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的根基和应用
“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首先使用的哲学术语,泛指最高理念的绝对精神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作用外化为自然的存在,人类意识不过是绝对精神在人的大脑的外在反映。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哲学的合理成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确立了“人化的自然”的哲学概念和美学思想,他把黑格尔颠倒的世界观颠倒了过来,把人化的自然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黑格尔的理念辨证法表现为“绝对精神—自然—人的意识”的精神运动,马克思的实践辨证法表现为“自然—实践—人”的历史过程。19世纪以来,从理念的辨证法到实践的辨证法,人们对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本质性认识脱离了抽象思辨的外壳,以人的实践哲学进入了现实的、本真的世界。
在“人化的自然从地球延伸到太空”一文中,实际上将黑格尔—马克思学说体系中重要的“人化的自然”概念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理论看成是新科学哲学等效原理的来源之一。有两种概念的自然,一种是未知、未经过实践改造的自然或原始的自然,一种是已知、经过实践改造的自然或社会化、人化的自然。人的科学认识、道德情操和审美愉悦是在社会化或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塑造了人的本质,而且把人的社会交往本质、人的科学认知、道德体验和审美情感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注入到被认识、被改造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现实中。动物仅在原始的自然中生存,人类则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继承和创新过程建造了多样化的乡村和城市居住区,人们正在21世纪构建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未来社区体系,21世纪“人化的自然”应用场景超乎人们的想像。
为什么“人化的自然”概念成为了科学哲学等效原理的来源之一?等效原理不是等同原理,而是在无差异原理或等同原理中渗透了差异原理或不同原理,反之亦然,在差异原理或不同原理中渗透了无差异原理或等同原理,事物关系的本质表现为事物的等效关系,差异性很大的事物遵循事物的差异原理;差异性很小的事物遵循事物的无差异原理。人化的自然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在原始自然中渗透了人化和社会化的因素,劳动和实践既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媒介或中介,也是人与社会相互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交互性符合历史哲学劳动论和实践论的等效原理。“人化的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的人化”通过人的劳动和实践得以实现并且最终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化的自然是一个复合概念,等效原理是一个复合原理,人化自然和等效原理符合科学哲学格式论的等效关系。
当事物的正向性或正面性转化为负向性或反面性时,反之,当事物的负向性或反面性转化为正向性或正面性时,事物的悖论性产生了。当等效原理转化为反等效原理时,反之,当反等效原理转化为等效原理时,科学哲学的悖论原理产生了。可以从事物的悖论关系推导事物的均衡关系与和谐关系,可以从科学哲学的悖论原理推论科学哲学的均衡原理与和谐原理。事物在正向性和负向性、正面性和负面性之间保持了中立性,维持了均衡性与和谐性。科学哲学的均衡原理或平衡原理是对事物中立关系、均衡关系的理论认识和抽象概括,同样,科学哲学的和谐原理是对事物中立关系、和谐关系的理论提炼和抽象认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之一表现在传统和现代的西方哲学侧重于事物的悖论性和矛盾性,而传统和现代的中国哲学侧重于事物的均衡性与和谐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方文化则过于看重自然的外在性和客体性,甚至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的对象。
有一种人生的悖论性可称之为“财富悖论”:人生最大的不幸或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或者是钱花完了,人还活着。人活着的时候没有钱花,只能体验贫穷人生的滋味,人死的时候留下了花不掉的钱,钱多多的富人没能把钱用在更有价值的事业上。有一种经济学的悖论可以称之为“买涨悖论”,在购物者、特别是购房者的经济行为中有一种反常的“买涨不买跌”现象,在目前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楼市交易中出现了量价齐跌现象,这与经济学的需求原理相违背,正常的经济行为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而反正常的经济行为改变了经济学的需求规律。有一类科技和经济活动的悖论与人类的命运密不可分,违背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的科技研发和应用不可取,破坏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不足取,科学发展观是克服生产和生态悖论性的最好途径,只有遵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关怀型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