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力支持,寄予厚望的留学幼童,回来后都出了哪些栋梁

1874年,清官方出面向美国派送学生,这是清廷所做的一项最具前瞻性的事情。当时容闳这个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生回国后,向政府开明者提出向美输送学生的倡议,曾国藩等大力支持才得以实现。
清政府前后共派了一百二十多名幼童。这些小留学生平均年龄十二岁。到1881年以后,被送去美国学习的孩子们陆续被撤回,前后一共有94名回国。
这些被撒出去的种子在回来之后,有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称他们为国之栋梁一点不为过。

一、由维护晚清到转向共和阵营的唐绍仪

唐绍仪是第三批赴美的小留学生,1874年到1881年在美留学。回国后开始从事清政府的涉外事务。他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在1904年与英国谈判时,态度强硬地主张废除之前签订的不合法条约,虽然没有如愿,但是却使得列强想把西部从中国分离出去的阴谋没有得逞。
1906年,终于使得英国废除了不合法条约,承认中国对于西部的土地主权,这不得不说是清朝外交史上一次难得的扬眉吐气。
唐绍仪后来参与主持的跟日本、俄国关于东北的谈判,在艰难的条件下据理力争,遏制了他们在东北扩张的野心。在那个动荡时期,担任袁世凯内阁总理不到三个月时,他渐渐悟出其一系列行为是在欺骗民众,于是愤然离去。
后来直到遇见孙中山,唐绍仪感觉中国又有了希望,转而投身共和,并且坚决拒绝了北洋军阀的各种拉拢利诱。虽然后来他的政见和孙中山产生了分歧,但是仍不能抹去他曾经为了那个飘摇的中国所做出的种种功绩。

二、中国矿产事业的开拓者吴仰曾

吴仰曾是第一批留学生,被召回后,又辗转去英国学习矿冶四年,在伦敦皇家矿业学院毕业,才使得在美国没有完成的学业得以圆满完成。
作为矿藏方面工程师的他,先后在国内各地实地进行勘察。在矿上时,组织自己的保卫队,保护矿产不被涌入的国外窃贼侵占。后来在被英国霸占后,他依然在里面担任重要的职位。
民国时期,他在国民政府的工矿厅做工程师,甚至退休之后到天津、汉口去开办实业。吴仰曾是近代第一个把一生的所学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爱的国家的矿产事业的人。

三、创办大学的校长蔡绍基

蔡绍基能够在被召回国后一展抱负,说起来还得感谢唐绍仪。
他俩都是中山同乡,又是一同留过学。最初唐绍仪在负责外办事务时,让蔡绍基随同做译员并由此认识袁世凯。之后他就在袁的举荐之下到天津地区任职,可以说天津是他大展宏图的福地。在天津的广东会馆内一个石碑上,刻着捐款人中就有他的名字。
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校长就是蔡绍基。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洋大学堂也被侵占,学堂迫不得已停办,很多最初的创建者也离开了,在紧要关口他挺身再次挑起了大学的重建重任。
在与侵略者交涉不成的无奈之下,他只能找了一个已经废弃的武校重新建校。没有人,没有钱,而且国家又是如此不堪,全靠他一个人孤军奋战,才在三年之后使得这所来之不易的大学复校,中国自己的大学教育也才能从什么都没有的零开始一步步迈出来。
在重新复校之后,蔡绍基克服各种困难,让之前资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逐步实施。让中国青黄不接的教育得以延续。在他做校长的八年时间里,送出的52名学生中,很多归来后都又成了国家的栋梁:经济学家马寅初、金融家钱永铭、外交家王正廷等等。
1949年以后,这所大学改为天津大学。在建立110周年的庆典上,他的照片高挂在学校北洋广场,让后人敬仰。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甘愿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人。比如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成功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电信专家唐元湛、外交家梁敦彦。
在军事领域也有为国捐躯的英才。中法打仗时,在马尾海战这场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悲壮战役中,就有四名曾经出国的人:邝咏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
十年之后的甲午之战,跟邓世昌一起驾船撞击日舰的陈金揆、以及指挥广丙舰进行殊死战斗的黄祖莲,也是奉召回国的幼童。
想当初,这些选自普通人家的一百多名孩子,作为种子倒不如说作为试验品被送出去,除了曾国藩这些支持者,没人会想到他们会为后来的中国做出怎样的努力,奠定怎样的基础。他们却苦难不忘中华自强,堪称脊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