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卧底狄仁杰搞垮武则天的惊人手段
古往今来,有关大唐一代名相狄仁杰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如清代时候就有《狄公案》,这可能是最早描写狄仁杰神手破案的文学作品;再如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汉学大师高罗佩也编写了一部《大唐狄公案》,还列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必读书目。现代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如电影《血溅画屏》、电视剧《盛世仁杰》、《武朝迷案》、《护国良相狄仁杰》,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竟有三部一百一十八集之多。可见人们对于狄仁杰的喜爱之情。但通观这些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到大都描述的是狄仁杰的推理破案的才能,很少触及他的政治斗争的才能,殊不知狄仁杰更是政治斗争的高手。与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表现不同,狄仁杰依靠一代女皇武则天对自己的提携和信任,一步一步搞垮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女强人。那么,狄仁杰为什么非要搞垮武则天不可?他又有哪些搞垮自己这位恩人的惊人手段呢?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经历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时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颠峰是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身为李唐臣子的狄仁杰潜伏在武则天身边年深日久,培植和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将武朝还于李唐。心计之深沉,谋略之高超,手段之惊人,无不今后人叹为观止。一、潜伏在武则天身边的李唐卧底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惩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即公元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高宗令即诛之,狄仁杰又奏罪不当死,这使唐高宗十分不快,下旨说非诛杀不可。狄仁杰劝阻说,今皇上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后人认为皇上是明主还是昏君呢?微臣之所以不敢奉诛杀善才,就是因为怕陷皇上于不仁不义!”唐高宗听后恍然大悟,便免去权善才的死罪。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做了皇上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这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也成为了潜伏在武则天身边的李唐王朝的级别最高的卧底。二、踩着同僚肩膀上位的一代名相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受了污辱却能极度隐忍,从来不加以反抗。不要以为这个词是凭空捏造、文人虚构,这个词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娄师德。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曾和狄仁杰同朝为相。娄师德最大的特点是事事讲究忍让。在他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兴致勃勃地来向哥哥辞行、在兄弟二人就要分手的时候,这对兄弟就曾进行过“唾面自干”的讨论。最后,娄师德教育弟弟说:“别人好不容易把唾沫吐在了你的脸上,你却一擦了之,别人的快感还从何而来?别人没有了快感,那他一定还会继续忌恨你的。我建议,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应该自己擦掉,而应该等待自然风干。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应该保持微笑!”娄师德到底做没做到唾面自干,人们不得而知,因为他贵为一朝宰相,敢往他脸上吐唾沫的人估计不会太多。但是娄师德的谦让随和却是出了名的,除了谦让,娄师德的肚量大也被广泛传颂,以至于后人经常说他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娄师德和狄仁杰虽然同朝为相,但两个人的能力却有差别。狄仁杰出类拔萃,而娄师德却显得有些平庸。尽管娄师德是个谦谦君子,从来不会和任何人发生矛盾,但盛气凌人的狄仁杰就是看不惯娄师德和自己平起平坐,因此,平时挤兑起娄师德来,狄仁杰都是不遗余力。但是,娄师德是个信奉唾面自干的人,任凭狄仁杰怎么欺负,他似乎都不放在心上,而且似乎也没什么怨言。这样一来,反而让外人都看不过去了,他们认为狄仁杰连老娄都不放过是不是有些太过火了。但大家都知道狄仁杰向来自高自大的秉性,所以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调解此事。最后,连武则天也看不下去了,她只好亲自出面做狄仁杰的工作。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天,散朝的时候,武则天留下狄仁杰,聊了几句,武则天单刀直入地问狄仁杰:“我这么重用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狄仁杰答得也很干脆:“我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依靠别人的人,而皇上您最后居然重用了我,我想一定是因为我的文章出色外加品行端方。”尽管这样的回答在武则天意料之中,但是狄仁杰的口气还是令她有些小有不快,她呷了一口茶,又咽了一口唾沫,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道:“狄先生啊,这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当年,我对你其实一点了解也没有,为什么想起来提拔你啊,全仗有人在我面前推荐你。”这次轮到狄仁杰吃惊了:“真的啊?我怎么想不起来会是谁推荐了我呢?”武则天又说:“给你三次机会,你猜一下吧?但我想,就是给你十次机会你也猜不出来!”狄仁杰是个聪明人,见武则天这么说,就顺口答道:“那就请皇上您直接告诉我好了。”而武则天却说:“告诉你吧,你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别人,而是娄师德,就是他在我面前三番五次地推荐你”!武则天似乎看出来了狄仁杰的惊诧和难以置信,她随即让侍从取来档案柜,笑着对狄仁杰说:“你自己去打开看一下里面的东西吧!”档案柜打开后,狄仁杰看到里面有十多封写给皇上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推荐狄仁杰担任重要职务。十几封推荐信的作者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娄师德。这一下轮到了狄仁杰无地自容了,原来自己能有今天,靠的全是娄师德当年的大力推荐。自己不领情也就罢了,谁知自己还时时打击娄师德。而更令他惭愧的是,娄师德居然从来不居功自傲,居然一直默默承受冷嘲热讽而不作任何解释!这件事对狄仁杰是个不大不小的讽刺,让他不由得反思自己走过来的岁月。三、强烈推动政治上的反潮流思潮狄仁杰出道之后,就是一位破案高手,很受朝野上下推重。但是他还是一位政治上反对派。他敢于反对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事,对抗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如一次唐高宗要到汾阳宫去视察,当地的长官为了讨好皇上,决定新开一条御道,但在狄仁杰的坚决反对之下,御道修建计划被迫中止。再如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中大臣都很怕他。可是狄仁杰却不以为然,经常抓住机会弹劾王本立,即使唐高宗有意偏袒,狄仁杰也不为所动。最后,他还真把王本立给扳了下来,一时朝廷肃然。就这样,狄仁杰的反潮流思潮,为他长期的宰相生涯积累了不少人气,也使这时还没有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对他刮目相看。武则天做了女皇后,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便日渐取得她的赞赏和信任。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也就是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却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狄仁杰还说,“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在狄仁杰的再三反对之下,武则天便取消了这次的旨意。在狄仁杰为相的数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和推重是群臣难以望其项背的。狄仁杰便利用武则天的推重和信任,经常在朝廷上抗争,而武则天却“每屈意从之”。四、老谋深算后发制人的政治高手武则天当政时期,久居庙堂的狄仁杰慢慢变得老辣起来,即使心狠手毒的来俊臣也不是他的对手。狄仁杰官居宰相,在朝廷慢慢走红之时,也正是阴谋家武承嗣踌躇满志之日。满朝之中,武承嗣谁也没放在眼内,他唯一顾忌的就是狄仁杰。他认为狄仁杰将来一定会成为自己被立为皇嗣的最大障碍。因此,他就指示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并随即将狄仁杰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主动承认自己有谋反罪可以减轻罪行,其意思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随即予以完全承认:“谋反是事实!”得到了狄仁杰的口供,来俊臣满心欢喜,也就放松了对狄仁杰的警惕。谁知,老辣的狄仁杰只是用这招儿来麻痹来俊臣的。其后,狄仁杰趁狱吏不备,偷偷写下了上诉材料,悄悄放在了自己的棉衣之中,并请狱吏转告家人将棉衣取走。最后,狄仁杰的儿子将上诉材料转到了武则天的手中。于是,武则天亲自召见狄仁杰,并当面询问他:“你当初为什么主动承认谋反?”狄仁杰平静地回答:“假如我不承认谋反,估计我早就死在来俊臣的皮鞭之下了,又怎么能再见到皇上呢?”狄仁杰以自己的机智逃过了一劫,但从此他也就和武承嗣成了死对头。为了和武承嗣斗争,狄仁杰利用武则天对自己的信任,在立储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决定性的作用。五、大打亲情牌感动女皇的谋国老臣武则天对狄仁杰十分推重和信任,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很少直呼其名。对于老年的狄仁杰,武则天更是显示出了温情的一面。朝堂之上,武则天特许狄仁杰不用跪拜。她还曾多次告诫朝中官吏:“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对狄仁杰可谓优渥有加。在武则天的朝堂里,狄仁杰地位之崇高,无人可出其右。这让狄仁杰有机会对武则天之后的继任者作出从容安排。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侄子,一直渴望成为太子,而武则天则犹豫不决。狄仁杰抓住机会,以亲情打动武则天。狄仁杰对武则天说,立太子之事,事关重大,有很多因素应该考虑进去,但第一要考虑的是自己。无疑,人都是要死的,因此,我们才需要选定接班人。如果接班人选得好,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将被执行,自己的灵位也能被后人供奉;如果接班人选得不好,那么自己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推翻,自己将来的灵位也会被人抛弃。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接班人首先应该选择在血缘上和自己最近的人——只有血缘最可靠。最现实的方法就是,您应该立您的亲生儿子为太子。如果您立了您的儿子,将来您就是皇帝的母亲,配享太庙也是理所当然;而您要是立了武氏的后人为太子,那么将来您只能是未来皇帝的姑母,让侄子为姑母立庙,这事似乎有些悬!很显然,狄仁杰的话对于武承嗣很有杀伤力,但最终也打动了武则天。她决定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武承嗣最终失去了继承武则天皇位的可能。这就从体制上保证了狄仁杰不会被武承嗣清算,作为副产品,李唐王朝也借此完成了复辟。为了确保自己死后武承嗣不会死灰复燃,狄仁杰生前还精心挑选了自己的接班人,此人就是张柬之。有一天,武则天向狄仁杰征求宰相人选,狄仁杰毫不犹豫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是个难得的人选,这个人虽然老了些,但却是真正的宰相之才。这个人一辈子没被人发现,如果您用他做宰相,他一定会为国家鞠躬尽瘁。”于是,武则天将张柬之的官职由长史升为司马。过了一段,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宰相人选,狄仁杰笑了一下,说道:“我以前曾经推荐过张柬之,到现在也没见您用这个人啊。”武则天说道:“怎么没用啊?我早就把他升为司马了。”狄仁杰不慌不忙地说:“我给你推荐的是宰相人选,您却让他去做司马,当然算没有任用。”后来,张柬之果然被任命为宰相。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狄仁杰突然病故,撒手人寰,朝野一片悲声。此时的武则天并没有觉察狄仁杰搞垮自己的用心,反而大哭说“朝堂空也!”这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金,准确地表达了狄仁杰在武则天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武则天已经是风烛残年,她已很难有效地控制局势,客观上看,李唐复辟的时机已经成熟。狄仁杰大力推荐的宰相张柬之果然没有辜负狄仁杰的期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张柬之毅然决定起事,仅仅用了半个时辰,政变就宣告胜利。取得胜利后的张柬之,手里提着武则天所宠爱的张昌宗、张易之两个面首的人头来见武则天,此时,武则天已经无力回天了。不知当时的武则天,在盯着张柬之发呆的时侯,有没有想起来张柬之的推荐人狄仁杰来。其实,武则天此时想起想不起狄仁杰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不久之后,唐中宗又要登上皇帝宝座,李氏将重掌乾坤。当这一切尘埃落定之时,狄仁杰生前所作的安排也得到郑重表彰。狄仁杰先是被追封为司空,后又被追封为梁国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后来有人点评狄仁杰搞垮武则天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说,与狄仁杰相比,武则天是单纯的,单纯到信任狄仁杰的一切。民间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的单纯:“别人卖了你,你还帮别人数钱呢!”其实这句话用到晚年的武则天身上也无大错。为了确保自己死后不被武氏清算,狄仁杰巧妙地利用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力荐张柬之,并借张柬之之手,完成了李唐复辟的大业,从而确立了自己死后的政治地位。但不论史书如何高度赞扬狄仁杰的大智大勇,却还是无法掩盖狄仁杰对武则天的不厚道。当然,人们也不难看到,狄仁杰谈笑之间、便能轻而易举地搞垮一代王朝的惊人手段。武则天残杀亲生女儿或被冤枉
安定思公主是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短命的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出刚满月即已夭折。她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她究竟是怎死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大多数人认为,安定思公主是被母亲武则天为争坐皇后之位而掐死的,因为这在《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中都有绘声绘色,就像亲眼见了似的详细记载。据以上两书记载,在武则天争夺皇后王氏之位的时候,生下了安定思公主。公主生下之后,非常可爱,皇帝李治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在公主刚满月之时,王皇后去看她,并逗着她玩儿。王皇后走了之后,武则天趁没人亲手将女儿掐死,盖在被子下面。恰巧这个时候,皇帝李治来看女儿,武则天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高兴的掀开被子,遂发现女儿已死,大哭起来。这时李治也慌了,找来武则天宫中的侍从询问,得知王皇后刚才来过,于是武则天大哭着数落王皇后的不是。李治亦认定女儿乃皇后所杀,于是坚定了她废王立武的决心。可是在《唐会要》中却只说:“昭仪(武则天)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意思是安定思公主突然死了,死的很蹊跷,武则天说是王皇后杀的。而《旧唐书》说“(武则天)振喉绝襁褓之儿”,亦认为是武则天杀害。但是在《旧唐书》中,作者并没有把这件事写在“正文”里面,而写在了“史臣曰”当中,作为作者自己的意见。可见当时虽有武则天杀女这种说法,但是史臣并不十分肯定。以上几书记载说法不一,因此也就使安定思公主的死因变得扑朔迷离。那么安定思公主到底是不是死于武则天之手呢?这个问题,历史虽然没能给我们一个唯一的答案,但是我们不妨站在“人性”的高度,来作一猜测。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武则天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而且是一个非常可爱,还在襁褓之中的女儿,她能下得了毒手吗?我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史书中那绘声绘色的记载出了问题?对此我虽不敢直接否定正史中的记载,但不妨质疑一下。我们试想,如果武则天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亲手杀了自己女儿,如此丧尽天良的事她自己是不可能说出去的。那么事情怎么就会被后世修史之人知道的呢?并且他们还描述的绘声绘色,像亲眼所见似的?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武则天篡唐自立,在其以后很长时间,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加上武则天晚年,崇信佞臣,听信谗言,糊里糊涂杀害了很多无辜之人,其中不乏她自己的亲人。鉴于此,就有一些对武则天不满之人,把安定公主之死强加在武则天身上,并添油加醋,以此诋毁武则天。而谣言一起,很快传遍四方。俗话说“谎话说了一千遍,便是真理”,后世史学家见大家都这么说,也由不得自己不信,遂写入书中。以上纯属个人站在“人性”,或者说是“母性”的角度上作出的一些猜测,目的只想说,作为母亲的武则天亲手杀死女儿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武则天四大男宠的结局宠物最多是寻常人家的事情,宠人才是皇帝的事情。男皇宠女人,女皇也没闲着。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就先后宠幸过四个男人。然而这四个男宠,却个个结局悲戚。武则天第一个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话说这个冯小宝,虽然没有贵族血统,是一位游走江湖,以贩卖药材为营生的小伙子,可是他凭借英俊潇洒,落落大方的优势走进了武周政治集团的核心层。高宗死后,母亲独守青灯黄卷,苦不堪言。这时候,女儿太平公主体恤母亲的心思,把这位江湖游士引进了母亲武则天的晚年生活之中。时年,冯小宝三十刚过,精力充沛,侍寝到位,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可是,冯小宝毕竟还是一个没有名堂的人物,对武后来说,这有碍观瞻,很不体面。怎么办?这时候,还是女儿太平公主的智慧解开了母亲心头的忧愁。为了能让冯小宝合乎情理地往来后宫,武则天接受公主建议,让冯小宝出家到白马寺,做一个僧人。其主要任务是在将洛阳的白马寺修葺之后,出任主持。武侯要求他闲来学习佛教经典,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这样,既掩饰了身份,又缩短了主从距离。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冯小宝的地位,武则天亲自为他改名为怀义,赐给薛姓,甚至让太平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薛绍以叔父之礼对待。侍寝日久,薛怀义希望能给武后的治政添砖加瓦。688年,武后命他督建明堂。薛怀义真还不负武后所望,把督工之事干得有板有眼。为了表扬他的功绩,薛怀义因功被擢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随后又担任大总管,统率军队,远征突厥,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才智。人的忘乎所以恰恰出现在有了些微功劳的时候。薛怀义很快变得不知天高地厚,有些骄横跋扈,甚至对御史、宰相都有些不敬。久而久之,他的这种行为也引起了武后的不满。武则天开始慢慢疏远他。这时候,御医沈南璆走进了武则天的私生活。话说薛怀义,当他知道武则天和御医沈南璆的事情之后,尝试着挽回武则天对自己的情意。695年的正月十五(上元佳节),薛怀义精心设计了一出上元晚会,可武则天根本不领情。气急败坏之下,正月十六日,薛怀义一把火烧毁了明堂。对于武则天而言,明堂是她得天命的标志,是她号令天下的场所,是大周王朝的象征。明堂顶上一凤压九龙的造型,更是她自身的写照,这些是她毕生追求的东西。相对于这些而言,和冯小宝之间微不足道的私情算得了什么呢!但是,冯小宝天真地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他不惜烧掉她心中最神圣的东西。薛怀义当然被杀(一说武攸宁率人暗杀;一说太平公主暗杀),落了个尸骨不全的下场。再说御医沈南璆,他为人温和,很知道武则天的心思。这时候,武则天已经年届七旬,身为御医的沈南璆尽职尽责,对女皇关心有加。一来二往之中,武则天喜欢上了他,让他侍寝。可是,沈南璆却身心虚弱,成全不了武则天的美意。这倒无妨,关键是在某个良宵,沈南璆暴死宫中。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7年),太平公主把美貌年轻、通晓韵律、能歌善舞的引荐给武则天。在博得武则天的欢心之后,张昌宗又把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引荐给一代女皇。龙凤云雨、消魂溶骨的后宫生活给孤独的武则天着实带来了久违的欢乐。一开始,武则天并没有把他们公开弄到宫中,而是以在宫里写书(修《三教珠英》)为名,让他们有了在内殿和后宫厮混的名分。在和武则天相处的八年时间了,张易之和张昌宗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赐田宅玉帛无数,与昌宗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惧之,甚至武则天子侄武三思等都争执鞭辔,呼为五郎。武则天晚年,朝政基本上由易之兄弟专擅。太子李显(即被废黜的唐中宗)之子李重润及永泰郡主私下议论二张专政。张易之知道后跑到武则天那里诉苦。风烛残年的武则天不问青红皂白,责问太。太子无奈,缢杀了自己的儿女。多行不义必自毙。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起羽林兵迎中宗李显复位,把病榻上的武则天请下了皇帝宝座。随后,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太平广记》记载,二人在迎仙院被杀后,其尸体又于天津桥南被公开枭首。武则天的最后两个男妓也落了个尸骨不全。如此说来,被皇帝宠,不一定就是好事。揭秘武则天为何将天下还给李氏?载初二年(690)九月初九日,在做了大量的舆论铺垫之后,武则天在百官及帝室宗戚等六万余人的表请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革了李唐的命,并将李显定为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李旦降为皇孙。那么,武则天难道就没有废李立武的想法吗?当然有!可是后来她为什么又把天下还给了李氏呢?据史料记载,这与名相狄仁杰的智劝和武则天的“怪梦”不无关系。狄仁杰的劝说很“走心”狄仁杰如何劝说武则天归还李唐天下,在《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当中都有提及。《新唐书》:会后欲以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废后,封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旧唐书》: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资治通鉴》: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狄仁杰劝说武则天,除了站在天意、民意的角度上,还重点突出了一点,就是“母子关系”。“母子关系”是一种最能敲动人心的关系,它以最直接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因此母与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从母与子的关系出发,最能打动人心。狄仁杰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苦苦劝说,虽然让武则天有所反感,但武则天最终“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武则天的“怪梦”武则天欲改立太子期间,做过一个梦。对于这个梦,史料记载有所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新唐书》这样记载:武则天对臣下说:“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指李显),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亦指李显)于房州。《资治通鉴》却是这样记载的:武则天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指前面“太帝以二子托陛下”中的“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两梦内容不同,但殊途同归。其实这梦说怪不怪,只是经臣下一解释就显得怪了。这说明,武周虽立,大臣们对李唐仍念念不忘。或许武则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坚定了把天下归还李氏的想法。不然,看此人心向背,即使自己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孙,武氏子孙也坐不长。武则天立“无字碑”背后的千古之谜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全唐诗》等录有其诗多首,如其《如意娘》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独掌大唐江山之谜(3) 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暐、桓彦范等乘武则天年老病危之际,率左右御林军发动了政变,诛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并只留下一块无字碑。武则天无字碑和高宗碑并列在一处,矗立于乾陵朱雀门外。西面是“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歌颂了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高大雄浑地矗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七点五三米、宽二点一米、厚一点四九米,总重量达九十八点八四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四米、宽一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成为一千三百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武则天立“无字碑”,是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此说认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参政以后,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鼓励举荐,擢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如姚元崇、狄仁杰、魏元忠、裴行俭、刘仁轨、李昭德、王及善等,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同时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二)武则天自知罪孽太大,无颜为自己立传,只能用“无字碑”来敷衍搪塞。此说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是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得高宗的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二是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三是武则天当政时期,阻滞了贞观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曾失掉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她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有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他们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通鉴纲目》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认为武则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际,无丝毫政绩可记”。还说“武则天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陷人于罪,全凭锻炼;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铸九鼎,构天堂,对国民生计毫无裨益”。吕思勉则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所谓“识人才”也是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已。(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且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武则天执政期间,有积极的一面,如纳谏、不次用人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等。武则天逝世以前,已被迫还政于唐中宗,自知将来人们对她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无法概括好坏,所以决定干脆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去判断。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指出:“从唐中宗起,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评价很高。”认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础,建立了规模,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起作用的五十年,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尤其是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的前进起了阻碍的作用。”由于功过相掺,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立得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四)武则天在风雨无常的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世纪,可谓君临天下,不可一世。然而,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就带来了称呼问题,究竟是称呼武周皇帝,还是李唐皇后?确是很为难。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二十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另外李显也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在高宗的“述圣碑”侧立一块“无字碑”了。武则天墓乾陵风水赏析苍海一笑析:乾陵寝位于梁山主峰内,梁山主峰为石灰岩整体结构,完全就似将陵寝置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混凝土工事下,因此官方均认为“乾陵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 乾陵还没有发掘,因此它的“风水”至今也是一个迷,按风水理论来推测,梁山是石山,应结土穴,而现在墓道又确确实实是通向梁山主峰坚硬冰冷的石灰岩层下,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如果乾陵果真是袁天罡、李淳风布局的话,这两个大师不可能不知道风水点穴的基本常识,否则乾陵仍然是从方便陵寝管理及防盗的这个主要目的来做的了,那样的话,它对风水理论的研究就没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另外就是陵寝内棺材的具体位置,坐向等,也是待解之迷。通过慎重全面考察,我们初步估计:乾陵的坐向可能是坤山艮向,而不是南北向;棺材位置可能是偏向主山顶的东北方向,因为我们认为真正的穴场应该是在主山的东北方山脚下(见图)。(趣味阅读):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华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开国之初,有两位高人,一位是名闻天下的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唐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就下旨命这两人为他以后的陵地选找风水宝地。 袁天罡接旨后,走遍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处,他来到关中,半夜出来观看,当时正是子时,他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认定这是块宝地。他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在地上盖上浮土,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李淳风接旨后,也寻遍大江南北,过阴山走草原,沿渭水东行。一日艳阳高照,刚交午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石山。这山生得好奇怪:从南向北看,恰如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不但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俱备。更为神奇的是;这少妇两条大腿左右稍稍分开,在她小解的地方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真的惊呆了,他走上山来,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高宗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命老臣长孙无忌去复查。长孙无忌来到梁山,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得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乾陵本来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地,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女皇,因看重这里的风水,后来把自己也合葬在此。当地的百姓把乾陵不称乾陵,而称姑婆陵。 站在梁山主峰,俯瞰陵园,就会发现西南方向有一处最为奇特的景观,这里两沟分开,左辅右弼,形如出水莲花,内外明堂开亮,最西南端与漠谷河相连处有一小豁口,曲曲关联。此处旧有一潭,水从石缝中流出,瀑布高悬,曲折奇险,整个地貌就是活脱脱一个巨大的女阴,深潭恰恰在女性小解的部位,而在女阴中间与主峰相连处突现一道山梁,直插中央,名曰“棒槌岭”,又是一个惟妙惟肖的男根再现!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工作者1960年的试掘发现,乾陵墓道口于梁山主峰的中腰部,墓室由墓道、过道、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墓道为南北向,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全部由刨凿的自然石头砌成。 据《新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非常坚固。在武则天的棺椁安放好之后,墓道再全部用长方形石条粘砌封死,石条共封了39层4100块。石条长1.25米,宽0.4—0.6米,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不能移动。石条空隙之间先洒少量石质粉末,以溶化锡铁浆灌注,气化后与石条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再在上面夯打灰土,从而使4100块石条连成一体,坚固异常。在墓道与过道之间,设置有一道重达百吨的汉白玉石门,门后布满各类致命的奇巧机关和暗器。在前后通道内,陷阱密布,机关重重……当年唐高宗安葬之后,武则天为免陵墓的内部设置外泄,将参与玄宫建设的上万名工匠斩尽杀绝;武则天安葬后,唐中宗又将进入过墓道的官兵施计全部杀害……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极其隆重的葬礼来报答高宗的知遇之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 《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除此之外,乾陵地宫内的壁画也价值非凡。据记载,在唐代200多位知名画家中,有110位参与过唐墓壁画创作。从乾陵的陪葬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马球图》、《宫女图》、《礼宾图》等5组18幅壁画,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另有69组82幅壁画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陪葬墓出土的壁画价值,人们就不难想象乾陵地宫内壁画的瑰丽辉煌、价值连城。在中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武则天乾陵未解之谜中国有两个帝王陵墓很受世人瞩目,一个是秦始皇陵,一个是乾陵,后者是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寝。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充满神秘色彩。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这是为什么呢?
未盗的武则天墓一旦挖开能解多少谜团?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乾陵选址之谜乾陵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居梁山。史载,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载弘基,秦始皇筑宫梁山而御夷狄,汉张骞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据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代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五月,中宗护则天灵驾还西京,八月与其夫合葬于乾陵玄宫。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曾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世上最难挖的皇帝陵墓:40万大军挖不动如果问世界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盗掘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六十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四十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四十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四十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劫后到了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地宫中有何无价之宝?乾陵地宫是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形象缩影,也是一座完整的艺术宝库。那么,地宫里究竟都有哪些奇珍异宝呢?棺椁首先是盛放武则天和高宗尸体的棺椁。它既是精妙绝伦、举世无双的工艺品,又是价值连城,有很高科学研究价值的超级“防腐棺”。它很可能是用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和田美玉雕凿而成,或者是用采自深山中的千年楠木装镶而成。无论选用什么质料,它在结构上肯定有许多有利于尸体长久存放的特殊高招,外部不仅刻绘着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线刻画,还会不惜耗费巨资,用金丝银线、美玉宝珠装潢得金碧辉煌,光彩耀人。棺椁内武则天及高宗的衣冠鞋裙,以及口里含的宝珠、龙袍皇冠上的佩饰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奇珍异宝。这些东西在选用时既要有利于尸体的长久存放,又要价值昂贵,以体现皇权的至尊至贵。
陪葬品第二部分内容是摆在棺椁两旁的日常生活用品、陪葬品等。包括武则天和高宗用过的玉玺、文房四宝以及衣物书籍等。单就武则天主持编写的多卷书籍来说,它无疑是我们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宗教、艺术等情况的完整可靠的宝贵资料。估计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所着的《武则天实录》一书也会在地宫内陪葬,这本书,必然会有助于揭开蒙在武则天这位神秘女性头上的面纱,使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墓室及各便房内的金、银、玉、陶、瓷质祭器和古币等也是陪葬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数量上尤其是质量上都将是惊人的。线刻画和壁画第三部分内容是地宫内门楣上,棺椁上面的线刻画,四周墙上的镶嵌画和壁画,内容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都会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这么说:地宫内任何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国宝。那么通往地宫的墓道口又在哪儿?这是上千年来世人及考古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史书从无只言片语的记载,陵地亦无任何明显或特有的标志。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大破解
乾陵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碑文主要歌颂唐高宗的功绩;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竟未刻一字。这块“无字碑”也就成为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无字碑”为何无字,千多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四是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五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名人造字 .武则天造“曌”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了皇帝以后,想方设法树立自己的权威,竟别出心裁地造出许多新字。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并没有新鲜的内容,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 武则天造的部分字上面这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武则天本名为“照”,她认为自己是天上的日月,日月当空,普照神州大地,给天下百姓送来光明、带来温暖,便将“照”字改为“曌”字。她认为这才是宇宙运行的正道,造化中应有的真谛。 唐武则天自制19个字,以“瞾”为“照”字,后来史家查证,“空”字上面不是平排两个“目”字,应是“明”,即曌,明含她的法号明空,暗含她犹如日月当空,无微弗明,无远弗照,以此作“照”,照得有道理。康熙字典:【午集中】【目字部】瞾 ·康熙筆画:18 ·部外筆画:13【字彙】同照。○按《正字通》:唐武后自制十九字,以曌爲名,與照音義同又作??,??非。??字原作朋下空。当,从明,非从二目也。後譌爲瞾。《略記字始》譌爲??。《字彙》改作瞾。时幽州有一位书生,为了迎合讨好武则天,上书建言,说“國”(“国”的繁体字)字方框内的“或”很像“武”,有扰乱天象之嫌;而且“或”即“惑”,有不稳固之意,当今圣上姓武,是武姓之国,宜将方框中的“或”字改为“武”字,这样才可以上承天意,下符民望。武则天看了十分高兴,马上降旨天下,将方框内的“或”字改为“武”字,作为国家之“國”字。过了不久,有人上书说:“把'武’字放进方框内,与把'人’字放人方框内成为'囚’字是一样的,有'武’氏被困之嫌,是不祥之兆。”武则天认为很有道理,又降旨将此字停用。据说武则天一共造了19个字,但现在从字典中已查不到了。有人在河南省新安县《千唐志斋》的1193块唐代志石中,发现了154块武周时期的志石。在这些志石中,查找出了18个武则天所造的字,加上她的名字“曌”字,刚好是19个。在日本冈山县的国胜寺,收藏有一件用以埋葬火化遗骨的铜铸骨藏器,这件骨藏器的盖子上的铭文中,有两个方框内为“武”字的“国”字。此骨藏器是日本和铜元年铸造的,即唐中宗景龙二年,也正是武则天死后的第三年,可见那时她造的字仍在日本通行。可见,武则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当她的淫威能及于人身时,人们被迫遵从,一旦人死权消,就被世人唾弃遗忘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不过她的母亲也了不起。因为在她身上,发生了很多女人做不到的事情。资料显示,杨氏有以下几大特征:其一,名门之后。武则天母亲姓杨,与隋文帝杨坚,杨玉环一样,都是弘农杨氏族人(据说武则天母是隋宗室杨达之女,但史学界有疑问),因为和皇帝同族,因此地位很高。其二,结婚较晚,据说四十岁才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護,当时武士護已经有过三个儿子了。大老婆也已经去世,武则天的母亲是续弦。其三,很有才气。据资料记载:武则天5岁能文,9岁作诗,12岁就可以引用历史典故讲故事。这样的女人可能是靠母亲的遗传。毕竟武则天14岁就入宫了,前期只能是母亲的辛苦教授,当时武则天的父亲早已去世。其四,年龄高寿。武则天活了八十四岁,她的母亲更高寿,活了九十二岁,不仅在当时,在现在,也是老寿星。其五,性欲很强,脸皮很厚。曾与自己的外孙贺敏之乱伦,关于杨氏与外孙的乱伦,见诸《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它们是这样记载的:“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敏之貌美,蒸于太原王妃”。文中的“敏之”,即贺兰敏之,是杨氏的大女儿的儿子,也就是杨氏的外孙,他本姓贺兰,后来武则天赐姓武氏,以继承父亲武士彟的香火。唐高宗、武则天曾为自己的太子选司农少卿杨思俭之女为妃,贺兰敏之垂涎她的美色,就偷偷地将之强奸了;太平公主有一次带着宫女到姥姥家,她又将太平公主的宫女给奸污了。“烝”,也作“蒸”,这是古代的一个专门用语,特指与女性长辈淫乱。“荣国”,则指武则天之母杨氏,武则天立为皇后后,封杨氏为荣国夫人。“太原王妃”,也是指武则天之母杨氏,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生前曾被封为太原郡公等,死后为了尊崇,武则天当了皇后后又改赐周国公,后来又升格为太原王,而杨氏作为夫人自然夫贵妻荣,一再跟着升级,最后成为太原王妃。综合这三本书的记载,都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武则天之母杨氏与自己的外孙乱伦。其六,生了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其中一个就是武则天很漂亮,其他两个女儿也很漂亮。大女儿武顺结婚不久丈夫死了,留下一男一女。武顺后来在皇宫里和唐高宗私通,女儿也被皇帝宠幸,这让武则天很是恼怒,从而下了杀手。武顺的女儿也被痛下杀手。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夫人年轻时也很漂亮,聪明,而且很有才气,甚至是个文艺范的大龄女青年,可能是因为太挑剔了,居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直到四十多岁才把自己嫁出去。不过说她和自己外甥乱伦,江湖以为这是武则天为了发泄自己对姐姐武顺的不满,毕竟这娘俩她争男人,唯有的外甥还和自己儿子争女人。把武顺的孩子说成十恶不赦,不正是表明自己铲除他们的名正言顺吗,省钱让他们下地狱,死后也让他们灵魂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