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人如何实现梦想
安
“心至苦,事至盛也。”
——曾国藩
前辈教导,人到了一定年纪,可以读读曾国藩。其实说这样的话,无不浸透着无奈和叹息,毕竟,年少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个天才,即便后来发现自己不是,也会把孩子当作天才,等到发现自己不是天才并且连天才的遗传基因都没有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或暮年了。
我后来也饶有兴趣地去了解了一下曾国藩,这个自幼平庸,没有少年英雄梦,没有文采武功的人,最后却名留史册,成为如今成功学的范本。资质平平的人渴求伟大,这多像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毕竟天才真的太少,每个人能遇到的机会也不均衡。小时候没有学钢琴学油画,在人群中也是不够拔尖,常常是被老师忽略的一个,当然,也没有干啥坏事,生活在平凡的轨道上,顺利地成长,有一些回忆的小确幸,却未曾有轰轰烈烈的过去,没有拿出来吹牛的事情,所以年少时的我们都妒忌天才,都认为我们身上有禀赋的能力只是因为父母的耽误和环境因素而被耽搁了,我们坚信不疑自己的禀赋随时能被激发,无时不在等待有一天一鸣惊人。可是,事到如今,你还是那个平凡的你,打肿脸充胖子多年之后,意识到该勇敢面对现实了,于是所有的作开始消停,生活刚刚开始。
所以少年人自然不喜欢曾国藩啊,怀揣着志气与梦想的年纪里,有谁愿意相信自己不过是个平凡人。孩子们宁愿去拯救世界,也不帮妈妈洗碗,这都是我们教导的。那时候我们都崇尚侠客和勇者,万事皆有勇气即可,一把大刀行天下,就不信拼不出个你死我活来。人到中年,嚣张的气势在不断的磨砺中变得低沉,经历过社会和经历的洗礼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高傲的抬头不如沉默地低头,不是低调,而是,终于承认,自己的平庸。
我们没有办法劝孩子们去读曾国藩,因为找不到劝说的理由,让孩子们接受生活不过如此平庸,不就等于让她们早早放弃梦想么?而当我们回头想到曾国藩的时候,已多了几声叹息,少年已去,岁月已走。也许,平庸的人要实现梦想,就是好好地活着,活得比别人久一些吧。
国庆假期在苏州遭受了人满为患的尴尬之后,我决定在上海休憩两日,一个广州人到上海去旅行,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滑稽,可是人生性就爱折腾和贪鲜,哪怕是换一个地方睡觉,也算是对假期的一个交代,也许这说的是某一部分人吧。后来我也慢慢领悟到,假期里一本正经地打游戏睡觉吃外卖,却也不见的有多可惜。
两年多没在上海停留,熟悉的地方一下子变的陌生起来,常去的几家店也已经没有心思再去留连,那些用百年老别墅改建的酒店,也早已经一个个体会过了,于是这次住进普通人的家里,那种带铁门的旧的家属楼,低矮狭窄的空间里,蜗居的生活,在我找不到一个衣架的房间里,把衣服套在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探出阳台,看见自己的上衣飘荡在空中,一下子电影里上海弄堂风景的感觉就出来了。
然后是骑车在武康路附近转悠,国庆的城市街道说不出的舒适,梧桐叶虽还未落,但是秋天的凉爽再加上一点都不拥堵的路况,以及小店门口稀稀落落的人群,这样的城市居住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只是这样的情境或许维持不了几天,又恢复到繁忙紧张的状态,来上海的时候我还想是不是有点糟糕,可如今还庆幸自己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换一下环境却又清净的地方,或许下一次长假可以考虑去另一个城市漫游。
自从看完《小森林》之后,很多人像我一样突然就羡慕起在山里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种稻米,自己种菜,自己做饭自己挑水自己养鸡养鸭,这种回归山林的感觉,似乎是对日常烦躁琐碎城市生活的一种抗拒和逃避,而且,每天的生活就是给自己弄好吃的,吃完就准备下一餐,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干扰,还有山清水秀和人际关系简单的环境,这样的日子,过的是人间仙境吧。
后来我又看了新一版的《食帖》,这一期的主题是自给自足指南书,杂志会做这样的专题,说明这种生活仍然是大家的期望。杂志中写澳大利亚一家人在岛上钓鱼过生活,写日本的山中制陶家庭作坊,写有一群年轻人还专门做一个自给自足的项目,尝试在山中自己建造房子,一切生活用品皆采取自制的方式……这也让我想起之前推荐的冬子的那本《山居岁月》。很多事情看过品味过想过之后,只能感叹,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毕竟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早已经摆脱了原始社会自给自足的落后,社会分工明显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每个人群作自己擅长的事,才会产生规模效益,倘若回到一切都自己来的原始状态,若只是一种兴趣爱好,闲时把玩,倒是比较切实际的做法,不然呢,大批人去山中建房子归隐山林么?现实是,就像旅行度假,就像下棋弹琴,只能有钱有闲时为之。
但是把自给自足的范围扩大,把这个概念运用到别处,却是一种难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真的放弃工作和家人,去山中建造房子,耕田种菜,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但是我们可以更频繁地放弃出外就餐,而改为在家中做菜,减少浪费,尽量变废物为宝物,去繁就简,包括生活和工作,这也未尝不算是自给自足的延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