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纪事:“书圣”王羲之墓在苏州吗?【下】
《民国吴县志》倒有两则记载与王羲之有关,其一:“王将军庙,在下十七都二十四图太平桥,祀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创建无考。清光绪中里人重修。”《民国相城小志》也有类似记载:“王将军庙,祀晋王羲之,在太平桥。”又云:“王羲之祠堂,即太平桥王将军庙。”
太平老街 图片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显然,上述“王将军庙”是在民国时期相城市境内。关于“相城市”的设立,《民国相城小志》是这样记载的:“相城旧长洲县属,去县治东北四十里,周围三百五十里,为长洲四巿之一。宣统三年,议自治,划称相城巿,辖都五,领图五十二。”而相城之所以会有王羲之的祠堂,是因为当时的相城市太平桥镇(今太平街道)是三槐堂王氏后裔的聚居处,宋王皋祠堂,就在镇上的王巷关帝庙内。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比王皋更早的名人,在王氏族人聚居地建个祠堂就顺理成章了。其实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属于琅琊王氏,不是三槐堂王氏。
太平老街 图片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其二:“张嘉,字子胜,吴郡人,官至光禄大夫,善隶书,羊欣云:'嘉师于钟氏,胜王羲之在临川也。’子澄,字国明,光禄大夫,正书,有钟氏余风。澄子彭祖,官至龙骧将军,善隶书,右军每见其缄牍,辄存而玩之。”这则张氏祖孙三代的传记,引用的是《书断》和窦蒙《述书赋注》记载,说张氏家族师承钟氏钟繇一派,张嘉的作品甚至胜过王羲之在临川时所作。张嘉的孙子张彭祖的墨迹,王羲之只要看到,就“存而玩之”,视如珍宝。可见当时吴郡书风之盛。
王羲之《乐毅论》图片来源:方志江苏
《同治苏州府志》有载:“巴城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地有古巴城,又有巴王墓,湖因以名。西接包湖,东连雉城湖,今包湖、雉城已成民田。”由此看来,这个“王墓”也许就是巴王墓,与王羲之毫无关系,否则凭王羲之的声名,历代旧志不可能没有记载的。我们今天修志不能因为王羲之有名,仅凭一条王羲之曾经“筑圃于此”的记载,就武断地认为叫王墓的一定是王羲之墓。考据界有句行话叫做“孤证不立”,推断当然更不用说了。
据明《姑苏志》载,王墓为长洲县五市(大市、黄埭、相成、王墓、尹山)之一。又云:“长洲县……东城下,旧有东仓,在葑门外王墓村。”也就是到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的志书中才有王墓市,又有王墓村、王墓湖。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府志中出现了王墓镇。该镇位于上二十五都二十一图独墅湖东滩,距离苏州城14里。
经历了多次“围垦”和“围湖造田”运动之后,在历史上的王墓湖已不复存在,而湖边的王墓村,先后隶属于陈公乡、斜塘乡、郁旺乡、莲墓乡、斜塘镇。1949年后,先后属渎东乡、塘南乡、斜塘乡。1950年冬,改称西泾村。1957年3月,改为金星33社。1961年10月,改为西泾大队。1980年12月1日,更名为旺墓大队。1983年7月,改称旺墓村。2002年2月,与石港村、东安村合并成东旺港村。2004年12月,成为莲花二社区的组成部分。2016年1月,社区更名为新东苑社区。至此,王墓(旺墓)这一地名已消亡在历史的烟云里。
斜塘老街 图片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唯一可以称道的是,这片土地上还保留了一个土地庙和一座古桥。当地民间有“先造旺墓土地堂,后修观前三清殿”的说法。该土地庙位于今独墅湖高教区内原旺墓村西泾自然村,坐南朝北,俗称“朝北土地庙”。庙门口有河流东通吴淞江,为南宋厅堂建筑式样,风格与玄妙观三清殿正殿相似。庙侧河流上有一座武康石搁梁式3孔石板古桥叫永安桥。2002年10月,旺墓土地庙与永安桥,被列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庙一桥确实透露了该村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信息,但与王羲之墓无关。
永安桥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那么,王羲之墓到底在哪儿?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在剡县金庭,升平五年(361)卒。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其墓在今绍兴市嵊州城东20多公里的金庭乡瀑布山(又称紫藤山)。据南宋高似孙撰《剡录》载:“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剡录》是宋代名志,即嵊县志,因嵊县古称剡县,故名。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在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作者:陈其弟
来源:《苏州方志》微信公众号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