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与孩子—长颈鹿书房户外课里的故事与自然疗愈--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三十一)

【观心阁露台夜景】

我们从2016年10月开始野生植物课,一开始是4-9岁的孩子由家长陪同参加,一季10次课,第一季结束之后我们的课程设置改为4-8岁的孩子亲子,8-12岁的孩子单飞。从第四季植物课开始,我们同时增加了观鸟课、山野营地课和夜观课程。

所有这些户外课程都是由我和主课老师共同设计,每一个课程,我也有一个班是从开始跟到结营的。和专业传递知识的主课老师不同,我的工作是观察引导孩子在课程中的情绪、行为以及他们的成长,这也是我今天想在这里分享给各位的——我在山野间看到的自然如何滋养不同的孩子和父母。

我想说的第一个男孩是从第一季植物课跟到第三季的一个男孩儿。他也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孩子,我们常常见面。2016年时只有4周岁,爸爸有个很深的焦虑,就是孩子胆子太小了,害怕蜘蛛和其他的一些小昆虫。我还记得有一次植物课我们在山上需要跨过一条三十公分左右小水沟, 爸爸在对面等他,他始终不愿意跳。僵持了几分钟,爸爸就快要失去耐心了。我走到他的背后,拉住他的双手,那个时候我感觉到他的双腿真的是在打抖,我还没有见过一个人如此地害怕。我们的植物课上有一棵很经典的台湾相思树,是非常适合那么大的孩子去爬的,每一季我们都会带孩子去爬一次,每次快到最高点,他就放弃了。后来有一天,他偷偷告诉我,除了植物课,他的爸爸还会带他去走那条路。大概是到了第十次,他终于完整地爬完了全段。到第三季课程结营的那一次,他五周岁了,带领着几个小男孩儿很开心地一起爬裸露的山壁。那个时候,我心里多少是有些惊叹的,不止是为这个孩子,也为爸爸努力了这么久终于孩子终于快活地突破了自己。

说完这个男孩儿, 我再谈另一个女孩儿,在一整年户外课结束之后,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这个孩子是有亚斯伯格症的,也就是孤独症,在社交上有些困难的,妈妈不想带孩子去做枯燥重复的感统训练,选择这样的户外课程让孩子丰富体验,刺激孩子的触感、平衡感等。妈妈给我的反馈是,孩子在山里表现出了更多更主动的社交信号,比如说对其他孩子的模仿和交往更多,也和我有一些身体接触,比如抱我的身体或者是拉我的手。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从哪个时刻开始的,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是往好的方向。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户外课程必须以系列课程的形式参与、稳定的团体、频率,才能让孩子们获得一种持续的浸泡式体验,在自然中越来越放放松自得。

不久前我们在梅花山的夏令营结束了,结束前我们让孩子聊一聊自己对这个营的感受。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江西来的大男孩,已经11岁了。他过去参加的夏令营都是军训营,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拉练长跑,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练习打靶。这些都让他觉得非常痛苦。但是这一定不是家长给他报名的时候的目的。今年报名夏令营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孩子是有些抗拒的。其实我猜想妈妈过去为他选择的营原意是希望他坚强能吃苦。可是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的体验是很糟的。这个孩子在我们的户外课上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让妈妈觉得不可思议,那些荒草丛生的野路子、随时可能蹿出的野生动物难道不锻炼孩子的气魄、勇气、耐力吗?可是在这样探索的过程里,孩子是很开心的,甚至发现竹叶青之后冷静的观察,这样的经历是会在他心里印证自己的!——我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我很强。

我常常说,自然对于孩子的滋养是不知在哪个时刻突然发生的。接下来,我也想说说自己,在什么样的时刻突然感受到被滋养。

首先,自然的美对于人的心灵是有滋养的,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一个体验。

比如说我非常喜欢看不同的蜘蛛网,如果常常去山里的朋友也会发现,清晨的蛛网是非常美的,常常挂着露珠。有时候一阵大雨把蛛网打破了,蜘蛛就会急急赶过来修补,一点停滞都没有,我们也不会看到它坐在破损的蛛网里茫然失措的样子。全力以赴地去活下来,这就是我在蜘蛛网里面得到的力量。

另外,我们在心理学的学习里的基本功是不批判,这也是孩子们在自然中慢慢练习的功课。

比如说刚刚开始去山里的孩子他们会注意到一些特别的植物

外来入侵植物马樱丹

全株剧毒的植物羊角拗

全身是刺的两面针

他们一开始会觉得这些植物是坏的,会带来伤害的,应该要拔掉。但是在自然里呆的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不同的生物自我保护的方式,是它们生存下去的策略,没有好坏之分。而在观鸟课里面孩子也会发现偷吃鸟蛋的杜鹃、抓捕燕子的鹰鹃、为了抢鱼大打出手的白鹭,孩子们也会接受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想在这种不评判的环境里有长久的浸染,孩子们也是更放松的,自我评价更稳定,在人际里面也会放弃一些执拗,对别人多一些理解。

孩子在自然里面呆的时间足够长,孩子们对于植物或动物的情感会更倾向于基于观察,比如说植物的生存策略,或动物的习性,这也是我认为自然观察和目前一些心理学流派里面的歌德观察有相似之处。

相对植物来说,观鸟课是难度更高的,因为鸟不像植物会在一个地方不动,等你把它看清楚才飞走,不是这样的。观鸟初期常常发生孩子好不容易找到鸟在哪儿了,或是好不容易调好望远镜的焦距,要看清楚鸟的时候,鸟就飞走了。这对孩子来说会产生一个挫折感,孩子会说:我再也不想看鸟了!尤其是别的孩子看到了,但是自己没有看到的时候。其实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家长的心里也会有一个画面或场景。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我的体验出发,我认为观鸟时间足够长,是可以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我发现在不断地体验这种挫败之后,当他们最终用望远镜看到一种自己非常喜欢的鸟的时候,爱上观鸟的孩子,他们为了看到更多的鸟,可以努力地克服非常多的障碍——比如累、饿、热,或者是看不到鸟时的无聊,最后当他们看到自己非常喜欢或非常想看的一种鸟时,也会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就是在这样的成就感和挫折感相互交替的持续体验里,孩子们自然会感受到、产生对其他生命的更多尊重。我们必须要把握每一次小鸟靠近的时机,耐心地等待、安静低调地观察、谨慎地靠近,不然弄出太大的动静,否则小鸟就会飞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