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阁实录:因为安全,所以敢去冒险

在每次疗愈工作坊的第一天早上,老师都会留一个空档的时间,宣布接下去要做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安全,是冒险的开始

老师

“现在,我们要做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大家面面相觑

“无聊的事情?是什么啊,好奇。”

这时,上过很多次工作坊的学员甲缓缓地说道

“是要进行自我介绍吧?这个事我见多了。确实无聊。”

大家都恍然大悟

“哦~”

老师笑着点了点头

“我们一群人首次聚集在一起,要由此开始我们内在探索的旅程。这是一趟冒险的旅程,因为我们要去触碰过去我们不敢触碰的,要去面对过去我们害怕面对的。所以,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鼓足勇气去冒险呢?”

大家想着,没有人回答,老师接着说

“我们以孩子作为例子。孩子在陌生的地方,和在家里,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学员乙和学员丙等妈妈们立马回答到

“那区别太大了!!在陌生的地方刚开始特别腼腆、害羞,动也不动;回到家就判若两人,有时候房子都快要被掀翻了。”

老师问

“那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呢?”

学员丁回答说

“因为家里很放松,也很熟悉。孩子会觉得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地方,是安全的。”

老师接着丁的话说

“对,熟悉,放松,安全。这是让一个人卸下心理防御,融入环境,打开自己的条件。在我们的工作坊中,我们也需要一起来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大家可以慢慢熟悉彼此和环境,然后愿意开始这趟自我探索的旅程。

当我们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因为彼此都不熟悉,我们就会有很多猜测。比如在这里,我们看着陌生的同学,就会猜有些同学看起来好像很厉害,肯定之前就上过很多成长课,自己是菜鸟,要少说话一点;有些同学看起来好像有点凶,自己要躲远点……这些因为不熟悉而产生的猜测,会让我们自我限制,止步不前。于是,我们的整个课堂,也会因为大家在心里的暗潮涌动而生出很多无形的障碍,止步不前。所以,我们会在前期做很多工作,让大家彼此熟悉、建立关系。自我介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大家在经过这样一轮自我介绍以后,既可以表达自己,也会对其他同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认识他人以后,就会觉得和他的距离缩短了,那种慢慢的熟悉让我们愿意靠近彼此,敞开自己。当我们在这个团体里觉得安全时,我们才有可能在接下去的课程里敢于去冒险。”

大家听了老师的这番话,都点了点头,觉得很有道理呢,原来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背后,有这么深的内涵。

大家慢慢地开始介绍自己,老师也根据每个人的介绍做了针对性的回应。自我介绍完了以后,观心阁里的能量有了明显的变化。大家的面部表情都柔和了下来,在和其他学员对视时,也经常报以一笑。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自我介绍完了以后的感觉

“感觉我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谁比谁更厉害,谁比谁更痛苦呀。”

“我本来觉得我的事情是难以启齿的,听完大家的分享以后,我觉得并不是只有我这样,以后我会更勇敢一些。”

“现在觉得大家都亲近了好多,而且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因为我听到了你们这么多内心里的故事,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还从来没有跟我分享过这些呢。”

大家说得停不下来,比之前的发言踊跃多了。

当我们明白人性,我们就自然变得宽容

老师笑着总结道

“孩子刚到一个新环境,我们总会催促他,让他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叫叔叔!叫阿姨!快叫啊!你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可孩子因为不认识,不熟悉,怕生,总是躲在大人的后面。我们越催,他其实越想逃。可是,当孩子慢慢熟悉环境,也认识了新环境里的小孩子们,他们就会玩得很开心,甚至到最后,你都拖不走他。你肯定会说:哎呀,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刚才不是还怯生生的吗?

道理再简单不过,孩子在那里表现的和我们在这里表现的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一定要观望,一定要试探,要等熟悉了,安全了,才愿意伸手伸脚去冒险。当我们知道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对孩子和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强迫了。”

大家拼命地点头,“嗯嗯嗯~”真是再认同不过了。从早上自己的表现开始,再回想到自己的孩子平常的表现,以及自己对孩子的逼迫,大家都瞬间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有学员大声地说道:“以后我们要更尊重人性一点!”

大家哈哈大笑,老师宣布进入休息时间。这下子观心阁热闹了起来,大家都三三两两地聊起了天,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本文根据王敬伟老师工作坊录音整理)

助理后记:

环境的安全是我们卸下防御的开始,心理的安全是我们愿意在人生中尝试、冒险的开始。当我们的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在面临风风雨雨的时候,就不会惊慌失措。而且,因为心底深处的安全,我们会更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何拥有内心的安全感?慈爱的父母,陪伴的爱人,稳定的工作,都可以促进安全感。一名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一起前行的心理咨询师,一群和自己一样愿意往内探索坚持疗愈的小伙伴更是安全感的来源。最终,他们的陪伴和支持会化成我们自己内心的力量,自己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回答者:王敬伟

台湾著名灵性导师,奇迹课程资深导师。潜心研习心理学并追寻人生意义多年,最终在灵修的旷世巨著《奇迹课程》中找到终极答案。深度修持十余年,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创立了完整又极具独特魅力的宽恕疗愈法门。

近年来致力于《奇迹课程》和“宽恕疗愈”的研究、实践及发展,亲自带领“宽恕疗愈系列工作坊”:觉察系列、完形,次人格、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性与金钱、身体与疾病、解梦等,每年逾50场。于2013年开始带领“宽恕疗愈导师班”,旨在培养该方法的接班人。目前已有一批学员在全国各地实践“宽恕疗愈”,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和极佳的口碑。曾长期与《奇迹课程》译者若水老师,合作带领【奇迹课程研习班】。共同译作有:《奇迹原则50》, 《性·金钱与暴食症-谈形式与内涵》。

整理人:刘芳芳

怀众心理执行董事

心理学本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工作坊助教

编辑:情子(微:478797840)

审稿:刘芳芳(liufangfang1503)

(有成长需求或合作意向可联系小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