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最终篇)孩子们为什么会跳楼?| 教育评论21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也许是因为我胆子太小,我历来觉得跳楼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反正我是做不到的。然而,孩子们却一个个义无反顾地往下跳。今年上半年,东南某地级市,400来万人口,跳楼的学生就有12人之多(一个六年级一个高一,其余都是初中生)。
“思想潮”专栏作家谷雨天,是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他最近也说,前些年参加过一个会议,会上通报了中学生自杀的调查数据,他总的感觉是:怎么这么多啊?
总之,我认为青少年自杀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值得我们一再反思——他们为什么自杀,又为什么主要选择跳楼的方式呢?我觉得大概有下面几个原因。
1
青少年大脑发育状态的影响
人的大脑从纵向来看,主要有三层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脑干、边缘系统、大脑皮质(如图)。
粗略来讲,这三层结构分别主管身体、情绪、思维。而青少年大脑发育总的特征,是脑干、边缘系统已经成熟,而大脑皮质,特别是主管“整合、反思”的中央前额叶皮质还远未成熟。这就决定了青少年比较容易冲动、情绪失控。
从最近一些案例来看,青少年自杀大多具有突发、冲动的特点,而跳楼大概是最便捷的方式,不需要做什么准备。青少年也没有太多资源、时间、自由度去为自杀做什么准备。这也就决定了青少年自杀方式跳楼较多。
2
长期的慢性压力的影响
怀众心理危机干预督导师陆宇光,从事一线心理危机干预超过15年,经验丰富。根据他的经验,选择跳楼作为自杀方式的人一般是因为压力太大,也许是自由落体的时候他可以有一些解脱感吧。
前两天徐菁菁在《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引起较大反响。其中提到,现在的孩子“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带来了“持续的失控感”。而“控制感是缓解压力的良药”。
遗憾的是,现在有几个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相反,“在今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以爱之名,成人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孔不入” (徐菁菁,2020),这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崩溃。
针对以上原因,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我给家长们几个建议:
1
●
尽量不要在言语上激惹孩子,尤其不能当众羞辱孩子。
这一点我在上篇文章中有提到,(点击:谁该为孩子跳楼负责?| 教育评论19)这里再强调一下。这是毁掉孩子的“必杀技”。
近年我们看到两个令人心痛不已的视频,一个是去年上海跳桥的少年。他妈妈显然是有点失去理智了,在大桥上,车水马龙中,把车停在路中间,跳下车到后面骂孩子。虽然听不到她说什么,相信她的言辞不可能太温和,以至于坐在车上骂觉得不解气。后果就是,当她回到驾驶室时,孩子拉开车门,穿过车流,从桥上跳了下去。
另一个是最近的湖北少年,因为和同学打扑克,被罚站在教室外并叫家长到校,他妈妈来了以后当场对他又是打耳光,又是掐脖子,言语上恐怕也温和不到哪里去。妈妈被劝走以后,孩子站了许久,看看楼下,看看妈妈远去的方向,最终转身跳了下去。
这些事例是很说明问题的。当然,我也无意多责备家长,我也理解家长们可能自身压力也很大,情绪也不好。但是,家长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千万要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面对孩子。而不是把情绪加到孩子身上,甚至迁怒于孩子。否则,像徐菁菁文章中写到的,孩子在房间哭,爸爸在门口拿着斧头说要杀死孩子,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恐怕最终家长只能追悔莫及。
2
●
要在家里给孩子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孩子压力大、有情绪,有时候是难免的,恐怕全世界都存在。这个时候,家庭就要成为孩子的退路、港湾、出气口。而不是火上浇油。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用“正能量”堵住他们。相反,让孩子该吐槽吐槽,该骂骂,该哭哭,过后孩子反而好了,该干嘛干嘛去。我们很多学员的亲身经历,都证实了这一点。像昨天的文章,(点击:当孩子因为写作业大发脾气,我是这么做的……|学员分享19)孩子写作业写烦了,开始哭闹。家长不去阻止他,而是看着他、允许他、同理他,孩子发泄过后,其实道理他都懂,他也明白不能把学校拆掉,不能不写作业。只不过,他有情绪。情绪来了,让他有个出口,过后就好了。如果堵住他,情绪就会慢慢积累,可能最终酿成大问题,比如抑郁症。
另一个学员也是,她女儿初中,是学霸,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孩子表现好,她自己总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她在接送女儿的时候,还有其它时候,对于学校、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经常会允许女儿吐槽,甚至骂骂咧咧,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这样,情绪过后,孩子反而能好好学习,好好做事。
关于支持性环境,除了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以外,还有一点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真正允许孩子去做一些决定,真正给他一些空间。比如让他自己出去转一圈,不要时刻问他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不要总是把一切安排好,这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这就是我常说的父母不要太“能”了,最好能够退后一步。
关于支持性的环境,还有一点很重要。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了,焦虑或者抑郁,有些家长倾向于把他带到医院吃药,这个是我比较反对的。我觉得这是“懒政”,把孩子康复的责任扔给医院。试想,如果环境都没有变,孩子吃药能有效果吗?徐菁菁文中提到,“2005年左右,人们发现这些药物并没有有效降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因为那些引发抑郁或者因抑郁导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几乎全然被忽视了”。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也有相关的建议,“心理社会治疗对轻度抑郁症也很有效。抗抑郁药可以有效治疗中度和重度抑郁症,但并非轻度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手段。它们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症,也不应是青少年的一线治疗手段。对青少年,应慎用抗抑郁药。”(www.who.int)
孩子们可塑性强,而且他们往往不是问题,而是承受问题的人。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社会、学校、家庭中的很多压力,转嫁到他们头上了。因此,外部的环境如果没有改变,他们是很难改变的。让孩子吃药,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很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比如药物的副作用,比如孩子可能从此给自己贴上“有病”的标签,贻害无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