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

上古时代,有关云神的历史考证:
屈原所作《楚辞》中有:云中君、东君、湘君、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诸神。屈原的《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云中君》为楚人祭祀云神的说辞。辞中“览冀州兮有余”一句,表明云神的居所在中国北方的高山峡谷,而“思夫君兮太息”一句,则说明云神是一位女性。此外云神称为“云君”,或者“云中君”,北京天坛也有云神的牌位,称“云师”,居于“风伯”之下。云神又名“屏翳”(遮天盖日)。祭祀云神,实为祈雨。在《楚辞》中,与云君相对应的却是东君,即太阳神。云君将东君遮住,这时就出现“屏翳”了,乌云密布、遮天盖日,天就下起雨来了。因而“屏翳”一词,就成为了古人描述男女交欢的隐语,也可称为“云雨”,故凡是持有勾云佩的人即为云神,云君——扮云神的女巫。
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的背面图以及瓦沟纹细部图
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
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
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
红山文化历史渊源的文化考证: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中尤以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著称。
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是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老哈河上游宜农宜牧的农牧交错地带。农耕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牧业的发展而相辅相成的
红山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大型遗址,出现的圜丘和方丘,圜丘代表天,方丘代表地,早期先人对天地的描述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对于天地的形状描述,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为方。曾子所言的上首、下首指的是人的脑袋和脚。
《淮南子。精神训》 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像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是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圆或方,就是反应当时原始人类对于天圆地方的成熟认知。
圜丘三圈,方丘三围,红山人设置祭坛,为何以三为准呢?较红山文化晚了三千多年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天地人之道也,天一、第二、而三是天地人的总和,包含的是整个宇宙苍穹。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代表的是混沌的初始,二是阴阳的两分,三是交相辉映的整体。时间一切都是自三起始,并尤其拓展开来,中国人遵从于三,牛河梁祭坛的设置理念,就是遵从自然法则,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的天坛就是三圆的石坛,祈年殿建于三圆,穹顶亦乎三圆。红山文化时期的圜丘,就是我国最早的圜丘,最晚的圜丘就是始建于明代的北京天坛,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一个圜丘建筑。
远观红山,近看天坛,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
红山先人是如何祭坛的呢?《周礼。春官。大司乐》如是说也,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
从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的陶人,可以略见斑驳一班红山人以乐通神的端倪。陶人表现的是一位神职人员,也就是巫师,他们与神沟通时,还必须手持神玉,视死如事生,活着的是用玉与神沟通,逝者也可被后人视着为神,神离不开玉。
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的红山女神庙,见证了红山先人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的活动场景。大型祭祀坛的出现以及大型墓穴(积石冢)群的发现,充分说明了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人类社会的国家雏形。
故宫博物院的玉人兽神像
玉人兽神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高27.7cm,最宽11.7cm,厚1.5—3cm。
青绿色玉质,背面有土斑胶着于玉器之上。整体近似长方形,中部厚,正面略呈微弧,边缘较薄,并有一定的钝刃感。整器部分镂雕,由一人和一兽复合而成,上人下兽。神人头戴勾云形高冠,身体两侧围绕着云形装饰,五官鲜明,三角形鼻凸出,所穿服饰臂膊及后背上饰以网格纹。神人双手合于胸前,手持一长杖形物,赤脚踏一弧形角状物。角状物下有一兽,似熊,呈投降状伏卧,双前足伸出。玉像背面是正面纹饰的反面,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
这件玉人兽像于20世纪60年代初辗转由天津到北京,于1963年入藏故宫。近些年,随着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大量红山文化玉器展现在世人面前,提供了鉴定红山玉器的标准器。这件玉人兽像,其细部纹饰特征均不出红山文化玉器的范围,加之入藏较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为红山文化玉器。此件玉像构图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应是目前所见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人兽神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