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书简 || 小满书简——端午 · 合欢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节气,并借节气抒情言志、写人状物,在吐纳心语的过程中尽释才情,大写诗意人生。同时,又突破了传统书简的局限,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展示了特定环境中的诗心跳动和文思喷涌,构筑了一个不染凡尘的精神家园。本书构思奇特,文字灵动,情趣高昂,充满正能量。
本书于2016年3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荣获泰安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东岳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一园:
近安!《立夏书简》发给你有些日子了,你读了吗?那里面,我从德席说起,惹动了乡愁。读了飞鸿踏雪的回复,我惊讶于她的小女儿顺口说出的一句话:“有童年的地方才是老家。”真是童言道真理。我还忽略了男人与女人对故乡的不同认知,即飞鸿所说的:“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故乡是生命诞生的地方,也是灵魂归位的地方;而女人的灵魂最终要随着另一个灵魂飘落。”说到归宿,我不敢再说下去。
前几天,文斌兄告诉我泉城诗人孙方杰来,我因事没能陪他。其他几人也有事,到场的只有文斌兄与顾全兄和德席弟。后来听文斌兄说他们对当今世道的慨叹:人人自危,人人疲于奔命,没有安全感、归宿感。虽然有人可以认为这些观点片面或偏激,但不能否认这是事实。
拿德席说事,还感动了泰山愚夫先生。他致函与我:
文友盛会,诗赋唱和,高山流水,琴瑟鼓鸣,的确雅致得很。但文中最打动我的,却是冯君对王德席先生生活和创作状态的细致明察,以及王德席先生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视觉感受。
虽然我与冯兄、德席兄等素未谋面,但德席先生的际遇深深震撼着我的神经。生活在农村,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社保,没有医保,这无异是当今社会体制以外最弱势的群体。同样早已是人到中年,这与偏于一隅的我又何其相似乃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德席先生勤耕不辍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和高深的文学造诣却是我望尘莫及的。
于困境中直面人生,不入俗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呼唤被欲望压制在灵魂最深处的真善美,歌颂人世间最淳朴最真实的感情。这才是博大的胸襟,真正的男儿。
精英们会嘲讽思想者的赤贫,教授们也可以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追名逐利的商人,他们何尝不知道资本是个什么东西。
我信烟花易冷,世事有无常。欢喜的背后或许有未知的忧患,平静的水面下,也会有潜动的暗流。好在山河常在,日月有恒。德席兄——真正的强者!
其实风流君的书简读来,一如与智者聊天,亲切、自然,清新,有画意诗情,有海阔天空。看似海晏河清,波澜不惊,却绵绵的东流逝水里,流淌着情浓至深的人文关怀;和风细雨般的呢喃中,是对生活真谛的拷问,是勤于发现,孜孜以求的智慧人生。
德席也有回话,不说出来,也不完整:
欣喜泰山愚夫先生的博大和挚爱,很是喜欢冯兄的书简体散文。应把这愚夫给我,但并不夺人之爱。泰山先生犹如后退的蓝天,感知他的心胸温暖、祥和、春水流长,更能感知冯兄那颗善美的诗心,曲水流觞,闰土润地,兰惠馨香。我们不仅爱上冯兄的文字,其实我们真的爱上他这个心藏大爱的人。冯兄才是真正的诗人,泰山才是真正的强者。诚请冯兄代问候祝福泰山愚夫先生吉祥快乐,吉握。
引用这些,其实是想让你看一下这些“天涯沦落人”的境遇与境界。正如泰山愚夫先生所言,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呐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我人微言轻,势单力薄,常常愧疚不能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帮助,若精神上再不去“唱和”,感觉就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于是,又想起每日早起在蔬菜批发市场上见到的那些人来。
那天,一位干瘪黑瘦的老太太,在两轮、三轮、四轮的大小车辆之间,捡拾人家丢弃的白菜叶子。今天,在几个有伤残被扔在一边的洋葱旁边,走过一个20世纪70 年代的大队会计模样的人,六十多岁,粗短身材,戴着眼镜,弯下身子,扒拉扒拉,捏了几个,又放下了。一会儿,又走来一个瘦长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褂子,弯下腰,挑拣了几个,随挑随装入手中的塑料袋里。那边,那个干瘪单薄的中年男人,皮肤粗糙,颜面黝黑,头发寸短而黑染霜花,眼睛深陷,虽然有神但外露疲惫,唯身板挺直,斜背一个毛边破损的小帆布包,手拿记账本,在他的破旧三轮车旁伫立片刻,往东面一溜长长的菜棚扫视一遍后,迈着小碎步快速向一个卖黄瓜或豆角的摊位走去。我知道,二十八年前,若不是我有幸入读高校,眼前走去的这个人或许就是我,而绝不是今天骑着电动三轮车陪妻子来批菜的县级政协的公务员,也不是一个只懂得看车不会问菜价的看客。不过,时过境迁,今天大学生比比皆是,捧各种饭碗的比比皆是,形形色色的人生比比皆是。“多元化”消解了一切。我用手机拍摄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市场景象,拍摄车辆间隙和车棚上方悬挂的满月弯月,红日白日。我小心翼翼,躲闪着偶尔投过来的几缕好奇不解的目光。而大多数人各忙各的,无暇他顾。
《立夏书简》发出后,仍然是笠叟兄第一个以诗的形式作了回复,随后,收到不语的反馈。为避免谬赞泛滥,这里就不再引用了。
夏日昼长夜短,很多事物都得改变一下姿态。正如1998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晁盖一死,该剧主题歌便立即由《好汉歌》改为《天时地利人和》了。本来雄浑、豪放的阳刚之气,气冲牛斗,气干云霄;而剧情一变,就一下子转为缠绵、婉转的阴柔之音,回环往复,绕梁不绝。我的《立夏书简》虽然落款日期仍写“小满前夕”,但真正写成它,则是在接近芒种的端午节夜里,等打磨好它,已到芒种的前夜了。这样落款,也只是为了保持这些书简形式上的一致。正如芒种后几日才写的这封《小满书简》,发出它的时候,已到了夏至前夕了,但落款日期也得要写“芒种前夕”。写得慢、完成得晚,必有原因。
今年以来,肥城市把文化建设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奋力建设文化强市。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文化强市建设协调促进委员会,简称“文促委”,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成伟亲自挂帅担任主任,市政协主席何敬鹏任常务副主任具体主抓,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和市人大、市政协有关副职为副主任,下设六个专门小组(后又增加二个,直至十个),文促委的副主任分别兼任组长。其中,历史文化研究组的组长是我们市政协副主席杜尊春。承蒙领导看重,我被选为这个组的副组长。其他组多在宣传和文化部门内设,唯独我们组,需整合资源重组。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抽调专人、划拨专门经费、寻找专门办公地点开展工作,从事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搜集、挖掘、整理和实用性研究,以及交流、推广和应用,并负责筹建左丘明文化研究院。此前,市里还邀请台湾名人邱毅先生来我市作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的报告会。我在前面《清明书简》中提到的欧阳中石、张华清、李华英、赵丹女儿赵青等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肥城籍文化名人,来肥城为书画艺术馆揭牌,就拉开了这一重大战略行动的帷幕。
“五一”过后,在人员、资金、场地均未到位的情况下,我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工作。我随组长赴滕州考察了墨子研究中心,去济南拜访了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并带回了此前请他给题写的“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匾牌书法。此外,还聘请了一些专家教授做顾问,并随领导去曲阜拜访了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到泰安拜访了袁明英、赵学法、周郢等著名文化学者。其间,多方打听,辗转联系,颇费周折,好在还算顺利,个中甘苦不必细说。随后,我察看、接洽了办公场所,并牺牲一个星期天去“家具大世界”和电脑专卖店考察了办公用具价格行情,还个人出资宴请了陪我来回奔走,给我帮忙“掌眼”的两位朋友。另外还有写申请、打报告、起草文件、准备汇报资料、帮助物色抽调人选、联系制作牌匾,等等,诸项工作都是我一个人根据领导指示跑腿服务。不久,我们政协机关的一些同事也靠上帮忙,才缓解了我的压力。去济南又牺牲我一个星期天,回来后,晚上又接着起草第二天调度会的汇报材料,一直忙到11点多,次日早上5点仍得起床去蔬菜批发市场,帮助那人儿去批菜。“五一”以后,下午下班时间是6点半,若有事再一耽误,到家就7点多了。赶紧做饭、吃饭,再把饭菜送到那人儿的小店,回来已经8点多了。10点必须停笔睡觉,写作时间被一再分割、压缩。
另外,我帮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朋友编辑并联系出版的两部约四十万字的文化书稿,也到了关键时刻,需要我改版修正。在一再延迟及至不能再延迟的情况下,我只好暂时放下手头正在书写的书简,见缝插针地完成了任务。又有一位热情的老年朋友多次请我商谈桃文化,直到最近,我才抽一个周末的下午,于写作间隙与之匆匆一见,仓促话别,意犹未尽。打工于京城的朋友梅边,也偶尔在茶余饭后突然打来一个电话,或是发来一条短信,述说着北京街头的旧书摊或新故事,也谈诗歌,也问朋友。天津的朋友徐老师与泰山愚夫先生也都不时发来一两个电子邮件,我也难以及时回复。还有一些文友多次来访并留评于我的博客,要我也评点他们的文章,有的还邀请见面座谈或吃饭;近日,又有一位文友,写了一个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和一一五师陆房突围战的剧本,要我帮忙看看。我都实在没有时间,只能对他们说声对不起。说着说着,就到了端午。假期里,第一天,去泰山脚下拜会了儿子的导师,许愿去见人家快一年了,一拖再拖,已经无法再拖。第二天,在办公室值班,五六个不得不打的电话,把想集中写一天的写作计划冲撞得七零八落。第三天是端午节,笠叟兄酝酿已久的诗人聚会暨探访陶南别墅一周年庆祝活动,缺席不得。次日上班,又在文史朋友梁圣军和有关领导之间穿针引线,交流了思想。
你看,我哪里还有闲空?不过,当我终于把《立夏书简》画上句号的时候,立即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正如今天又给这封书简画上句号的时候。我要坚持完成的,不仅是在第二封书简里提到的二十四首写节气的七律,还有这漫长的拿节气说事的二十四封书简。当时怕完不成,没敢说出来。很多朋友善意地劝我,实在忙不过来,就先不写,千万注意身体。我衷心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不能停下来,这些鲜活的生活内容也跟艺术灵感一样,会一闪而逝,因此,绝不能半途而废。坚持下来本身就很有意义,当然,我也要调整好时间,注意休息。把身体养好,也是对朋友们的一份报答——不让朋友们牵挂,也算一种感恩吧?
扯得太多、太远了,还是赶紧说小满吧。在《立夏书简》的结尾,已经把为小满写的七律读给了你,并做了一点解释。小满,对我来说,含义众多,除了当前节气所指,尚有三点:一是年龄,近知天命,虽然无法预知将来几何,但若按古人常规算法,人到中年,渐趋变老,可谓“小满”。二是工龄,即便推迟了退休年龄,我上班也就还有十来年工夫,回首工作以来的二十六年,已占了工作年限的近四分之三,可谓“小满”。三是仕途,我由一介布衣子弟进学起身,先执教鞭,后入机关,由乡而县,伏身基层,兢兢业业,穷穷经年,赖领导赏识,贵人相助,旱地拔葱,不惑之年才迁升副科,虚衔五载方转实职,虽岗位清闲,但劳碌之命,职闲人忙。不出意外的话,按常规,顶多熬至正科退休,目前职务亦可谓“小满”。“三点”之外,唯内心事业刚刚起步,可谓刚入“立春”。“小满”,不是小成即满;“立春”则实乃“路漫漫其修远兮”(战国·屈原《离骚》),需倍加努力,上下求索。话既至此,便引入端午。
端午,这个诗人的节日,不能不想到屈原。六年前的端午节是星期天,我在单位值班,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新诗《端午节吊屈原》,虽曾挂于博客,但无人问津。既然端午为题,就再说与你,反正知音之间也不怕笑话。诗曰:
诗人节,诗人当然不会忘记。前年端午节前一天,我出发正在北京,归途接到江南女诗人轻轻走来的问候短信,同时问候她的另一文友梅边“和你们那些诗人”(轻轻走来语)。好久未联系了,此时,短短的几个字又唤起相思。次日端午,短信又“轻轻走来”:“诗人的节日,我们在缅怀中纪念,在纪念中祝福,愿我们诗意地生活。”因有事耽搁,第二天我才回复她:“过了端午,也是节日。诗人的日子,都是诗。诗意的人生,都是节日。”去年端午,我们再访陶南别墅,没发短信,也无短信来。今年,本欲提前给她发个短信的,谁知一忙,又落了空。而人家也不主动了。呵呵!
端午,是一个令人温馨的节日。提前一个多月,笠叟兄就发出了预备通知,邀请文友们在今年的诗人节再聚于“陶南别墅”,以纪念去年探访这一藏书胜地一周年。陶南别墅又名陶南山庄、陶南山馆、陶南别业,位于我市王庄镇花园村东北角,乃清末全国民间四大藏书楼之一——聊城海源阁之主人杨氏在此修建的另一藏书胜地,存放过海源阁十分之六的书籍(海源阁仅存十分之三,另十分之一存于杨氏墓地弘农丙舍)。由于种种原因,陶南别墅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沉寂了一个甲子。文友梁圣军在文献中早有发现,只是因地址语焉不详,加上古今地名改变而苦寻不得。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钱玉法兄先后告诉快马和我,陶南别墅就在他夫人的老家。去年清明节前一日,我和快马约了圣军,在老钱夫妇及老钱内兄的带领下,首访花园,揭开了陶南别墅的神秘面纱。笠叟兄闻讯,于去年端午节约我和圣军、快马及众人再赴陶南别墅访察,受到花园村支部、村委的热情接待。由此,拉开了酝酿保护修缮、招商引资等系列工程的序幕。由笠叟兄为主,策划、运筹,众人拾柴,于去年年底,圣军主编的《藏书胜地陶南别墅》一书问世,收入了诸友的研究文章和有关资料,对陶南别墅的发现经过、意义都做了详细介绍,我应邀为之作序《我在这里》。此后,逐渐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切好似冥冥之中皆有定数。今年年初,王庄镇党委书记和强在市政协办公室的学习专栏里,读到了我在工作总结首页中提到的陶南别墅,这才知道在他的治下还有这样一个珍贵的文化资源。随即,一个专门保护开发的领导班子在该镇成立了。诗人们今再聚首,王庄镇党委、政府闻讯“喧宾夺主”,派镇长和专门分管此项工作的镇人大副主任参与聚会,介绍情况,听取建议,商谈有关事宜。而组织者笠叟兄谢绝了镇村的热情安排,自掏腰包承办了两桌酒席,大家畅饮畅谈,兴致高昂。笠叟兄把酒席安排在老家花园村饭店,他说,消费在自己老家,也算为家乡做一点贡献。其间,退休干部王老师正楷手书了笠叟兄专门为此所作的七律,以及文友竹映幽径的和诗。难能可贵的是,远在黑龙江的一位闫姓老年老乡,闻讯也提前准备了一首七律。我因为前列之“忙”,无暇赋诗,也就只有拜读诸位大作的份儿了。王老师还亲自撰联并手书,与前面这些诗词一起张贴在会场,满室生辉。
端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点灼热的节日。因了我们当地这天吃鸡蛋的习俗,十五年前在乡镇工作时,我联想到了困扰我二十多年的“鸡蛋情结”,形诸文字,在《泰安日报》发表,后收入散文《梦里寻她——关于母亲的记忆》。今年端午前夕,读到了好友竹映幽径在博客里新发的旧作《遥远的端午节》,感受到同龄人的切身感受,梦回童年。因此,把《鸡蛋情结》单独拿出来,在博客里重发一下,一和好友; 二慰亡母; 三寄端午。不知道你对这些文字是否还有印象?
端午,是一个合欢花盛开的节日。记得合欢,还得回溯至三年前,我借调到市政协编写《泰安区域文化通览·肥城市卷》的时候。那时,我虽初涉文史研究领域,且在编书班子里最年轻,但却被当作示范者、领头羊,还被委以下编部分的组长。我也自觉担子沉重,大意不得,因此自我加压,不论黑白早晚,不管酷暑严寒,边学边干,急用现学,心无旁骛,兢兢业业,一年读了十年的书,一年干了五年的活儿。工作数月后,成立改稿小组。因改稿人员多为退休老人,我还身兼打字员、服务员、组织者和初步审稿者数职,成了学术主编和执行主编的实际助手。因此,那一年我心爱的业余文学创作受到了挤压,“业余”时间几被压扁,仅有几篇散文和一点新诗与古韵撑起干瘪的文学皮囊,博客也极少上。后来,我给飞鸿踏雪说要写一篇《沉寂的春天》,但至今尚藏在头脑里。饶是如此,在当年五月份机关干部调整中,原工作单位排在我后面的一位同志一跃而跑到我前面去了,我则因为没在本单位工作而不在考虑范围。抽调我帮忙编书是市里的统一安排,而且是原单位直接给我下的通知。在原单位我是主力骨干;来帮忙,大家都称我为挑梁者。怎么到了提拔干部时,我则被划在了圈外?其时,改稿工作正如火如荼,交稿期限日益临近,有关领导在为我积极奔走,一些朋友也热情出谋划策。为大局计,我仍默默坚持着“身兼数职”的工作。不几日,端午节就到了。那年的端午节怎么过的,已经不知道了,只记得天天从院子里的几棵合欢树下走过。高大的合欢树冠正吐出朵朵五彩火焰,形如折扇,亮如蝉羽,引人遐思。偶有灵感,曾经形成几小段文字存入手机,还给朋友读过,但是后来换手机时不慎弄丢了。不过,“合欢”,却从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并且从办公楼前,跟到陶山,跟到陶南别墅,一直追了我一路。这些地方的合欢花开得一样鲜艳啊!
网上搜索,得知:“合欢花含有合欢甙(dài),鞣(róu)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这与我来说,倒是也对路了。只是当时打动我的乃是合欢花的美丽缤纷,无意中享受了一碗“心灵鸡汤”。
近来在网上还看到一首《念奴娇.·合欢花》,作者是石家庄的明月诗心,读其博客,知道她叫杜艳丽。这首词写得不错,抄来给你:
三春过了,看庭西两树,参差花影。妙手仙姝织锦绣,细品恍惚如梦。脉脉抽丹,纤纤铺翠,风韵由天定。堪称英秀,为何尝尽清冷。 最爱朵朵团团,叶间枝上,曳曳因风动。缕缕朝随红日展,燃尽朱颜谁省。可叹风流,终成憔悴,无限凄凉境。有情明月,夜阑还照香径。
怎么样?这首词网上疯传呢。“可叹风流,终成憔悴,无限凄凉境”,不是说我吧?伊人不认识我也。不过,我倒是盼望“有情明月,夜阑还照香径”呢,呵呵。
我曾跟文友梅边谈起过合欢,有些文友也写了一些写合欢的诗或文。梅边就多次向我索文,要我也写写合欢。我说要写一篇散文《合欢树下》给他。前年端午时节,我们去陶山看德席,伫立山坡的合欢树下,梅边又发感叹。但是至今我还没有动笔。去年端午在陶南别墅(别称眉园),又见到了盛开的合欢,圣军兄还步笠叟兄自创的“眉园韵”,把她写进了庆贺发现陶南别墅的诗里。恰好这一天,行走在鲜花盛开的合欢树下那斑驳萧疏的清末建筑——寂寥空旷的百年老院里,历史的足音与我们探访的足音交响着,犄角旮旯里四处弥散着久远的书香。这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是梅边,邀请我们再去大汶河畔他的老家,他的南亩,他的十里坡,重温沉寂一个春夏的诗情与友谊。梅边常变,变名字也变号码,不好联系。如今,忽然“开了窍”,又变回来了。古人曾用合欢赠人,谓可以消怨和好。冥冥之中真的应了这句话么?我与梅边之间也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如今,在这合欢树下,在这合欢盛开的日子,竟“冰释前嫌”了。
此刻,“合”了之后,应该是“欢”了。想起合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被人附会为泰山脚下的何姑娘,因思念一见钟情的秀才一病不起,其父重金聘请能治其病者。秀才恰又精通医道,用南山上昼开夜合的“有情树”花,治好了姑娘的病,从而获得资助进京赶考,当然是一考得中,结局自然是状元郎与何姑娘喜结伉俪。故此树后称“合欢”。牵强的东西自然糊弄不了我,但是一与我们家乡的泰山结缘,就亲近多了,那就算它是发生在泰山脚下的故事吧。
我们在这里大谈“合欢”时,布谷声声催日暖。我这才意识到三夏大忙即将来临,遂想到老家大哥、二哥的麦子也该收割了。可是,路远人忙力薄,想也无奈,仅作一首《七律·芒种》安慰自己吧:
抢日争时忆故乡,农家儿女种收忙。
骄阳烈烈青苗地,斜月沉沉打麦场。
小弟劳心于闹市,长兄流汗在村庄。
空怀悲悯奈无力,唯寄诗章三两行。
芒种时节,是农民下狠力的时候。而今,我的工作和事业也正在崖头上,如《岳飞传》里的高宠挑滑车,进退无路,只有力挺。挺过去,就胜利了。武艺高强的高宠没挺住,不一定别人都挺不住。
愿你也忙而不乱,临危不惧,挺住一切重压!
风 流
2014年6月5日(马年五月初八)
甲午芒种前夕于泰山西麓一鹤轩
附:桃源笠叟《七律·读风流君〈小满书简〉有感》
七律·读风流君《小满书简》有感
桃源笠叟
风流君的文章,有情节,有情感,夹叙夹议,婉转抒情。看似琐碎却条理分明,看似浅显却寓意深刻。读之爱不释手,遂有感而发:
又在篇头问一园,更因诸友话连笺。
心吟小满凝三点,笔润端阳寄十年。
继往为将今事理,革新须把旧情诠。
墨花漫洒怀开处,怎不从容论合欢。
注:一园,风流《书简》原文中的人物。
三点,指风流君文中对小满的三点感悟。
合欢,风流君关于合欢树、合欢花的有关论述。
2014年6月24日 岱下肥城钓月轩
作者简介
2012年4月作者于平阴贤子峪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