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这1点,虽然形骸会枯朽,人仍然有机缘与道合真!

张崇富 龙虎山道教 今天

度人经》被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对后世道教影响极大。《度人经内义》是对《度人经》经文的注释之一,文中的性情论有以下几个要点:1.“命虽有终‚性无革变”,2.“性虚化而生神”,3.“感激而有情”,4.“以性摄情‚性复情冥”。这四个方面与我们学道、修道、成道息息相关。

1
命虽有终,性无革变

《度人经内义》对“性”的称谓,有元始祖炁、先天一炁、大行梵炁,等等。《度人经内义》认为人的生命会消亡、形骸会枯朽,但真性却是永存不灭的

《内义》日:“类人之死,须其形骸,真性独存者也”。

《度人经内义》还认为性是无幽、无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传之不得的、不可得而致洁、先天地万物,莫知其首初的湛然清净的存在状态。性即道,即体,先天地生、无影无形、永存不灭。

2
性虚化而生神

“神”是《度人经内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度人经内义》所说的“神”是“性”的另一种形式,是以虚静的方式而存在,是“性”的一种理想状态

《内义》曰:“土者,性情也。性虚化而生神,存于室中日戊土;炁感激而有情,摄于釜内日巳土。神怡炁寂,性复情冥,如色之碧,无暇;如玉之真,无杂。故曰:土皆作碧玉,无有异色也。

性命双修是道教的根本特征,也是道教区别于佛教的地方。道教主张形神相合,形又分为精与气,如何通过修炼,使精、气、神三元对应而成为神仙是其根本教旨

3
感激而有情

“情”在《度人经内义》中又被称作“识情”、“情识”。“性”是体、是先天的、永存不灭的,那么“情”则是发用、是后天的,最终将人引向衰朽

《内义》:“太上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者,有识情也;无身者,无识情也。夫识情皆因惑于妄幻,能知妄幻识情自除。”

炁之交感激荡即是性之发动,“性”一着形体,已落入后天的状态;人一离母胎,便有情识的萌动。情识一萌动难免有染著,难免认妄幻为真实,难免迷失自己的本有之性。能觉知识情的虚妄与幻化,这样的识情状态自然消除

4
以性摄情。性复情冥

《度人经内义》的“以性摄情,性复情冥”,是道教内丹学常说的返还之道,即认为修道即是由后天之“情”返还先天之“性”,只有回归本来具有的湛然清净的道性,远离后天的习熏沾染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

“太上常善救人,故不爱道,诱谕世俗勿错用心,使其反性冥情,舍恶从善,上可超凡入圣,次可解化登真,又其次隐遁长林,下则延年安乐,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太上以慈悲之心,教导世人反身而求,发明自身本来道性,去恶扬善,上士能超凡入圣,其次可解化登真,再次能隐遁长林,下士能延年益寿、安乐,生生世世不失去人身。

道教具有追求人类自身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特别是回归人类真实本性的深厚传统,《度人经内义》的性情论则是从内丹学的角度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法务法会

  1. 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2. 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公示 - 2020年8月1日

  3. 天师府初一、十五诵早课上表祈福活动通知

1、龙虎山道教清规榜
2、2018年内陆初授箓试题(附参考答案)
3、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龙虎山道教新冠疫情防控纪实
4、万人修,万人缘 | 天师府筹建万人祈福转运钟
5、面对疫情,我们能够从道教经典当中得到哪些启示?
6、道教到底用不用血食供奉神灵?
7、龙虎山道教的主要教义思想
8、答疑 | 静坐、站桩的时候无法入静怎么办?
9、道教正一、全真两派之区别
10、正一道士不知“正一”何解可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