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太短了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1

你这么肤浅,因为你太短了。

——你的专注时间太短了

正在看公众号的推送,心里还惦记着有没有人在回复你的微信消息。然后你退出微信看了看左上角有没有红色的数字小图标。

一看见鲜红的1,你马上看看别人和你说了什么。哦,是小张在群里@所有人,问候大家节日快乐。

再看看别的群里,大家都在说些什么。

没两分钟,你忘了自己刚刚看到一半的那篇文章。

刷完微信,再去刷刷微博吧。

——那只被打的流浪狗好惨。

——明星的自拍怎么这么好看呢?

——啊?XXX被爆出婚变?

2

在被无数的聊天框、APP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我们产生了沉浸在信息海洋中、吸收了无数内容的幻觉。

却在一天天过去后,发现搁在书架上那几本书还没读完。回想一下过去几天干了些什么呢,看了一堆新闻,七七八八也都忘了。

这大概是很多人的状态:找事情做来填满时间,而不是利用时间来做事情。

你越是漫无目的,你的时间就越分散。长年累月,你可能年纪是大了,但是见识一点没长,倒是留下了不少朋友圈状态和聊天记录。

3

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就说:

“如果我如此安排生活,能够得到很长的、连续的、不受人打扰的时间,我就能写作小说。反之,如果我备受打扰又会怎么样?不会有一部传世的小说……而是会有许多封发给个人的电子邮件。”

如果你想要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系到他,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他不是什么对技术一无所知、落后于时代的“老顽固”,正好相反,他做过计算机编程员,对于电脑网络甚至是黑客生活,都非常了解。

他这么做,只是“自私”地给自己留出了整段整段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不受打扰地进行创作。

这种“自私”的特质,在很多大师的身上也很常见。

@ J.K.罗琳

“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这个名字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不用多介绍。在很多作者都开通了推特账号来和粉丝互动、宣传自己作品的时候,人们很少能看到她的动态。

在2009年秋天,她手下的工作人员终于帮她开通了推特账户。但在账户开通的头一年半里,她只发布了这么一条消息:“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此外,为了创作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书,她甚至每天在酒店写作,为此每天要花费1000美元。

为什么不在家里写作呢?因为家里会受到孩子的打扰,狗跑来跑去,来了清洁工人也会影响到她专注的状态。

@ 亚当·格兰特

一个假装不在办公室的教授。

亚当·格兰特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沃顿商学院中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当然,爱读书的人一定知道他还是个畅销书作家,《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离经叛道》都出自他手。

当其他教授们都忙于评职称、写论文、做课题的时候,他是如何取得那么多成就的?比别人工作更长的时间?并不。

他只是更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将单位时间内的工作产出最大化。

一方面,他把自己一整个学年的课程都安排在一个学期里,保证在那个学期中,可以专心于教学任务,学生们也可以找到他。

另一方面,他每个月总有那么两三次、每次三四天,玩玩失踪。这段时间,他通常都用来进行自己的研究,为此他会把邮件设置成不在办公室的自动回复。以至于他的同事觉得很莫名其妙:“你没有离开办公室啊,我现在就看着你在办公室里。”(这样拆穿人家真的好吗?)

@费曼

“不行,我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等下,这个费曼不是明星吴镇宇的儿子,而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

他的心思全部在物理学研究上,以至于他一直回避学校想给他安排的行政任务——他认为这只会让他分心。

他曾经在采访中这么说:

“要真正做好物理工作,你需要大块实在的时间……需要很高的专注度……如果你要负责任何行政事务,就不会有这样的时间。因此我还有另外一种对个人的认识:我是不负责任的。我主动逃避责任。我和所有人都说,我什么都不做。如果有人请我到某个许可委员会任职,我会告诉他们:‘不行,我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

4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还有个更极端的例子。

说的是一个叫彼得·尚克曼的人,他发现在3000英尺的高空是他最理想的创作环境。因为一本书的马上要截稿,他为了保持高度的专注,不惜订了4000美金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

在飞往东京的路上,他一路写稿,抵达东京后,在休息室喝了杯咖啡,马上返航,继续在飞机上写稿。

我们都知道在飞机飞行的过程中,要求手机等通讯设备都关闭,这能直接切断来自外界的诱惑。商务舱的环境,也可以保证他绝对静音、不受干扰。

5

所以,你问他们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多成就?与其说他们有多聪明、多努力,倒不如说他们有多专注。

思想的深度和它能留存的时间长度,是成正比的。

那些肤浅的东西,会像啤酒的泡沫一样,时间一久,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那些肤浅的东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快也会像啤酒泡沫那样消失,时间一过去,你的脑海中依然一片空,只是觉得无聊,于是你打开手机,继续看人家的花边新闻。

不如试试找个整段的时间,稍微“自私”一点,不秒回信息,不必第一时间了解八卦,去专注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些让你不会在老了以后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事情,一些让你在1个月、1年、甚至10年后,还能记得并乐意说给身边人听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