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
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射,习知女真举动,在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
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于与后金军骑兵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从此骋疆场几十年。

这支骑兵阵斩过蒙古名王,打败过八旗护军、刺杀过多尔衮、追杀过李自成部、追剿过张献忠部,在吴三桂未死前打到清庭宗亲怯战,康熙亦曾一度禁止八旗与其进行野战,最后随着军团的末代主帅吴国贵在武冈被火炮狙击陨落而陨落。
关宁战法
明代培养的武将的军事素养确实有问题。除辽东、甘肃二司及福建海盗,内陆近三百年无战事,明代的风气,文官少有知军事实践者全以古法空谈推演,武将又必须听从文官的外行指挥,养不出真正的军事人才。
袁崇焕、祖大寿、祖宽、张献忠(曾任关宁选锋小旗,因被上司贪功自己改革军制单干);熊廷弼、袁可立、徐光启、孙元化、王一宁、刘爱塔这样的人才被视为居心叵测。
吴三桂、马科、李永芳这样的猛将及情报天才只能处于明朝鹰犬的打手地位,所以明末军官得不到锻炼,军政水平基本都很差。
吴三桂自己也是家学渊源及在南下追击的过程中锻炼了军事才干。在辽军出身的努尔哈赤、张献忠改军制后大部分九边明军根本不是对手,更无需再说内陆明军。
关宁局限
关宁铁骑最大的长处是战术优势,最大的问题是战略短板,关宁系统战术层面一时冠绝,不过一直在明清体系内混,没有独当一面机会。
战略眼界决定格局,关宁铁骑在重大选择联虏平寇(王永吉、黎玉田、童逵行、吴三桂等人的错误战略)、大同反正(吴三桂如能和姜瓖率领的汉、大口加小口及两部蒙军联合,能把几乎全部八旗名王困在北方)、马宝入广东(尚藩是最大变数,掌管东南亚贸易属于三藩钱粮地)。
吉安大捷(直接气死名将高得捷)、渡江连陕(直接气死谋主刘玄初)、永兴大捷(八旗城破时吴军突然听闻吴三桂病亡,马宝等人不等消灭八旗集团军就跑回老家分赃了)、剜心断漕宁死无退(吴国贵主持下关宁铁骑最后一次形势转变)、围川救云(被清军趁机合围昆明)的时候,畏首畏尾,没有决断力与战略眼光,亦没有听百姓的心声。
关宁将领
崇祯末年袁崇焕留下过一份关宁军名单,顺治初年吴三桂的辽东镇旧部将校留下过一份名单。顺治十年又有一份下级军官的名单及灭大西时十二人阵亡名单。
关宁评价
关宁骑兵是明朝统治者学习先进军事产业的一次尝试。由于关宁铁骑归袁崇焕指挥过,所以明朝对这支部队的记载只是轻描淡写。清朝立国之后,由于关宁铁骑曾是八旗军的死敌,且最后又助纣为虐,参与吴三桂的反叛。
所以,清朝的记载也是能贬则贬,这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境遇,使关宁铁骑在后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
2008年6月,中国发展出版社推出《历史上的十大军团》一书,关宁铁骑与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骑兵兵团、秦国的王翦兵团、西汉韩信军团、汉武帝时的霍去病军团。
南朝时期梁武帝手下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南宋岳家军、成吉思汗怯薛军、明朝常遇春兵团、清八旗军等,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关宁铁骑终于在蒙尘数百年后得以正名。
这支英勇的骑兵部队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