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古迹原来这么精彩,只知介子推就是孤陋寡闻了
山西介休绵山
5A景区的头衔和气派
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处私人承包开发的景区
开发商是一位山西煤老板
他自身故事的精彩程度
绝不亚于绵山风光
不过在此不表
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看不惯官场的蝇营狗苟
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重耳请其出山
情急之下加之听信小人谗言而放火烧山
最后在一棵柳树下发现母子尸体
绵山成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
绵山道教即追溯于此
佛教在绵山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
几乎与史籍记载第一位造佛人—笮融同时
就有僧人爬到绵山摩斯顶上
建造了此地最早的佛教场所铁瓦寺
北魏净土宗祖师昙鸾将绵山佛教推向繁荣
唐代通过高僧田志超等
绵山佛教达到鼎盛
大多数人来绵山顶多游览个一两天
其实绵山古迹众多
若细细游览,三四天也不嫌多
绵山景区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
云峰寺石佛殿(亦名空王真身殿)
云峰寺整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除此,藏有众多文物
最近通过《长安十二时辰》成为网红的贺知章
曾慕名前来游览绵山
云峰寺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碑侧
至今留有他的诗作
云峰寺藏于抱腹岩山腹之中
如同子宫和胚胎
孕育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文明
(由高僧迪公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
站在天梯脚下仰望寺庙时心头为之一震
登上寺庙于山腹内观望碧翠群山时更加心绪难平
入口牌坊上“抱腹栖云”由当代学者张颔所题
不知他是否在这看到了云雾蒸腾的景象
所以留下这栖云之说
200多间殿宇在近9000平米的山腹内大致分为两层
位于顶层正中的石佛殿面阔三间
是一座石木混合建筑
斗拱等许多构件都是石料雕琢而成
保留有汉魏风格
殿内供奉田志超包骨真身像
田志超据说是汉人成佛第一人
这样的包骨真身像在云峰寺还有两尊
在绵山正果寺有12尊
里面包裹的都是圆寂高人的血肉身躯
张颔(1920-2017),山西介休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罗汉殿、明王殿等殿内
木质悬塑、泥塑(多为明代)同样十分精彩
有两尊侍女像风格与晋祠侍女近似
恬静婉约,十分漂亮
明王殿泥塑的艺术水准最高
十大明王极具张力
狭小殿内似乎充斥着他们的金刚怒吼
明王殿造像应该是目前中国之仅存
和一些寺庙明代水陆画中的明王像对比
不难发现艺术风格一脉相承
明王殿悬塑,明王、金刚像
罗汉殿自在观音、罗汉和侍女
五龙殿龙王之一
西出云峰寺
有一段令人望而生畏的凌空栈道
辗转拾级而上便是空王灵应台
此名得自到此一游的贺知章
在季真之前
唐太宗曾来绵山祈雨礼佛
行至云峰寺时可能正好碰上田志超圆寂
遂感慨道:空望佛矣
彼时上空出现“空王古佛”四字
唐太宗就敕封田志超为“空王佛”
离开灵应台,曲径通幽
先到因位于正果寺上方而得名的上方院
院内有三个洞穴
是历代高僧修行养生之处
弥陀殿别具特色
是一横向窑洞,俗名“枕头窑”
弥陀殿内如今供奉的似乎是道教人物
可见佛道两教在绵山的融合度
绵山彩塑多和龙有关(龙王、龙母)
是因为传说绵山最初的主人
是龙母和五龙
离开上方院,东行不久便到敕建正果寺
正果殿内有宋代高道玄虚道人等
13尊包骨真身像
有些泥土剥落
能看到里面的白骨
高僧师显包骨真身像(唐),高90cm
灵应塔明七暗九层,高达69米
是中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
虽然是人工后建
但因所处位置,着实壮观
绵山另一处人工奇迹是大罗宫
(原址复建增建)
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
三十六重天之上为大罗天
大罗宫就是最高的仙宫
整个建筑群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
共十三层组成,总高110米
大罗宫,不负其名
宫内展示唐以来绵山地区的文物遗存
很多都是稀世文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在论述佛道造像艺术时很少提及绵山造像
近代绵山遭受过三次劫难
一是四十年代日军破坏
二是文革时山下建“万人食堂”和“万人猪圈”
来山上拆庙取材
三是上世纪末偷盗成风
大概因泥塑易碎
所以绵山造像遗存几乎都是泥塑
少见石刻和木雕
应该是都被偷盗贩卖了
现今保存在绵山各个寺观的神佛造像
(包括包骨真身像)凡四百尊
藏在大罗宫的历代神佛造像凡三百二十尊
总计七百二十尊
其中以明代彩塑为主
大龙王像(元)
冯骥才在《绵山造像》中说
此像与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造像风格高度一致
怀疑也是元代雕塑家刘銮作品
再看那些明代作品
似乎又能看到平遥双林寺彩塑的影子
这和绵山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
北有平遥双林寺,东南有晋城玉皇庙
在宗教繁盛时自是能工巧匠云集
很难说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只可惜古代工匠很少留名
绵山另一处造像集中的地方在李姑岩的
圣母殿和释迦殿
观世音菩萨(明)
地藏菩萨(明)
五龙母之一(明)
明正德十一年(1516)
一场巨大山火烧毁绵山众多庙宇
虽然之后香火未断
一些寺庙得到大规模复建或扩建
但绵山宗教在清代迅速衰落
明代彩塑成为绵山造像最后的绝唱
TIPS:在景区售票处预定景区内的宾馆,可以免门票并开车进山,景点之间都可以开车。
参考资料:冯骥才,绵山造像研究等。
- The End -
版权声明©:照片为个人拍摄,版权归旅行路上遇见菩萨所有;部分彩塑照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