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主要指的是什么
中医八法主要指的是什么中医在确定病症后,便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食疗上,同样应用此八法。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解除风、寒、暑、湿等外邪。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等症的患者需慎用,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汗法常用的食物有大葱、生姜、大蒜、芥茉、芫荽、豆豉、杨桃等。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症中的缠喉症、锁喉症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
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时;。
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或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通泄大便的饮食有菠菜、竹笋、番茄、香蕉、蜂蜜等。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症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例如更年期妇女乍寒、乍热、汗出时有时无,情绪波动,中医认为营养不和,可用生姜、甘草、淮小麦等调和。
5.清法
凡用寒凉剂来治疗温热病症,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清除内热、消除毒火的食物有菱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茶叶、绿豆、赤小豆、橄榄等。
6.温法
常用于寒性病,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温中为主要治法。例如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泄泻,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脉象沉伏迟微,均为温法的对象。
温法包括兴奋作用,有些因阳虚而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气短声微,肢软体怠,小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症,都需要温法调养。常用食物有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葱、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鸡肉。主要用于体质偏寒的人。
7.消法
主要是消导,用来消除肠胃壅滞,例如食积内阻,脘腹胀满,治以消化导下。其次是消坚,多用于凝结成形的病症,如瘕瘕积聚和瘰疬等。再次是消痰。利水亦在消法之内。水湿以走小便为顺,如果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泻,应予利导,使之从小便排出,一般称为利尿。
常用食物有麦芽、山楂、神曲、鸡内金、海带、紫菜、萝卜、薄荷叶。
8.补法
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症候,故《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症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补剂的性质可分三种,一为温补,用于阳虚证;一为清补,用于阴虚证;另一种为平补,用于一般虚弱症。依病情轻重不同,分为峻补和缓补。
用补法必须照顾脾胃,因补剂大多壅滞难化。脾胃虚弱者一方面不能很好运行药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消化吸收。见虚不补,势必日久成损,更难医治,然而不需要补而补,也能造成病变,尤其余邪未尽,早用补法,有闭门留寇之弊。食补比药补温和,但也不能太过。常用食物有糯米、小米、山药、大枣、香菇、桑葚、羊肉、海参、甲鱼、黑木耳、丁香、鹿肉、海虾、牛奶、猪皮等。
八法用起来不是孤立的,是互相关联的,用得灵活了,能使食疗发挥更好的效果。
继续阅读: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