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纹饰鉴赏技巧(减地阳纹)
古玉纹饰,是玉器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也是鉴别古玉年份,真假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纹饰的不同,更是玉器时代地域特征的重要表现,这种纹饰的不同,最大原因在于历史背景文化地域的不同和时间上不同所产生的工具先进与落后的不同(这里有点绕口,要注意总结,地域不同必然是风格不同,比如红山与良渚,地域不同风格纹饰就有很大的不同,就比如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地域不同旗帜肯定不同,那么旗帜不同地域文化必然也是不同,就比如纹身,美国男孩喜欢纹个各种图腾字母之类的,中国男孩就喜欢纹个虎啊豹啊龙啊,这便是地域纹饰的不同,工具的变化是因为时间的变化所对应的,因为时间在慢慢进步,工具也在慢慢的更新,五千年前的工具和四千年前的工具上也存在极其大不同。)
通过前两篇文章,古玉纹饰鉴赏技巧(双钩阴线挤阳纹)和高古玉纹饰鉴赏技巧(单阴线组合拳)的学习,我们对单阴线和双阴勾阳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我相信认真看的玉友,基本是可以灵活应用了,这是一个系列,先单阴,再双阴,再重点讲中间的阳线,那么这一篇我为什么要前面说那么多,要把地域文化和工具都要确定下来呢,因为,(注意,这是一篇需要分几个阶段和几篇文章才能写完,因阳线从浮雕高度来说,就要分高低浮雕两种,完全是两种工具两个派系,纹饰又分为减地阳纹,压地阳纹,剔地阳纹,总而言之,门派多,也比较复杂,所以头绪要先理清楚)
(减地阳纹,也成为推磨阳纹)
那么我们头脑先清醒清醒,一定要认识到一个道理,那便是学习古玉越简单越好,学多了容易乱,古玉学习其实能学一招鲜才叫真本事,长篇大论涵盖千古那都是假把式,那都是唬人的的,好看是好看,不中用,所以呢先有个也叫主线思想,这里要注意:红山,良渚,齐家首先是地域不同纹饰也是不同的,换言之,纹饰的独立性,那么我们先说说红山,用红山来阐述一下什么是减地阳纹,减地阳纹的诞生与发展又都经历了些什么?
首先,古人制玉的初步阶段肯定是没有砣的,砣是后期研磨的一个发展,古人制造玉器初期几乎都是磨,也叫推磨工艺,如上图红山文化玉器局部图所见,肉眼看见又微微起伏的阳雕,但是黄色箭头所指示的情况是(玉面,也成为底面是持平的,红色箭头处打凹推磨是持平的,这种形态是红山文化早期常见的形态,也称为假阳纹)(这里注意留心的玉友就能见到,黄色箭头处的划痕呈现规则性,我们也称为顺纹,那么这种原因只有一个,工具的固定,而红色箭头凹线内的划痕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工具的不固定)
红山文化手持推磨工艺(工具玉器都不固定)
(博物馆出土,手持磨玉工具)
(文化期固定磨玉工具)
(工具转动,玉石磨面不变,磨痕顺)
从工具区别面来说,这个一定要区分清楚,这里如果分不清,那么下面关于高低浮雕阳线就极其容易弄混淆,我开篇处极其强调,玉工具的不同之间存在的区别,便在于此,工具不同纹饰肯定不同,下面难度开始升级
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件相对于初期红山文化玉器,已经再打磨上更加的繁复,两点区别,虽然在平面推磨处还保留着原始的磨痕,磨痕依然是顺纹,凹处打磨也依然是手持曲线纹,但是蓝色箭头的菱角已经开始呈现是起脊,因为古人发现,相对于平坦的菱角边,起菱更加的让整件玉器具有张力和视觉感官,这是一种工具运用的娴熟和审美的进步
这个阶段的红山玉器,蓝色箭头可见,起菱,便是我们所认知的阳纹的雏形,古人为了使阳纹更加的凸起,在阳纹的两侧开始了打磨,俗称减地,降低水平面以凸起阳纹视觉张力,但是主体依然没有脱离凹线为主体的纹饰线路。
两侧都进行了深度的打磨,减地阳纹
(真阳纹,减地阳纹)
那么进入红山文化中期后,人们已经可以熟练的掌握这项弦纹与瓦楞槽纹的推磨工艺,这种凹线处,便是用窄度的磨石机打磨而成,彻底解放了古人靠人力磨制的双手,磨掉底部,中间起菱,到了这个阶段,减地阳纹,基本工艺已经进入熟练期。(上面为何要说工具区别,不理解工具,这一段很难理解,不理解全面工艺变化,审美上的进步,到这里是很难理解的,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那便是古人他不是刻意想用双手拿着石头去苦哈哈的磨另一件石头,那是因为早期砣磨工艺还不成熟,这是一种工具落后的现象,是一种没办法的现象。就比如小时候农村插秧翻地有牛的的用牛耕犁,没牛的,真的我见过有人家人口多的,人拽着铁犁把地耕了。实在没有办法的,还有更狠的用铁叉把一块地翻了,这是因为什么,工具的落后,现在有专门耕地的电动拖拉机,谁还去拖犁耕地呢,但是记住一点,拖拉机一定出现在牛耕地之后,减地阳纹一定出现在阴凹假阳线之后)
(砣机雏形,由磨机演变而来)
随着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对工具的进一步娴熟运用,在这个晚期时段,砣磨面越来越小,已经可以打磨一些线路更加精细的起棱工艺的器物,人们基本已经可以靠砣具来实现大面积的磨制工艺,对于制玉人来说,更快,更加精美也更加的高效。
红山文化中晚期
如上图所见,红山文化进入中晚期后,基本已经脱离了手持划磨工艺,主要以砣与解玉砂的后期研磨为主,起棱阳线也越加的优美,可以呈现曲度,根据纹饰的需要,而高低起伏,张弛有力,这说明审美在进步,工艺也在进步。
龙山文化期(减地阳纹)
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发源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东夷部族,距今6000多年,而红山文化,距今是在六千多年前,那么当红山文化的晚期减地阳纹已经进入成熟期,跨入更晚一点的龙山文化时期,工具与审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阳纹已经成型(红山文化的阳纹属于线条时期)龙山文化的减地阳纹进入了描绘期,犹如粗犷的画作,为商周春秋战汉明清的高浮雕浅浮雕打下了基础(高浅浮雕这里先不讲,留作下一篇)
(黄线减地,红箭头起棱)
(龙山文化,巫师面罩)
前面如果认真看的朋友,到了这里看到龙山文化巫师面罩,我相信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种审美角度,每一寸是用了什么工具,每一处的线条之美是如何形成,我相信大致可以站在审美的角度欣赏了,而且越看越美,越看越美,这种减地阳纹的时间的跨度非常的悠久,甚至到了商周还一直在惯用
古玉工具,纹饰都没有突然出现的,他一定有一个延续,就比如我们玩手机,早期黑白屏,后来发现彩屏更有视觉感官,后来触屏,它是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和借鉴的过程,用减地阳线来说,他也不是突然出现的,从初期(阴线打洼———到推弦线——到起棱角——到完全出阳线,是一个连续的工艺发展过程,古人在摸索中前行,工具也在不断中进步,而我们作为学习古玉和鉴定古玉,如果不去了解最原始的工艺雏形状态,突然的去研究战汉,或者研究明清,我觉得从工艺溯源来说有些“断代”,在记忆上来说,也没有一个主线条意识,那么你的知识完整度和认知将是碎片式知识,这一篇文章属于一个大框架,减地阳纹,下一篇将写到阳纹浮雕区别,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浮雕属于不同的工具),有心者可期待,望诸位学以致用,不枉鄙人燃灯之情。
下一篇将讲(古玉纹饰高浅浮雕)
方叶之
古玉学者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