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才工作巡礼⑦ | 长寿区着力构建人才城市相互成就新格局

中科院院士汪卫华参加长寿区组织的“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论坛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长寿区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思路,以“高度、气度、力度、温度”“四度”打造人才大本营,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才聚寿城,智创未来。

高度——以人才赢得未来

  当下,人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长寿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用好人才杠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资源的聚集撬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为推动长寿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长寿的不二选择。
  为此,长寿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科学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构筑集聚区内外优秀人才的创新创造高地。
  长寿区制定《关于健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的意见》,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任务、议事内容、工作制度以及各成员单位职责进行明确。成立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区科技领导小组、区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区领导担任副组长,全力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工作。
  出台《长寿区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办法(试行)》等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1+5+N”的政策体系,涵盖各领域各行业。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扶持办法》等多项鼓励创新政策,探索建立“一企一策”“一院一策”聚才机制,长寿区人民医院、重钢公司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措施。
  定期召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把人才工作纳入对部门、街镇年度考核内容,压实工作责任。建立高层次人才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全面掌握高层次人才引进、作用发挥以及流动情况,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配合、用人单位具体主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政策相互衔接、不断升级,人才强区战略布局加快确立,“人才工作链”得到全方位构建,长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人才聚集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力度——求贤若渴聚英才

  近日,在长寿区人民医院, 27岁的李孟雅正专注于工作。
  在2020年的重庆英才大会中,长寿区积极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招聘。在了解李孟雅情况后,长寿区人民医院当即与其签订意向协议。
  “选择来到长寿,除了政策待遇外,更重要的是长寿人惜才、爱才的态度。”李孟雅说。
  桐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落户长寿。长寿区积极开展“寿乡聚才”等专项行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高校双选会等活动,靶向引进一批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及高水平团队。近年来,全区引进高层次人才450余人。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2人、“国际级人才”专家4人,聘请四川省新材料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斌等20名全国各地专家为长寿经开区创新创业智库专家。坚持“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组团式引才,去年共引进113个项目及创新团队。
  积极培育一批业务技术骨干。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和协作关系,通过设立教育培训基地、人才实训基地、专题研修班等方式,培训各行各业专家人才3.08万人次。
  加强长寿经开区、重庆望变电气公司等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积极培养博士后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组织青年人才开展GYB创业培训88期2790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做好市级及以上人才项目人选的选培推荐工作,6名个人及2个创新团队入选重庆英才计划。
  积极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围绕企业创新创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区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推进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中科未来城、国家企业研发中心、海智工作站等平台建设,长寿经开区联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国复等组建长江上游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截至2020年底,全区人才总量1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0.37万人。
  从海纳百川引进人才,到真情实意感召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长寿正成为集聚人才的高地、吸引人才的沃土。

气度——不拘一格用人才

  36岁的唐飞之前一直在上海工作。2017年,依托人才引进,唐飞来到长寿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在站期间,长寿区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唐飞开展创新工作。两年里,唐飞共计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篇,获发明专利1项。
  “两年来,我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这座城市,融入了这座城市!”唐飞感慨万分。出站后,唐飞毅然坚持留在长寿工作,为长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长寿区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使用人才的一个缩影。
  长寿区多措并举培育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专项工程,实施创新驱动“一三五十百千”工程。
  2020年,长寿区R&D经费投入24.55亿元,较2019年度增长46.74%,占GDP比重3.35%,高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EVOH、超薄锂电池隔膜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设立2.5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奖励、资助和补贴,鼓励自主创新。2020年,实施区级创新驱动专项奖励666个项目,共兑付资金4868万元。设立1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184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贷款3.82亿元,让引才企业发展减少后顾之忧。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长寿区坚持营造容错纠错的宽松氛围,鼓励先行先试,为敢于创新的人才卸下心理包袱。
  创新创业机会、适宜的环境,使长寿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圆梦之地。
  “在这里工作生活压力小、幸福指数高,研发工作更加专注”,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心声。
  随着人才环境的优化,人才对城市的回报效应迅速凸显,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有效发明专利达116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46件,PCT专利11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18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2.6亿元,年均增长8.1%。

温度——让人才无后顾无忧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才心无旁骛地钻营业务、发挥专长。
  今年33岁的王昱飞来自四川成都,是2019年长寿区引进的创新人才。目前,在长寿区成立了公司,自主创业。
  “在来长寿工作以前,考虑到不是本地人,住宿不是很方便,心里有很多顾虑。然而,来这里没多久,我就顺利入住了长寿提供的人才公寓,心里倍感温暖。”王昱飞说,“在这里工作顺心,生活舒心,来了就不想走了。”
  近年来,为做优人才服务,长寿区坚持需求为导向,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决策咨询平台,提升区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质量,采取“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全天候为引进人才的配偶随调、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提供服务,努力当好人才发展的“后勤部长”。打造人才安居工程,通过企业自筹、存量住房改造等方式筹集“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300套,2021年将筹集400余套。
  同时,建立健全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主动听取专家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优秀的人才代表作出适当安排,为人才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增强人才归属感、荣誉感。每年召开专家人才暑期座谈会。在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走访慰问有突出贡献专家人才100余名。
  如今,重视人才、礼敬人才,让人才感受“家”一般的温暖,已成为长寿每一位人才工作者的行动自觉。
  面向未来,长寿将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举措,加大人才工作力量,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扎根长寿、建功立业、开拓创新、大展所长,以才智助力长寿高质量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长寿区委组织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