但是不停地转移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能量消耗,更别提做好每一项工作背后需要付出的心力了。
总的来说,当一个人产生了倦怠感,一定是因为身心承载了太多压力,将有限的意志力消耗殆尽,再也没有办法继续保持高能量或积极状态了。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间歇性堕落”的体验,甚至就像女生经期一样,有规律性。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接受“生理期”一样,接受自己情绪的动荡,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一直活力满满、充满斗志、高度自律。
目标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却并没有十分的必要性,因为人的情绪有比潮水,涨涨落落很正常,反倒是强迫自己一直保持亢奋的状态,更容易让人崩溃。所以,当自己间歇性倦怠的时候,先不要急着责备自己,任由自己先放飞一会儿,并不会因此变成一个“堕落”的人。
当然了,如果经常性“倦怠”就值得注意了。
比如,才努力工作两天,就觉得自己没了干劲。或者,一个计划,才执行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想放弃。
在自我放纵到自我克制之间,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分界线,才能够实现科学的松弛有度。
这条分界线的标准有3个:
- “堕落”的后果是否可控?也就是,会不会造成不可挽回或难以弥补的损失,以及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
- 是否有积极意义?也就是说,是否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自我满足、能量补充、丰富体验等等。
- 持续时长。只是偶尔为之,还是经常性行为?
如果后果可控,有积极意义,且持续时长较短,那么适度的“堕落”是可以的,否则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02 简单3招缓解倦怠感
调整的方法有很多,今天主要介绍3种。
(1)科学地提升能量
影响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有4个因素:良好的体能、持久意志力、专注的思维、积极的情绪。
关于体能,无非是吃好睡好,保持运动。如果实在很忙可以采取碎片化休息,让能量得到及时恢复。吃东西,也可以少吃多餐。同理,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身体。身心本来一体,保持良好的体能,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基础。
提升专注思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心流体验,它有5个必备因素: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及时反馈、高技巧配合高挑战、浑然忘我等。心流事件是最强大的能量补给站。
另外,在生活中学会断舍离,做到“要事第一”,以免能量被鸡毛蒜皮的事消耗。从而做到能量的“开源节流”。
提升意志力能量,最重要是找寻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作者弗兰克尔说过“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寻意义”。正如尼采说的“当我们知道了自己为何而活时,就能够忍受任何生活”。
关于情绪,前面提到,它也有限度,所以需要及时补充,保持情绪收支平衡,比如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得积极情绪反馈、悦纳自我、与人倾诉等等。总之,怎么能够让自己感觉能量满满,就做什么,这是很有必要的,不要不舍得取悦自己。
(2)找回控制感
当意识到自己对某些事情失去控制的时候,无力感、挫败感会油然而生,以至于破罐子破摔。
然而,我们必须接受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有一些是可控的,有一些则不可控。
试图控制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和压力中,然而这于事无补。
如果想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最好是学会善待自己。正如Tsssia博士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你是要做一个残酷的老板,还是做一个人性化的老板,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一个好的老板,就该知道,凡事尽人事听天命即可,也就是坦然地接纳那些不可控制的部分,并积极地付出行动,将事情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推进。哪怕,过程不那么顺利,只要一点点往前走,最差的结果不过是成功得晚一些罢了。
(3)刻意维持积极率
“积极率”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她写的《积极情绪的力量》被认为是极具开创性和颠覆性的著作。她说:
“积极情绪有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但不应一味地追求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过多,会使人狂妄而浮夸;消极情绪过多,则使人悲观消沉。达到适度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配比,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幸福感。”
最佳的配比是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1
也就是说,如果你遭遇了一件消极的事情,只要做三件让自己感觉积极的事情,身心状态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事情无所谓大小,它在我们内心掀起的惊涛骇浪有时候是无差别的,所以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感觉到很有压力的时候,可能吃点好吃的、跟自己喜欢的人抱一会儿、出去散会步就能够满血复活。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积极诱因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有些人而言,苦闷的时候,吃一颗糖就行了,但是有些人却得吃辣的。这种差别是天然存在的,然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清楚地知道能够让你产生积极情绪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去做。
- THE END -
· 作者:非也,二级心理咨询师,英语文学译者,自由撰稿人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