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数据合作:构筑数据基础设施的实施策略

【导读:数据基础设施并非必须全部由政府来提供。政企之间的数据合作,和普遍的数据开放一样,都是构筑数据基础设施的可行之道,两者可以很好地共存和互补,尤其是在中国。】

关于如何构筑数据基础设施,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例如意识观念、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等,本文将从政企合作来谈。

数据基础设施可能由来自不同组织和个人的数据构建而成。尽管构筑数据基础设施是政府责任,但是和很多公共物品一样,数据基础设施并非必须全部由政府来提供。政企之间的数据合作,和普遍的数据开放一样,都是构筑数据基础设施的可行之道,两者可以很好地共存和互补,特别是在中国。

以地图为例,百度地图上已经有4300万个POI点,4亿公里的路况,每天响应全球近300亿次的定位请求。但是,依然有很多数据是百度所没有的,例如交通摄像头的数据、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数据、道路阻断的数据等等。百度通过与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合作,拿到了其中部分数据,再通过地图开放平台向开发者开放。现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已经服务了80万开发者的300万个app,包括墨迹天气、去哪儿、爱奇艺、陌陌等。实际上,开发者从地图开放平台能够获取的数据数量和质量,已经远远大于他能够从各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获取的数据。

政企数据合作这一模式的好处在哪里呢?

首先,从扩充数据资源的角度来看,跨界融合才能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尽管大量核心数据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大企业掌握的数据越来越不可忽视。融合政企数据,实现优势互补,对数据开发者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

其次,从缩小数据鸿沟的角度来看,像地理信息这样的大数据,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很高。对于中小开发者和普通用户而言,直接使用这些数据要么不可能、要么成本很高。要降低数据利用的门槛,需要一座桥梁帮助用户跨过数据处理能力的鸿沟,而大企业的实力使其有能力承担巨额成本,中小企业可以轻松地“搭便车”。

第三,在当今中国,中小企业和普通用户的意见要进入政策过程还是比较困难的。大企业拥有的数据和其他资源,使其在与政府合作时拥有更多筹码。大企业将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融合后开放给公众,可以让政府看到公共数据增值利用的巨大潜力,从而成为数据开放的催化剂,形成数据开放的正循环。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与大企业的数据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权宜选择,也能够促进数据开放。

总之,政企数据合作和普遍性的数据开放将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促进智能时代数据基础设施的构筑。

作者简介

王翔:百度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根据作者在2016年国际数字政府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构筑智能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整理而成,演讲分为三部分(从IT时代到AI时代智能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政企数据合作:构筑数据基础设施的实施策略),本文为第三部分。

全球技术地图

微信号:drc_iit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