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第十四课《登鹳雀楼》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四课《登鹳雀楼》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古诗二首》其一《登鹳雀楼》。

一首唐代五言的压卷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仄起五言绝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自然景色: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开篇就给人气势磅礴之感;后两句写意: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写得出人意料,喻理与景,情景交融。王之涣与鹳雀楼俨然如崔颢与黄鹤楼,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生僻字,无一难懂句,但展现的却是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读来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表达虚实相生,意境雄浑!这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如此力作,从此鹳雀楼的宣传文案就此敲定!千百年来,从未变过。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这看似简单的二十个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一位存诗六首的名诗人

就是写出这样诗句的一位诗人,怎能只留下区区六首诗?自唐代开始,一千多年来,王之涣的生平经历,竟然无人能知,无人能晓,成为一个谜团。究其原因,就是《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王之涣的片言碎语。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清王朝的消亡,民国的建立终被打破。上世纪30年代初,洛阳地区盗墓成风,许多古人墓志被挖掘出土,并被低价抛售。1932年,国民党元老、金石学家、爱国人士李根源在洛阳收购了93块唐代墓志,从河南运到苏州珍藏。

万分幸运的是,在这93块唐代墓志里面,其中有一块是《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也就是王之涣墓志铭!至此,一个困惑中国文坛千年的历史谜底彻底揭开。

很快通过墓志铭我们就了解王之涣的一生经历。只可惜他官职轻微,五十五岁暴病而死,没有人整理他的诗作,此乃一大憾事!据说,这块墓志铭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时间一定去看看。

不过一些野史也流传了不少他的轶事,比如他和王昌龄、高适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个大家。

一个诗词吟诵的小方法

今天,阿雷老师要给大家讲的是诗文吟诵的一个重要规则:平低仄高。平低仄高是指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一个字为标准,平声旋律下降,仄声旋律上升,形成乐句旋律的起伏和整首诗歌旋律的对称。也就是说,近体诗文吟诵的时候,二、四、六等偶位字,平声读低,仄声读高。一、三、五等奇数字的高低由后一个偶位字的高低决定,两个字为单位一起高或一起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低仄高和咱们现在的普通话的平高仄低是相反的。徐健顺教授指出平低仄高仅限于近体诗,对于古体诗的吟诵我们一般不做这方面的要求。

这种平低仄高会体现在我们吟唱的所有近体诗里,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哦!

一件音色柔美的管乐器

今天的《登鹳雀楼》吟唱中,我加入了一段音乐,大家能猜到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是的,就是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几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一段慨叹时光的绝唱诗

我之所以选择在吟唱《登鹳雀楼》时用葫芦丝,主要是想让大家感觉到:这首诗不仅仅是开阔激昂,凸显一种奋发向上之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是的平仄和韵脚,感受到作者其实在诗里面还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忧愁,感叹时光易逝。

让我们一起来吟唱这首千古绝唱吧!

(0)

相关推荐

  • 唐诗解读——王之涣之《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读: <全唐诗>中三首<登鹳雀楼>以王之涣这首最为出名,流传最广,也是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必背的诗句,其中后两句已经成为勉励人 ...

  •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

  •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四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四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 ...

  •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六课《舟夜书所见》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六课<舟夜书所见>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中的<舟夜 ...

  •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五课《村居》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五课<村居>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村居>. 一首生 ...

  •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二课《绝句》

    阿雷吟诵讲堂第二十二课<绝句>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绝句> ...

  •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九课《敕勒歌》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九课<敕勒歌>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古诗二首>其二<敕勒歌>. 一 ...

  •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八课《夜宿山寺》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八课<夜宿山寺>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古诗二首>其一<夜宿山寺>. ...

  •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六课《江雪》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六课<江雪>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中的<江雪> ...

  •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五课《梅花》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五课<梅花>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梅花> ...

  •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二课《古朗月行》节选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二课<古朗月行>节选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古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