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类:《兵临城下》31百夫长归田传武技 高新湾武功有传人
兵临城下
原创作品)
《喋血罗州城》四部曲
第一部
谨以此书纪念罗州城保卫战中牺牲的官员、士卒和百姓
朱升
小说类:《兵临城下》31
第31回
百夫长归田传武技 高新湾武功有传人
“梅大人要亲自考试老三、老八的功夫了!”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向河边跑去,这是一个有着尚武传统的村子,消息传开,许多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丢下手中的活路,回村子看老三、老八的功夫,犁田的将牛解驾,把犁、耙丢在水田里,锄草松土的,荷锄回家,于是往日繁忙的田野,基本上空无一人了。
这个老三、老八是两个什么样的人呢?哈!他们是两名民间武师,本事大着呢!
老三、老八是共爹各老子的堂兄弟,高应堂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三,高应坤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从小人们就叫他们老三、老八。
老三、老八的曾祖父高胜军是当年禁军中的百夫长,据说他是大将高怀德的部下,武功高强,战功卓著。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失去了一条腿,便退伍回家,娶妻生子,当了农民。
高胜军是个残疾人,有田无法耕种,他便别出心裁,以武功与别人换工,他帮别人教孩子的武功,别人帮他种田。
高新塆素来尚武,民间学武自卫之风盛行,但由于师傅水平不高,徒弟们也武功平平。高胜军的回家,一下子改变高新塆的学武状况。
高胜军虽然残废了,可精湛的武技,丰富的实战经验,让高新塆的人大开眼界,高胜军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各种各样的暗器都会使用,于是高胜军的徒弟人数猛增,他不要徒弟的任何报酬,只要大家帮他种好田地就行了。
学武功是一件十分吃苦的事儿,不是每一个人都学得好的,这里不仅关系到徒弟的资质,还关系到他是否不怕吃苦,能够勤学苦练。
高胜军活了八十多岁,他的徒弟中只有高细兑继承了他的武学,高新塆的村民们从小都学武,传到老三、老八这一辈人时,老三、老八成了佼佼者,成了高新塆的武功传承人。
在高应堂、高应坤的倡导下,高新湾有一支五十人的民兵队伍,大大超过了县尉分派给他们的三名民兵的名额。当时蕲州的民兵仅分给各村一定的名额,既不发武器,又不组织训练,使民兵形同虚设。
梅察得知高新塆不仅有健全的民兵组织,而且五十名民兵都自备了武器,每年农闲时都组织训练,梅察仔细观看了他们的训练表演,小伙子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攻防自如,简直可以和现役的禁军相比美。
梅察听了高应堂讲了该塆民兵的来历,他才知道,这是他们曾祖父高胜军留下的传统,于是决定亲自考一考高应堂两兄弟的武功,这消息一经传出,高新塆的大人小孩几乎都围在村边的平地上了。
一乘大方桌边坐着梅察和塆里几位年长份尊者,梅察决定要考查他们实战的武技,不是要他们表演那些花架子。
考场上牵来了一匹战马,在五十步处、一百步处、一百五十步处各设一箭靶,五百石的硬弓,每人三支狼牙箭。
要考试走马射箭了,人们自动让开了一面,设置箭靶的那个方向上,空无一人了。
梅察一声令下,高应堂翻身上马,只见他极其熟练地策马飞驰,梅察一见,知道这是一位老骑手,马术精良。
高应堂马不停蹄于五十步、一百步、一百五十步处各发一箭,三箭皆中红心。围观村民大声欢呼。
换过箭靶以后,高应坤接过哥哥用过的硬弓,一耸身上了战马,那马忽地直立起来,一声长鸣,让在场的人为高应坤担心起来。只见高应坤若无其事,两腿一夹,那马便飞奔起来,一百五十步、一百步、五十步处,弓弦响处,箭如流星,三支箭都准确地射中了红心。一阵热烈的欢呼声让梅察喜在眉头笑在心。
第二场考试在人们的热烈议论声中迅速准备着,梅察让人在场上设置了二十个木头人身靶,被考者马上舞刀,让马在人身靶边驶过,看他能砍多少颗人头,以砍下的人头数计算成绩。
这人身靶布置得极不规则,稀的地方相距十来步,密的地方一步之遥密布了两个人身靶,被考的人,如果刀术不精,没有实战经验,就很难考出成绩了。
蕲春县朱升
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