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中药300味~~~收涩篇~~~收涩敛类药材。

【一】生牡蛎;软坚祛痰。

别名;蛎蝗,耗,蚵等。

产地;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分布于;福建,广东, 辽宁,浙江等等。

捕捞;全年可采。

禁反;不宜多服久服。

毒性;无毒。

类型;收涩药类下的,分属;【收敛固涩药】

功效;生牡蛎;敛阴潜阳,止汗涩精,软坚化痰。煆牡蛎;收敛崮涩。

主治;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乏酸。

归经;肝,胆,肾经。

用量;15~30克

龙骨~牡蛎;   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

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

20g,有安神作用。

对药;牡蛎+玄参。 30g(生用);15g 软坚散结、消瘤廮,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廮证。

  性;微寒。

   味;咸,涩。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碾碎。煆牡蛎;取净牡蛎,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 中,用武火加热,煆至酥脆时取出,放凉,碾碎即可。

入药部位;牡蛎的贝壳。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牡蛎的论述;

牡蛎富含钙质,生用滋阴退热,潜阳镇惊,软坚散结。煅用固涩制酸,专治汗证遗精,崩带胃酸和佝偻病。牡蛎其性咸寒,最宜化顽痰壅热,凡苔腻而黄者,无论痰之广义狭义,均可以生牡蛎祛痰除腻。市售已研碎,故不必先煎也。

牡蛎我没写煅牡蛎,煅牡蛎的用途很窄,就是收敛。生牡蛎的作用就广泛了:第一能软坚祛痰,讲过祛痰,四步祛痰,最后一步就用三个石头,一个是生牡蛎,还有生龙骨,还有海蛤壳,基本上这四步者就能退,所以它用它能软坚祛痰滋阴清热,潜阳镇惊,当然可以软坚散结。乳腺增生、甲状腺瘤都可以加生牡蛎。但生牡蛎的量一定要大,用30g。它是矿物呀,是牡蛎的外壳,要用30g。顽痰,痰浊苔腻,这生牡蛎是个好药。

【二】五倍子敛肺涩肠、解毒医疮。

别名;文蛤,木附子,百虫仓等。

产地;为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上所形成之虫瘿。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采摘;秋季采摘。

禁反;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以及积滞未尽之泻痢忌服。

毒性;无毒。

类型;收涩药。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络止血;止汗固精;收提脱坠;解毒医疮。

主治;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归经;肺、胃、大肠三经。

用量;3~6克。

对药;

   性;平。

   味;酸,咸,涩。

炮制方法;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除去杂质,刮去表面毛绒,捣碎,干燥即可。炒制;除去杂质,文火炒至微黄色,用时敲开,除去虫卵即可。

入药部位;植物叶上的虫瘿。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五倍子的论述;

五倍子效广用宏,其效能可概括为既可内服,又能外敷。因其收敛作用较强,故凡新起之咳嗽痢疾或便秘者,则不宜使用。朱老在临床之际。善于发挥本品之特长,屡奏佳效,兹举其要,简介于下。

(1)肺虚久咳

    久咳不已,肺气虚散,需补敛兼施,宜五倍、五味并用。朱老盛赞丹溪所言:“五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乃善用五倍子之经验之谈。此等久咳,朱老认为多属慢性支气管炎而体质偏虚者,新感暴咳不宜也。

    杨××,女,62岁,工人。旧有慢性支气管炎,经常举发,咳呛频仍,气逆痰少。苔薄质淡脉细。肺气虚散,气失降纳之候,治宜敛肺定咳。

处方;五倍子、核桃肉各150克,共研细,蜜丸如绿豆大,每早晚各服6克,开水送下。连服5日,咳呛略稀,继服旬日而平。嗣后虽仍偶见发作,继服上丸仍效。

(2)各种出血

    本品含有丰富之鞣质,能加速血凝而达到止血之效,内服外敷均可。对于鼻出血、牙宣、咯血、吐血、崩漏、便血、尿血,无实火者,均可内服或外敷。一般单用五倍子或伍以半量之枯矾,共研细末,米粉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10~20粒,米汤送下,一日二三次,食后服,有良好的止血之效。鼻出血、牙宣可取末外搽。

    谢××,男,38岁,工人。经常便血,或多或少,顷又发作,此肠风下血也,乃疏下方:

处方;五倍子、枯矾各15克,研细。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12粒,日2次,食后服。药后便血渐少,4日而止。逾半载又发作,仍服该丸而愈。

(3)慢性泻痢

    泻痢初起,属实、属热,宜清、宜导;而久泻久痢,则宜止、宜敛。五倍子其性不仅收敛,且有抗菌作用,故于慢性泻痢甚合。《本草纲目》以之治泄痢之附方,即有六首之多,其中脾泄久痢方,配伍精当,l临床应用,颇收佳效。对于非特异性结肠炎,亦有一定效果。

    胡×,男,48岁,干部。有痢疾史,饮食不节或受寒即发作,作则腹痛隐隐,肠鸣便泄,日四五行,质稀,间杂粘液。苔薄白,脉细软。此脾虚久痢也,可予脾泄久痢方观察之。

    处方;五倍子(炒)60克,仓米(炒)90克,白丁香、细辛、木香各9克,花椒12克。为末。每服3克,蜜汤下,日2服。连服3日,腹痛痢下次数有所减轻,继服5日,已基本正常,后以香砂六君丸善后之。

(4)宫颈糜烂

    主症为带下绵绵,甚则腥臭,多见于慢性子宫颈炎患者,宫颈呈糜烂状,如以五倍子、枯矾等分为末,取消毒纱布一块,蘸药末贴塞于宫颈部,每日换药1次,有消炎止带、收敛生肌之功,奏效较速。

    戚×,女,39岁,工人。患慢性宫颈炎已两年余。近数月带下绵注,色黄而腥臭,少腹微感坠痛。苔薄黄,脉小弦。经妇科检查为宫颈糜烂Ⅱ度。此体虚而湿热下注者,乃予倍矾散外用之。连用3日,带下显见减少。继用.1周,带下已净.少腹亦不坠痛;经妇科检查,宫颈糜烂已趋敛愈。

五倍子效广用宏,其效能可概括为既可内服,又能外敷。因其收敛作用较强,故凡新起之咳嗽痢疾或便秘者,则不宜使用。朱老在临床之际。善于发挥本品之特长,屡奏佳效,兹举其要,简介于下。


【三】浮小麦的佳效。

别名;空空麦,麸麦,瘪麦等。

产地;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种子。分布于;全国均产。

采摘;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禁反;阴阳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者不宜使用。

毒性;无毒。

类型;收涩止汗药。

功效;除虚热,止汗。

主治;用于骨蒸痨热,自汗盗汗。

归经;心经。

用量;15~30克。

对药;

   性;凉。

   味;甘。

炮制方法;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即得。炒浮小麦;取净浮小麦置锅内文火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即可。

入药部位;植物干燥轻浮瘪瘦的种子。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浮小麦的论述;

小麦为心之谷,善养心气,本草家多谓本品“面热、皮凉”。今临床所用系整小麦之陈者,则其性之平和可知。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之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相似于今之癔病。即用小麦,配合甘草、大枣,以益气润燥,宁神除烦。历代医家相当重视此方,许叔微《本事方》、陈自明《妇人良方》都载有使用本方之验案。叶天士对本方的应用尤具独到之功夫,屡起大证。仔细分析脏躁之临床表现,皆系精神方面的疾病,“躁”,则是烦乱不安的意思。据此,脏躁之“脏”,指心脏也。小麦善养心气,润躁除烦为主药。本方除治脏躁外,又可用于小儿夜啼、自汗盗汗、惊悸怔忡等症。临床凡神经官能症见头眩健忘、心悸怔忡、心神烦乱、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者,以此汤为主,随症加味多收殊效。有人以此汤制成糖浆剂,定名为“脑乐”,治疗脑神经衰弱,甚受病者欢迎。甘麦大枣汤尚可治疗百合病。考百合病多系心肺阴虚、余热逗留所致。然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为心肺气虚者,虽为气虚,却不任参、芪之温补,此方甘平,用之最为熨贴,其小麦用量一般为30~60克,少则效微。

    “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之小麦,即取其能缓急镇咳。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麦之启迪也。

    汗为心液,心气虚则汗外越,故小麦又有补心气、敛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即干瘪之小麦,淘之浮于水面者,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故其性甘凉,尤擅敛虚汗朱老喜常以浮麦与玉米茎心(即玉米茎剥去粗皮)配伍,治疗虚汗烦热,极有功效。单用浮麦炒焦为末,每服6克,1日2次,连服I周,亦效。如无浮麦,陈小麦亦可。唯煎煮时以小麦完整不烂为佳。

    小麦之苗亦供药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盛赞麦苗有治黄疸之功,然以麦苗绞汁治黄疸,实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并可“消酒食暴热”。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小麦之麸皮亦有敛汗作用,可用治盗汗自汗,近人更用于糖尿病,其法用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在l~3个月内可使尿糖、血糖下降,体重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又,麦麸或浮小麦炒香,研细,每用6~10克,开水冲服,对于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


【四】五味子;

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

别名;五梅子,山花椒,壮味等。

产地;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北五味子为传统用的正品,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湖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采摘;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

禁反;外有表邪,内有实热及咳漱处起,痧疹初发的患者禁用。停饮,  肝家有动气,肺实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恶萎蕤,胜乌头。

毒性;无毒。

类型;收涩药。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主治;用于久漱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归经;肺、肾、心经。

用量;2--6克。

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

6~9g;有滋补益肾。

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

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对药;1五味子+款冬花。治咳嗽日久。

2【五味子 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性;温。

   味;酸。

炮制方法;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用时捣碎。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五味子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药性赋》:降也,阴也。其用有四: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

《本草新编》;此药有南北之分,必以北者为佳,南者不可用。古人为南北各有所长,误也。最能添益肾水,滋补肺金,尤善润燥,非特收敛肺气。盖五味子入肺、肾二经,生津止渴,强阴益阳,生气除热,止泻痢有神。但不宜多用,多用反无功,少用最有效。尤不宜独用,独用不特无功,且有大害。必须同补药用入汤丸之内,则调和无碍,相得益彰耳。或问五味子乃收敛之药,用之生脉散中,可以防暑,岂北五味亦能消暑耶?曰:五味子,非消暑药也。凡人当夏热之时,真气必散,故易中暑。生脉用人参以益气,气足则暑不能犯;用麦冬以清肺,肺清则暑不能侵;又佐之北五味,以收敛其耗散之金,则肺气更旺,何惧外暑之热。是五味子助人参、麦冬以生肺气,而非辅人参、麦冬以消暑邪也。或五味子补肾之药,人皆用之于补肺,而吾子又言宜少用,而不宜多用,不愈示人以补肺,而不补肾乎?曰:北五味子补肾,正不必多也,其味酸而气温,味酸则过于收敛,气温则易动龙雷,不若少用之,反易生津液,而无强阳之失也。或问五味子,古人有独用以闭精,而吾子谓不宜独用,不独无功,且有大害,未知所谓大害者,何害也?夫五味子性善收敛独用之者,利其闭精而不泄耳。精宜安静,不宜浮动。服五味子而能绝欲者,世无其人,保其遇色而不心动乎。心动,则精五味子的果肉是酸甜的,果核是又辣又苦,但不管是果肉还是果核还都有一点咸味,但你们要记得区分,五味子有南北之分,南方的五味子是红色的,北方的五味子是黑色的,北方的黑色五味子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常用的五味子都是北方的

五味子与乌梅。功效对比;

共同点:皆上能敛肺,下能涩肠。均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用于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之证,并能生津止渴。

不同点:五味子味酸甘,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可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并能补肾涩精。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尚能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乌梅酸涩性平,又能安蛔止痛。此外,乌梅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

五味子、五倍子。功效对比;

共性为;敛肺、敛汗、涩肠止泻、固精;

差异为五味子;性温、滋肾生津、宁心安神,五倍子;性寒、清火敛疮、止血。

中药鉴别;

五味子: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产量很大),晒干后染色而成,充北五味子。


【五】麻黄根;

别名;苦椿菜,麻王根等。

产地;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

采摘; 秋末。

禁反; 有表邪者忌服。

毒性;无毒。

类型;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用于自汗,盗汗。

归经;心,肺经。

用量;3--9克。

对药;   

   性;平。

   味;甘。

炮制方法; 除去残茎,须根和泥巴,干燥即可。蜜麻黄根;先将密放置锅内,用文火容化,加入经蜜麻黄根片拌炒,炒至密被吸透呈黄棕色,取出,放凉后不黏手。梅麻黄根片100克,用练密15克。

入药部位;干燥根和根茎。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麻黄根的论述;

 《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阴虚、脾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之诸证自汗,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外扑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

 《景岳全书》:味甘,平,微苦微涩。用甘敛药煎服,可以止汗。同牡蛎粉、米粉,或用旧蕉扇杵末,等分,以生绢袋盛贮,用扑盗汗或夏月多汗,用之俱佳。

《得配本草》:甘,平。引补气之药外至卫分而止汗。得黄芪、牡蛎、小麦,治诸虚自汗。配黄芪、当归,治产后虚汗。和牡蛎粉、粟粉等分为末,生绢袋盛贮,盗汗出即扑,手摩之;夏月止汗,杂粉扑之。折去茎,不可和入同用。茎能发汗,故去之。麻黄惟身首拘急而痛,六脉浮紧有力可用。盖北地霜降后,受严寒之正气,为真正伤寒,初起邪在太阳经,用此升散寒气,是其所宜。若但感胃寒湿,或时邪疫症,恶寒发热者,用之则卫气大伤,津液干燥,立毙而不可救。况骁悍之药,过汗则心血动,吐衄不止,过表则真气伤,汗出无了,猝成大患。惟寒水溢于肌肤,遍身肿胀,用此发汗,使水气外泄,亦劫夺之一法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麻黄根有降血压作用。

2. 麻黄根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功效对比;

共同点:皆能收敛止汗,都可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证,常配伍补益药同用。

不同点:麻黄根甘平,作用较强,长于治自汗。浮小麦甘凉,长于治盗汗,兼益气养心和退虚热。糯稻根甘平,兼益胃生津,汗出兼口渴者尤宜,还退虚热。

【六】诃子;

别名;诃黎勒,诃黎,随风子等。

产地;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现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采摘;秋冬二季。

禁反;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积滞者慎服。

毒性;无毒。

类型;

功效;涩肠敛肺、降火利咽。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漱不止,咽痛音哑,

归经;肺、大肠经。

用量;3--10克。

对药;柯子+肉豆寇。治久泻。 

   性;平。

   味;苦,酸,涩。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晒干,用时打碎。诃子肉;取经诃子,稍浸,闷润,去核,干燥即可。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子的论述;

《本草纲目》: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补肺治咳嗽。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也。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

《本草经疏》:诃子,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能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得配本草》:敛肺降火。止胎漏,疗崩带。治肾气奔豚,止痰嗽喘急,收泻血脱肛,去心腹胀满。得橘皮、厚朴,泄气;配乌梅、五味子,敛因;佐肉果,上水泻;佐白术,厚肠胃。清金行气,生用,温胃固肠,煨用。元气虚陷者,当避其苦降之性。嗽痢初起,肺与大肠实热。俱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

1. 诃子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强心作用。
2. 诃子有止泻、保肝利胆、抗消化道溃疡作用。
3. 诃子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4. 诃子有抗氧化、抗诱变作用,还有一定的解痉作用


【七】赤石脂;

别名;赤石土,红土,赤符等。

产地;赤石脂为单斜晶系的多水高岭土。产于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采挖;全年可采。

禁反;不宜与肉桂同用。畏芫花莫见,恶大黄松脂。

毒性;无毒。

类型;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外用收敛生肌、敛疮。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就溃不敛,湿疮浓水浸淫。

归经;大肠、胃经。

用量;9--12克。

对药;1赤石脂+禹余粮,10-20g 涩肠,固崩漏、带下,适用于久泄、崩漏、带下之病证 仅供收涩之用,若脾肾两虚者,加上培补脾肾之药。

   性 ;温。

   味;甘,酸,涩。

炮制方法;除去杂石即可。煆赤石脂;取赤石脂细粉,用醋调匀,搓条,切段,干燥,照明煆法【药物煆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为明煆法。】煆至红透,用时捣碎。

入药部位;矿体。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赤石脂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无毒,主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

《药性赋》:降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之 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药性解》:味甘,性平,无毒,入心经。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下利、痈疽疮毒、女子崩漏产难,下胞衣。恶大黄及松脂,畏芫花。石脂色赤,宜入心经,腹痛诸症,皆火为之殃。崩漏诸症,皆血为之祸。心主血属火,得石脂以疗之,而更何庸虞哉。

 《本草纲目》: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又下焦血分两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利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本草经疏》:痈疽因荣气不从所生,疮痔因肠胃湿热所致,甘温能通畅血脉,下降能涤除湿热,故主之也。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积者不宜用。崩中法当补阴清热不可全仗收涩。滞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祛暑除积,止涩之药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景岳全书》:其味甘而温,故能益气调中,其性涩而重,故能收湿固下。调中则可疗虚烦惊悸,止吐血衄血,壮筋骨,厚肠胃,除水湿黄疸,痈肿疮毒,排肿长肉,止血生肌之类是也。固下则可治梦泄遗精,肠风泻痢,血崩带浊,固大肠,收脱肛、痔漏、阴疮之类是也。又治产难胞衣不出。东垣曰:胞衣不出。惟涩剂可以下之,即此是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赤石脂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2. 赤石脂可吸附磷,降低血磷,促进尿磷排泄,预防磷中毒。

赤石脂、禹余粮。功效对比;

共性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差异为赤石脂;主敛疮生肌作用,禹余粮;主止带功能。

别名;石脑,石中黄,石饴饼等。


【八】禹余粮;

产地;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采挖;全年可挖。

禁反;孕妇慎用。

毒性;无毒。

类型;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煆用增强收涩性。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归经;胃,大肠经。

用量;9--15克先煎。

对药;

   性;微寒。

   味;甘,涩。

炮制方法;除去杂石即可。煆禹余粮;取净禹余粮,砸成碎块,照煆淬法煆至红透。每100克禹余粮用醋30克。

入药部位;矿物。

产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禹余粮的论述;

《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赤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本草纲目》:“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


【九】芡实;

别名;鸡头米,水流黄,雁头等。

产地;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果仁。分布于;黑龙江,云南,广东等地。

采摘;秋末冬初。

禁反;食滞不化,腹满肠燥,年老体弱,大小便不利者慎用。

毒性;无毒

类型;补益崮涩药。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归经;脾,肾经。

用量;9~15克。

药;

   性;平。

   味;甘,涩。

炮制方法;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晒干即可。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种仁。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芡实的论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