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号,该称“名”、称“字”还是称“号”?

你知道吗?蒋介石名字并不叫蒋介石,而是名“中正”,字“介石”;

你知道吗?八大山人并不姓“八”,而是姓“朱”,名“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

你知道吗?李白就是叫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不是有点懵?为什么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有些是“名”、有些是“字”、有些又是“号”呐?

其实这跟中国人的取名规制有关。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为什么要到二十岁还要取“字”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仪礼·士冠礼》有详细的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也就是按照之前的规矩,在没有取“字”的时候,父母是直呼其名,取完“字”之后,父母还是直呼其名,但是其他人就要称“字”,不喊其名,以示“敬其名”。自己称“名”以示谦称。

比如: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而不是高调的说“太白乘舟将欲行”,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李白的写诗集是《李太白集》,怎么又不自谦了?

其实不是李白不自谦,而是诗是李白写的,但是书不是李白编的。《李太白集》现在通行的本子有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30卷。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呐?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卑己尊人”的传统美德,比如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呼对方的孩子为“令郎”,而绝对不会称呼对方的孩子为“犬子”,都是一样的孩子,却称呼上却不是一样的待遇。

那么关于名、字、号到底如何用?记住一句话:谦称名、尊称字、作品可用“号”

举个例子: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对曹操说话就是“备,如何如何,孟德,如何如何”。

如果刘备说:“我,玄德,你,曹操”,那么可能结局就是曹操怒,刘备卒,《三国演义》胎死腹中。

如果在家谱中,记载某位先祖的信息“元惠,字鸿哲,号平山居士”。按照文章介绍要用谦称,称其“字”,喊其“鸿哲”可不可以?不可以。应该称其“元惠公或者鸿哲公”。

那是不是介绍家谱中所有的人名都要加“公”?比如自己的弟弟叫“抗美”,就可以指着家谱上的名字“抗美”说“这是我弟抗美公”,不可以,应该说“舍弟抗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