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情真意切 ——陈传敏《落花生》听课感想
2014年秋季的某天,陈传敏老师在五年级执教《落花生》一课,下课后,办公室里的老师们还在回味着陈老师在课堂结尾处的精妙提升——文如其名,人如其文。今天有幸又在育英学校里聆听了陈老师这堂课,时隔四年,也有些许感触。
记得当时陈老师在办公室里说,他有次参加比赛,旁边的同事抽到的课题就是《落花生》,比赛结束后陈老师就一直在思考着如果是他抽到这一课,他又会如何将之上好。这个念头萦绕在陈老师的脑海里许久,终于才有了现在的《落花生》。
于我来说,这堂课让我有所感触,眼前一亮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对于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的教学,二是让学生编写对话的提示语,从而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朴实无华,三是在结尾处的提升。
陈老师在文章第一段上花了十来分钟,让孩子们好好品读“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五个词语。
师:读了这五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
师:但是文章有写得这么详细吗,他只写了两个字,为什么?
生:文章要有详有略。
此时,起来回答的学生都说出了详写略写的原因,有个女孩子还说出了“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所以这篇课文详写的应该是启示”。
师:再读这五个词语,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生:简介明了;一笔带过;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起来回答的三个小朋友竟说得准确,言简意赅。
&
其实,这篇文章不同的版本用的语言表达是不完全一样的,原作距今时间长,学生不易理解,改编后的容易理解,但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出入。
原文:“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我觉得原本的表达也很美,可以让学生理解动词重叠使用的美妙,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
任何思想与理念的诞生总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关,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无所谓新旧。同样,任何思想与理念的主旨也都有其发展性和局限性,思维的方向和角度不同而已,也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对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的把握过程,教学的艺术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陈老师对于《落花生》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课文《落花生》,而是在于谁在学《落花生》,教师不在于教“一个班的学生”,而是在于教“这个班的学生”。因此,“掌握学情”成为教学之前最重要的事情。
育英学校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很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说出:“这篇文章是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对于孩子们的期望很高”、“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之类的和主题相关的话语。
&
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之后是可以自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教学生们“一望而不可知”的东西。对学生来说,许地山以及其背景都是学生们所不了解的,陈老师花了6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了许地山,与其说是介绍,不如说是对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的一个引导和提升。
师:“请你们把许地山的文字,和《落花生》的语言文字对应起来,你发现什么?”
生:“他的文字和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
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奇妙的比喻、拟人,用的都是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就在那么平淡无奇的语言中展现。”
师:“不仅文字和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你们看看许地山的名字——”
生:“一样朴实无华。”
(出示许地山的资料简介)这就是许地山:1893年出生于台湾,他一生投身文学创作。
师:“刚才我们读了许地山的一生,请你把许地山和落花生对应起来,你想说什么?”
生:“他的一生都默默无闻。”
生:“不计较名利,虽然别人看起来不怎么样,可是他却有真才实学。”
生:“许地山一生都以落花生为榜样。”
师:“这就叫文如其人啊。许地山把他的一生献给了文学,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所以他用这个名字跟随他一生。真是知行合一,文如其名,人如其文。”
《落花生》这篇课文语言平淡浅显,但蕴含哲理,读着这篇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向你娓娓道来。这样的语言,也正如花生的特点,这样的语言,也正是许地本人的写照。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知道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后,还要有所增量,使学生们向文本更深处探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打转。
将许地山、落花生、课文语言三者统一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的语言特点,自己说出“朴实无华”的特点,这特点不仅仅是花生,更是许地山本人。“文如其人”这个词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自然、恰当的明白其中的意思。此时就不需要过多的拓展,学生们也会逐步理解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自己的特点也会影响自己的写作,文章即是自己的缩影。
&
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爱上学习,教师在一旁耐心等待、用心启发、悉心帮助,总是课堂上真正应该发生的事。陈老师的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总是在引领着学生前进,给孩子们一点点光,让他们发亮,而不是展示自己。当学生的“想象”与课文偏离时,就引导他们走回文本,当学生的“推理”遇到困难时,就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当学生的思维原地打转时,就展现出另一处思考的领域,当学生的收获杂乱无章时,就帮助他们仔细梳理。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需要我/同学帮忙吗”“你也是一个天鹅蛋”“再等一等”之类的随机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