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应开创新能源汽车腾飞振兴新局面

“十四五”应开创新能源汽车腾飞振兴新局面

余永佳

“十四五”是中国汽车“由大变强”以及新能源汽车超常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打产品,具有清洁、低噪音、高能效、结构简单、优化生态以及有助于摆脱石油资源受制于他国困境等新亮点,发展潮流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一、车电合一

目前影响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瓶颈是:短板凸显的“车电合一”模式独领风骚,并长期把控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

一是性价比低。

购车费往往是同类燃油车的两倍,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有限,更新成本高于用户预期。

二是充电麻烦不断。

家用充电桩安装难、利用率低;充电站土地占用量大,建设和配套不完善,偏远地区至今仍一片空白。对于一些急需出行的用户来说,即时充电往往会出现一种受刑的苦感。

慢充至少需要3-4小时,既影响车辆出行率,又占用司乘人员的作息时间。快充虽可缩至半小时,但仍远低于加油效率,且会加大安全隐患风险,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三是续航能力有水分。

配置小容量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容易感染里程焦虑症。而长期背负超重大规格动力电池组,不仅严重影响车辆的运载效率,更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损耗。

四是维护保养和回收处理流程空白。

动力电池规范维护保养长期空白,循环和梯次利用工序仍显稚嫩,废旧电池回收和环保处理乱象依在,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征程任重道远。

二、车电分离

与“车电合一”相叫板和竞争的是“车电分离”。从理论上说,动力电池分离后,实现的是一种租赁和共享新模式,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充电、专业化保养、安全化存储、科学化经营于一体,将使电动汽车凸显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生机活力。遗憾的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难光鲜和亮丽,“充改换”进程始终是荆棘遍地,充满艰辛和曲折。

一是规格不一、标准混乱。

不同的车型和体态各异的动力电池,使简单的换电工序变成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行。这好比是时尚的中号短裙服装,只能展现年轻女性夏日的靓丽和风采。春、秋、冬三季,男人和老少高矮不一的女性,均无缘分享。依照现今科技水平,即便我国有能力建立起点多网密、配套完善和智能高效的换电站,面对造型结构千差万别的电动汽车和规格标准大相径庭的动力电池,扑面而来的“换电排异症”必将使这一新型产业陷入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债台高筑、经营难以为继之绝境。

二是投入高、风险大。

实施“充改换”变革,就必须增加一倍以上的动力电池库存,天文数字的资金将成为一块碾压“换电”模式的新巨石。单凭市场机制和企业的孤军奋战,是难以形成强大的资本支撑力的,更无法凝聚合力攻克动力电池结构设计、与母体车辆的安全紧密连接以及成本合理控制、营运管理经验不足、租赁费过高、市场风险跌宕起伏等产业发展难题,抢占电动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万事俱备,只欠决策

为加快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转换进程,今年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将成为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重头戏。

这说明,换电模式已经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和肯定。接下来就需要科学探讨和及时处理一个更深层次的发展难题。即如何正确应对“充换电模式不能兼容”的技术障碍。

犹如汽车和火车,必须各行其道。若是硬逼汽车上铁轨、火车进高速公路,最终均会瘫倒在起步线上。电动汽车“充电”和“换电”系统无法共享,且至少都是万亿元级的高投入,如果同时开发两套补能设施建设方案,就将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摩擦内耗,更会超越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充电”和“换电”不能齐头并进。这好比十多年前我国开发高铁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若当时是任由“轮轨”“磁悬浮”各展风姿、比翼双飞,就不可能在今天出现高铁福荫中华、享誉全球的新奇迹。由此可见,“充电”与“换电”,两者必须选一。

客观而言,“车电合一”的升级版是“车电分离”。车主购买的是车身,租赁的是动力电池。这样既可省下40%左右的购置费,又能有效破解二手车的残值难题。

“车电分离”可大容量吸纳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发电量,等于是开发了一个巨无霸储能站;3分钟的短平快“换电”流程,更是无情淘汰数小时马拉松“充电”模式的致胜利器。

动力电池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使用低谷电,电动车即时配置与出行里程相适应的动力电池组,将大幅度降低其生产成本、维护成本以及电动汽车的运行成本。

完善专业化维护保养、循环梯次利用和规范化回收处理流程,可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高效运行,杜绝动力电池粗放使用、废旧电池二次污染等乱象。

因此,举国上下理应力推“车电分离”。

放眼全球,由于发达国家存在着体制的缺陷,政府很难协调处理好“车电分离”所带来的标准化生产、相关企业利益分割以及投资风险防范化解等难题。目前还只有中国最有能力和希望实施“充改换”变革。今年的新冠阻击战,中国之所以能步调一致,战绩辉煌,并非是我们的医疗能力、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人一筹,关键是胜在举国体制上。

在经济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腾飞振兴的新机遇已经来临,万事俱备,只欠决策东风。只要政府主管部门能站在“充改换”的最前沿,按照科学求真、优胜劣汰原则,从速组织探讨和论证“充电换电”二选一决策方案,全方位发挥我们特有的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中国汽车人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充改换”的攻坚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