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文学•蜀道杯•散文】罗 琼/广东/那些远去的人间烟火

蜀道杯文学大赛
——微刊总第1431期——

    

  【作家简介

  罗 琼,笔名如风,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丰顺县作家协会主席,丰顺县悦读会会长。出版诗集《在月光下行走》。现为广东丰顺县融媒体中心报刊编辑部主任。

那些远去的人间烟火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不会忘了那个场景:每到三餐饭点,特别是夏天的晚餐,邻居们基本上都是端着饭碗走出家门,集中在禾坪边上,家长里短,边吃边聊中互相看看碗里的食物,时常还不忘伸出筷子夹点尝尝,咸菜煲、豆腐焖大蒜、青菜粥……各种食物的香味在空气中互相纠缠、融汇。碗,一般都是硕大的海碗,乡里人俗称“大碗公”,装了满满的饭或粥,上面叠着高高的菜或肉,小心翼翼地边走边嗞溜着。乡下人家的大碗公一般是白瓷蓝花,厚壁敞口,底沿隔热也方便拿稳。

  最记得的是同一个祠堂居住的老李叔婆,她有一双硕大且粗糙的大手,那双手创造了在我心目中觉得无比神奇的功夫。她每次吃饭总是右手执箸,左手端着大碗公,五个手指均匀叉开,稳稳地托着碗,与众不同的是,她的碗与掌心之间形成的小窝里居然搁着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佐菜,有时是花生米,有时是萝卜干或一个咸鸭蛋等咸杂小菜,这样主要是为了减少灶台与禾坪来回走的时间和烦琐,一次性把饭菜带到禾坪,吃完了把小碟子往大碗公一搁,唤个小孩子把碗筷带回家了,干脆利落,自己可以依然继续留在禾坪纳凉聊天拉家常。后来才知道老李叔婆这样把小菜另外盛着,是为了不让它们浸泡在粥里软烂了影响口感,也不会导致整碗粥太咸或太淡。我非常佩服她的手上功夫和长辈们的聪明智慧。我曾经不止一次偷偷尝试着学老李叔婆“碗下有碗,饭下有菜”的样子,但却没有一次成功,无奈手小碗大协调能力又不好,手忙脚乱地还差点打翻了碗也差点被热粥烫伤。后来,我放弃了学艺,老老实实地往返夹菜吃饭。凉风中,暮色里,鸡,狗,猫在旁边追逐觅食,唧唧呱呱,喵喵呜呜的咶噪伴着大人小孩吃饭的嗞溜声、叭叽声以及说话声,嬉笑声,合演出一支欢快的农家协奏曲,这一幕“戏”延续至鸡鸭入笼,夜晚降临。当年那种既集中又分散、既独立又共享的进餐方式是我童年回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我离开家乡在县城工作,当时住的是单位的宿舍,那是一栋我们统称“双合屋”(类似北方的筒子楼)的二层建筑,楼中间一道楼梯,向左和向右都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各有上十间狭小的房间,门对门,每家门上挂了一块布帘,公共浴室和厕所在房间中部,这是我国史上特别具有时代特征、特别具有意义的房屋类型。大家都戏称这里是“七十二家房客”。据说这栋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是学习模仿了前苏联建筑的风格,中轴对称,节约地方和成本,但也有不少缺点,就是走廊长年光线不足,阴暗潮湿,隔音效果也差。我从明亮宽敞的乡下来,刚开始极不自在。后来慢慢地习惯了,倒也能从中体味到其间独特的生活情趣。

  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县委大院工作人员,成家的分了两间房,一间是卧室,隔出了一半摆放茶几作为客厅;一间是厨房兼放餐桌杂物。也有家里人口多的,只能腾出厨房,把灶台移到走廊生火煮饭了,本来就不是很宽敞的走廊显得愈发窄小。那时我单身,被分到二楼右边最里的一个小房间。我每天都要经过十多户人家的门口,的确良布的门帘印着“松鹤延年”“竹报平安”“旭日东升”等图案,随着人的出入也随着风飘荡摆动,房间里的一切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各家有的用蜂窝煤、有的用煤气炉、还有的烧柴禾,每到煮饭时间,走廊里就喧嚣热闹甚至乌烟瘴气了。邻居们都是工薪一族,关系都很融洽,正是由于邻里情谊的流露,大家的生活又添加了一份亮丽的色彩。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的文化生活极少,大都只能就地取材消磨时间。每至周末时,经常几家人凑一起包饺子、煮各自家乡的特色菜品,小孩子们在走廊里嬉戏打闹,女人们在厨房忙碌着,男人们则在茶几上打牌聊天,也喝酒吹牛皮,有时某人喝醉了穿错鞋、进错门闹笑话的事也不鲜见。打牌的花样不外乎是“拖拉机”“争上游”“斗地主”等,扑克牌天天用,直至又旧又残了才舍得换。喝的酒也基本上价格是较为低廉的“竹叶青”“五加白”以及本地产的潘田米酒、丰顺大曲和自家浸泡的果酒、药材酒。

  大家对我很好,总是关切地询问我下班了吧,吃饭了未。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家西家的大姐阿姨们把我当成自己人,总是编些理由让我蹭吃蹭喝。有一次,我不小心得了风寒,感冒发烧得无比难受,回家又不方便,隔壁的王姐得知后赶紧帮我买了药,煮了清淡的白粥端到我床前,还冒着雨到郊外找了几种中草药,熬了一大锅水,用桶装上提到公共浴室,让我连人带桶蒙上薄膜纸先熏后洗,王姐说这里她家乡人习惯的土方,“控”“冲”出一身大汗,把身体里的寒气逼出来就好了。果然,熏洗后我大汗淋漓全身舒服多了,第二天我基本上就好了。植物的神奇功效加上人情的关怀,让漂泊异乡的我感受了浓浓的爱和温暖。

  后来,我成了家,分到了两个房间,真正加入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行列,我们白天各自上班,夜晚就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不亦乐乎。每家有人回乡下老家了都会捎带上一些土特产,分享不同地域的风味美食。那是一个小社会,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环境、性格脾气、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挤在窘迫的小楼里,有开心事趣味事,同样也难免有尴尬事——半大小孩子之间的打架闹腾,排队洗澡上厕所的烦恼,夜归者开门关门的扰人噪音等,甚至偶尔还会有小口角等,但古人都能做到的“让一让,三尺巷”的宽容谦让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家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些总是能很快地化解。之间发生了一件事,真正体现了中国那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的内在含义。有一天下午四点多,楼道里的人都上班未回,刘家5岁大的小姑娘一个人跑到楼房侧边的水池里洗手玩水,一不小心滑倒掉进去了,她奶奶还在屋里看电视,全然不知情。幸好临时有事提前回家的陈叔路过里发现在水池里扑腾的小女孩,赶紧把她捞了上来,并用土方法按出小姑娘肚子里的水,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了一条小生命。水池虽说不大,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掉进去了也足以有生命危险的。

  再后来,“双合屋”拆除改建成了市民公园,原址上已完全没有一点原来的影子,但当年那群邻居中视我如亲妹妹的王姐、爱唱汉剧和山歌的媚姨、会拉二胡的镜哥、喜欢喝两杯的杰叔还有特别讲究卫生的彭婆等,都让我时常怀念。

  在社会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能随意地选择邻居。但人的一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毗邻而居,不论时间长短,也可说是一种缘分。那一段岁月中,邻里之间其乐融融、守望相助的情谊,让我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学会了包容接纳,学会了分享感恩。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承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曾训骐三月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顾 问:

  张晓风、黄代培、林 彬、何 武
  黄有全、张用生、郭宪伟、何永康
名誉总编:张人士、梁 爽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张永康、李顺治、周晓霞、华 尔
总编助理:
  杨爱民、吴贤碧、齐眉儿、吴雪莉
执行主编:
  胥树东、梁冬梅、张联芹、李朝艳
编 委:
王晓蓉、贾秀全、况永夫、曾宪敏
李 博、褚福海、董庆月、陈慧琼
周小平、吴 玲、张诗彬、杨岁燕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资中县郁树船香教育集团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