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老先生“附子运用二十三法”

蒲辅周, 附子

我国当代名中医蒲辅周(1888~1975),以其学识渊深,擅治急性病和疑难病而望重医林,饮誉海内外。用药轻灵疏缓,是他临证独特风格之一。惟细读其著述,可窥见他对性味辛温雄烈之附子亦有着大量精到配伍应用经验。兹介绍如次,以飨读者。漏误之处,同道补正。

1.回阳救逆:

《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本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先生遇霍乱吐、利、大汗、肢厥,用人参四逆汤;脉微欲绝,阳浮于外,予通脉四逆汤加葱白、猪胆汁、人尿;急救投生附子。

阳脱汗多者选芪附汤,有下利用术附汤。在腺病毒肺炎120例治疗过程中,对其中1例阳虚肢厥者,投参附合四逆汤为主抢救成功。

虽仅见此1例,他认为“不可不备一格。”“阳虚欲脱(腺病毒肺炎)”案经中西医治疗,骤然体温剧降,昏迷足凉,呼吸微弱,舌上少津,脉沉弦细无力,证属阴津既伤,阳气欲脱。

先生急疏回阳救逆之西洋参6克、川附子3克、石菖蒲2克,浓煎频服,当夜四肢渐回温,昏迷转微烦,痰能咳出;

翌日呼吸衰竭缓和,舌红津回。续以益气生津法(沙参、麦、味、菖、远)调理五日痊愈。

全仗参附力挽欲绝之阳也!

2.引火归原:

《本草正》谓附子“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

先生对大虚似实,见面赤颧红,头眩烦躁,脉浮大而涩者,认为系欲脱之兆。若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亦至虚有盛候,急宜右归加龙、牡、磁、龟板、阿胶和淡菜等味收摄元神。

“类中风”案断为五志过劳致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于上,肝风将动。先生予育阴潜阳,佐附子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趋消失,震颤平复。

3.回阳固阴:

“热病转寒中(乙脑)”案会诊前迭进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属而高热不退,肢厥神昏,腹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但量不多,头汗出,口唇燥,板齿干,乃虚实互见,邪陷中焦。

先生投辛通苦降剂(参、夏、姜、芩、连、芍)后利止满减,汗出热退。

彼时热虽去而元气伤,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绝,恐将阳脱,急以生脉加附、龙、牡回阳固阴,浓煎徐服不拘时,各症渐减,阴回阳生。

继进三才汤佐枣仁、石斛、阿胶养阴益胃,未及数帖而瘥。

4.扶阳固卫:

先生于阳虚卫弱之自汗,每斟酌在玉屏风散加附子,或芪附汤间取效。

5.温补肾阳(温肾培元):

《汤液本草》云附子入“命门之剂”;《本草正义》:“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先生曰久喘治肾,系肾元阳不固者,治宜肾气丸。“脾肺同病(慢支)”案当痰湿化后,先以理中温化健脾,继予桂附地黄补肾固本。

真元衰竭之自汗,遣参附汤温扶之。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济生肾气和理中丸兼进;“月经不调(三)”案为月经先期,经前腹泻,经停泻止,腰腹胀痛,黄芪建中加附、杜、故纸,服五帖经行便即不溏;

“经行如崩(一)”案腰痛、脉沉迟无力,附子参入补肾强腰剂中,症情好转,后期黄芪建中加附、术,早晚另服右归丸,两月后经渐调并怀孕;“口疮”案先投封髓丹加减,大便仍稀溏,遂早进补中益气丸,晚服金匮肾气丸渐愈。

上皆脾肾并调矣!“腰痛兼二便秘涩(前列腺肥大)”案乃86岁高龄患者,真阴本亏,元阳式微,津涸气馁,无力传送,酿致尿频便结,阳虚阴结之证。

先生以桂附八味去丹皮,加菟、杜、膝、故纸、巴戟补肝肾,既育阴滋涸,又温化培元,使肾中水火渐充,形体健、营卫和而诸症悉解,五年未犯。津亏而生津罔效,若系釜底无火不能气化,必加附子。

但急性热病津伤,用附子当慎重,“辨证不清,不可轻投”。

6.益气温肾:

先生治一老年患者,良由中气虚致小便不畅,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以鼓动肾阳,强盛心力,小肠之气充足,小便自然通利而竟全功。

7.温补阳气:

“感冒(一)”案乃素体阳虚,营卫不固罹病,初进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畏风除而恶寒减,仍汗出,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投温阳利湿,诸症大减。终以温阳补中法,晨吞附子理中丸,暮服补中益气丸渐愈。首尾三易其方,大法未离乎温阳。

8.温阳利湿:

阳虚型高血压,先生倡遣附子汤佐龟板、龙骨、牛膝治之。

“眩晕(二·高血压)”案4年来血压25.3pa~18.7pa/16pa~12pa(190~140/120~90毫米汞柱),头晕心悸,心烦懊20。先生据脉沉迟,舌质不红,体胖肢胀,乏力溲频,诊为阳虚湿盛,即予附子汤加龙、牡、杜仲、杞、桑寄、狗脊。

仅15帖诸症尽除,血压正常。“阳虚脾湿(慢支)”案以六君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咳、痰减,惟大便日2~3次,且不成形,更予附子理中导四神丸制丸缓图。

9.温阳利水:

一病程14年“心悸(风心病)”患者并慢性心衰,下肢肿胀,先生给真武合桂枝龙牡汤温阳利水,俾营卫和调,脾胃健运,水肿明显消退。

另例高年高血压病案,先生视为阳虚水逆,真武辅龙、牡、半夏温镇获痊。慢性肾炎偏肾阳虚者,亦选真武汤温化行水。

“慢支”水气上逆,头眩心瞤动,振振欲辟地者,或咳喘肢体浮肿者,先生尝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每获佳效。

10.温经散寒:

《伤寒蕴要》指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先生昔年在四川梓潼故里曾治1例炎夏贪凉,场院连续露宿三夜者,两腿剧痛,微恶寒,上下床均须人扶持,群医历治罔效,药用附片15克(先煎)、麻黄9克、细辛6克煎服,20帖健愈如初。

11.温化寒湿:

张元素论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虞抟:“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汪昂:“逐风寒湿。”先生认为,寒湿多中于阳虚脾弱者,症见脉沉缓,身无大热,口不渴,溲清便溏,或身痛重着,手足肿痛,但头汗出,背强喜暧,宜胃苓汤加川附子、木瓜、炮姜治之。寒湿,脉虚而涩者,迳投桂枝附子汤。

“风寒湿痹”案缘于产后气血虚,外感风寒与内湿搏结合而为痹。先生匠心独运,将温经散寒除湿同调和营卫熔为一炉,黄芪桂枝汤合术附汤增损,翌日痛减,两日后经潮。

12.温通寒积:

《本草纲目》引《王氏究原方》语:“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现腹胀便秘,口苦酸臭,尿少而黄,先生每投温脾汤和胃降浊取效。对痼冷在胃肠间之远年痛泻、休作无时者,他多断为慢性虚寒泄泻,积滞未尽,尝用温脾汤制蜜丸服,尤强调“积不除,则病难愈”。

13.温肾散寒:

急性肾炎,先生对脉沉细紧或沉细弦,舌淡苔白,腰背恶寒,四肢不温者,以附子90克,麻黄、细辛各60克,共为粗末,每用12克煎服;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之。

14.助补肝肾:

虞抟云附子“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滑胎(习惯性流产)”案已有五次流产或早产史,每次妊五月必漏血十余日,此次又兼胎漏。先生首调脾胃以养胎元,五味异功加砂、藿、姜、枣、山药,3帖恶阻止。继补肝肾以固胎本,泰山磐石合安胎银苎酒增损(制川附、别直参、熟地、巴戟、苎麻根、续断、归、杜、苁、术),一周服1剂,直至足月顺娩。

15.益气强心:

“虚阳上越(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案先生析由气血不足使然,以附子汤益气强心,加杞、味、山萸肉、龟板、女贞子等育阴潜阳而获效满意。

17.温经摄血:

《本草纲目》言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甚捷。“寒湿痹证(亚变败血症?风湿热?)”案迭进通阳宣痹除湿、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养阴、调和肺胃等法,邪却正伤见多汗,血沉30~40毫米/小时。先生用归芪建中加附子等味,10剂血沉降至20毫米/小时。复谓:“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原,脾胃健强,气血足则康复矣。”

18.温脾暧胃:

《医学启源》云附子“温热脾胃。”“感冒”案素体阳虚,先生历经辛散、祛风清燥和温化痰饮诸法顿挫病势后,转投附子理中汤加味,并以之制丸缓图善后。

19.益火补土:

“阳虚脾湿(腹泻)”案,先生初用理中加味即大便复常,惟尚乏力自汗,腹鸣腹凉,脉沉缓,原方出入制就蜜丸常服之。

20.温寒止痢:

对寒痢下利清谷,肢厥脉微,甚则滑脱不禁者,先生常予理中、四逆辈。

21.平复厥热:

《本草经读》:“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

“痢疾(急性毒痢)”案为病势危笃历用多种抗生素罔效者,先生于二诊见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虚实互见,示病邪深入厥、太二阴,兼阳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急投乌梅丸加味,2帖即厥热、烦躁皆平,下利好转。终以益气生津、调和肝脾之剂3帖而安。何等快捷!

22.温脏杀虫:

李杲言附子“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虫蛊”案系先生舅父,素嗜酒善怒。盛怒后腹胀如石,头面上肢微肿,下肢黑肿,鱼腹及阴囊均穿小孔流臭黄水,脐突胸高,二便不利,脉沉弦涩。

先生因制温白丸给服,吐蚘睡安,醒后糜粥自养数日,肿消孔敛。调理两月得瘳。此实谨遵“大积大聚,非不可治”经旨之启人心扉之佳案也!

23.反佐纯寒:

纯寒之品理当用于火热之证。至若羸弱之体,难胜克伐,初可见功,后即不效。人以胃气为本,纯寒败胃每令病情恶化。

先生忆及夏邦佐治白喉热证,以黄连解毒汤加附子、僵蚕。附子之作用在“用寒勿远热,驾诸药而不凝滞,反佐而能捣其巢,攻坚破结”。先生临床,时有效法。

纵观前述,足证先生精研医理,剖析毫芒,用附子已曲尽其妙,达致炉火纯青之至高境界。

但“温而不燥”是他自始至终恪守之基本准则。盖附子究系纯阳辛温之品,补火扶阳固有余,损阴尤当慎。

否则,水涸阴竭火无所附,势成燎原。先生例举《伤寒论》附子汤配白芍,四逆汤有甘草;金匮肾气丸水中补火,皆无不遵此大旨。

故先生谆谆告诫来兹,临证切忌拼凑纯温热药治病。他对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病势急剧恶化者,尝以熟附子、人参各9克,醋制龟板30克,急救肾中将绝之阴阳并强心气;

治疗气闭耳聋之属阴阳两虚者,给服八味肾气丸,皆活泼圆通,深得运用附子之要领,亦先生“温而勿燥,免伤其津,实为温法要诀”之最佳诠释与疏证

吐血(胃溃疡出血)

段XX,男,38岁,干部,1960年10月1日初诊。

旧有胃溃疡病,并有胃出血史,前二十日大便检查潜血阳性,近因过度疲劳,加之公出逢大雨受冷,饮葡萄酒一杯后,突然发生吐血不止,精神委靡,急送某医院检查为胃出血,经住院治疗两日,大口吐血仍不止,恐慌导致胃穿孔,决定立即施行手术,迟则将失去手术机会,而患者家属不同意,半夜后请蒲老处一方止血。

蒲老曰:吐血已两昼夜,若未穿孔,尚可以服药止之,询其原因由受寒饮酒致血上溢,未可以凉药止血,宜用《金匮要略》侧柏叶汤,温通胃阳,消瘀止血。

处方:

侧柏叶三钱 炮干姜二钱 艾叶二钱 浓煎取汁,兑童便60毫升,频频服之。次晨往诊,吐血渐止,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原方再进,加西洋参四钱益气摄血,三七(研末吞)二钱,止血消瘀,频频服之。次日复诊,血止,神安欲寐,知饥思食,并转矢气,脉两寸微,关尺沉弱,舌质淡无苔,此乃气弱血虚之象,但在大失血之后,脉证相符为吉,治宜温运脾阳,并养荣血,佐以消瘀,主以理中汤。加归、芍补血,佐以三七消瘀。服后微有头晕耳鸣,脉细数,此为虚热上冲所致,于前方内加入地骨皮二钱,藕节三钱,浓煎取汁,仍兑童便60毫升续服。

再诊:

诸证悉平,脉亦缓和,纳谷增加,但转矢气而无大便,继宜益气补血,养阴润燥兼消瘀之剂,

处方:

白人参三钱 柏子仁二钱 肉苁蓉四钱 火麻仁四钱(打) 甜当归二钱 藕节五钱 新会皮一钱 山楂肉一钱 浓煎取汁,清阿胶四钱(烊化)和童便60毫升内入,分四次温服。服后宿粪渐下,食眠俱佳,大便检查潜血阻性,嘱其停药,以饮食调养,逐渐恢复健康。

按:

本例旧有胃损之症,素不饮酒,骤因受寒饮酒,寒热相攻,致血上溢,非热极吐血可比,故主以温降之法,采用侧柏叶汤。

柏叶轻清,气香味甘,能清热止血,佐以姜、艾辛温,合以童便咸寒降逆消瘀,温通清降并行,故服后血即渐止。

再剂加三七、洋参,益气消瘀止血,因而得以避免手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继以理中法温运脾阳,盖因脾胃为中州之司,而甘温有固血之用。

服后微见头晕耳鸣,知其虚热上冲,则佐以地骨皮凉血不滞,藕节通络消瘀,使以童便降火,服后诸证悉平,脉和睡安。

终以益气补血,滋阴润燥而善其后。蒲老指出:此非热邪传经迫血妄行,故不用寒凉止血之法。若不知其所因,误用寒凉,必然血凝气阻而危殆立至。

自汗(一)

刘XX,60岁,女,已婚,干部,1961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去年秋后旅居湖南,适逢淫雨十余日,因此感觉身重身酸,困乏无力,头重,有浮肿及夜汗出,口不知味,经服中西药未见效果,旋往两广、福建等地,入冬返京,似觉好些,但二月来夜间汗出更多,以头及上半身为主,每夜汗出如洗,下肢无汗,汗后觉背冷腹热,并有脸腿浮肿,血压偏高,常波动在150/90~184/100毫米汞柱之间,时有头晕、心慌、胸闷、烦躁、睡眠不佳,食欲差,口不知味,有粘痰,不咳嗽,大便正常,小便赤黄短少,经中药治疗数月,浮肿已基本消失,但夜汗未止。脉右寸尺沉弱、关弦,左寸细数,左关弦数,左尺沉数,舌质暗,苔厚秽腻,其本体属阴虚肝热,感受暑湿而病,因久服滋阴止涩之剂,以致湿遏郁而化热,湿聚热郁,三焦失调。治宜清热利湿,疏利阳明太阴为主,兼平肝热。

处方:

菊花二钱 桑叶二钱 白蒺藜三钱 焦栀子一钱 香豆豉三钱 豆卷三钱 香薷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建曲二钱 香木瓜一钱五分 石斛三钱 白通草一钱 服三剂。

2月14日二诊:

服药后夜汗已大减,入睡后已无汗,醒后头部微汗、头微痛、有疲乏感、血压仍波动,食纳较差,口仍乏味,大便正常,小便赤色减仍量少,脉转弦缓,舌苔已减退,口仍不知味,但脾胃为湿热所困已久,初步好转,宜继续调和胃气,兼清湿热。

处方:

白蒺藜三钱 豆卷三钱 石斛三钱 建曲二钱 白通草一钱 香木瓜二钱 广陈皮二钱 北茵陈三钱 赤小豆三钱 扁豆衣二钱 稻芽二钱 荷叶二钱 服五剂。

同月22日三诊:

服药后上部汗又减,下肢亦能有微汗(已不限于头及上半身),汗后已不恶冷,睡眠转佳,头痛已基本消失,食欲稍差,口仍乏味,尚有粘痰,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脉转缓,舌质正常,苔薄白,湿热渐化,三焦渐和,治宜和胃为主,再清余热。

处方:

白蒺藜三钱 豆卷三钱 建曲二钱 扁豆衣三钱 荷叶二钱 茵陈三钱 通草一钱 滑石块(布包)三钱 松节三钱 苡仁四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二钱 竹沥二钱 服三剂。

同月27日四诊:

服药后夜间略有微汗,口已知味,粘痰亦减,下午有胸腰部闷热感,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而略少,脉势渐趋正常,舌质正常无苔,宜再清余热,兼和胃利水。原方去白蒺藜、法半夏、竹沥,加石斛三钱、猪芩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五分、服四剂后汗止,食欲增进,一切俱正常而愈。

按:

本例汗症,素体阴虚肝热,此次得病,由于秋后在潮湿地带,遇淫雨绵绵,连日不晴,由此感受暑湿,遏郁化热,湿热久羁,三焦失利,以致营卫不调,湿热郁蒸,迫使津液上凑,成为上有汗而下无汗,脉舌均非纯属阴虚木热之征,其本固属阴虚肝热,其标则为暑湿遏郁,在治疗方面,故舍本从标,所以用香薷、豆卷、豆豉、桑叶、菊花、滑石、茵陈等祛暑利湿、表里两解之药,祛暑利湿为主,以调脾胃为佐,兼顾肝阴,使郁滞之湿热被却,郁热得解,则三焦得利,胃气得和,营卫得调,而汗自敛。故先服滋阴益气止汗药不效者,因湿热未去之故。由此可证,湿热之邪粘滞,虽在冬末之际,犹潜伏不解,所以治病必明其因,实为临床之重点。

自汗(二)(植物神经失调)

李XX,男,52岁,干部,1964年1月20日门诊。

患者于三个月前,染重感冒后,自汗迄今未愈。目前主要症状:头晕,耳鸣,头皮左侧发麻,遇事紧张或闻电话铃响即汗出,不能看书报文件,睡眠甚差,每夜服安眠药后才能睡四~五小时,醒来感觉疲乏不适,左手小指发麻,脉沉细,左关独弦,舌质正常无苔。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失调。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治宜滋水涵木,熄风潜阳。

处方:

玳瑁二钱 石决明(煅)四钱 珍珠母四钱 灵磁石(醋炙)三钱 菊花二钱 白蒺藜三钱 天麻三钱 钩藤三钱 桑寄生三钱 白芍二钱 炙甘草一钱 木瓜一钱五分 前四味另包先煎一小时,纳余药再煎二十分钟,取汁分早晚二次温服。

复诊:

服前方五剂,汗出减半,头皮及手指发麻亦减,脉弦细,病势初减,再进原方五剂,兼服杞菊地黄丸,每晚临睡前服三钱。

三诊:

病势再减,左关脉微弦,余脉缓和,但入睡困难,乃阴虚阳浮,水火不济,仍宜滋阴潜阳为治。

处方:

龙齿五钱 石决明五钱 灵磁石五钱 牡蛎五钱 菊花二钱 桑寄生五钱 蒺藜三钱 天麻三钱 黄精四钱 枣仁五钱 山萸肉二钱 红枣三枚 煎服法同前。此方服三剂后,睡眠好转,改用丸剂,早服柏子养心丹一丸,晚服杞菊地黄丸一丸,连服二十日。

四诊:

左手指发麻已消失,其余症状亦解除,不服安眠药每夜亦能睡七小时左右,脉缓和,舌质正常无苔,饮食、二便俱调,续进丸剂,以资巩固。

按:

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故肝阴不足者必见阳亢。本例头晕,耳鸣,实为阴虚阳亢之征。阳动则风生,故见左侧头皮及手小指发麻。自感冒后,自汗三月不止,紧张则汗甚,亦为肝阳易动外候,故蒲老予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为治。三剂而汗减半,继以柏子养心丹育阴养血,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虚则补其母,水升火降而诸证息。不治汗而汗止。

(0)

相关推荐

  • 绝经前后诸证辨证治疗

    图片来自百度 围绝经期常见诸如轰热汗出.阴道干涩.失眠.心烦易怒.健忘.水肿.双腿睡眠不安.崩漏等等症状,目前均认为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叫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妇科学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此类症候在49岁左右 ...

  • 运用黄芪十法

    今天 中医书友会第279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朱瑞群教授临证擅用黄芪.朱老认为:黄芪为补药之长,经不同配伍,具有补肺固表.健脾益肾.补气升阳.生血摄血.健脾益阴.温补肝气.补脑益智. ...

  • 刘云鹏   诊余漫话

    学宗仲景 旁通叶吴 余18岁弃学就医,日承庭训,先学<灵素><难经>,后学<伤寒><金匮><中西汇通医学五种>.经传古文,颇难理解,经先贤浅 ...

  • 脾肾阳虚,气血亏虚型早泄案

    吴先生  40岁 症见: 1.近一年房事时间越来越短,心理压力大 2. 常年地手脚冰凉,难以温热 3. 腰酸膝软.浑身没有力气 4. 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 5. 舌质淡白 辨证:气血亏虚 治则:益气 ...

  • 玉屏风散应用多(附医案)

    玉屏风散由白术.黄芪.防风组成,最早出自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为中医经典名方.该方作为补益剂列入国家统编教材<方剂学>,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增强免疫之功效. 玉屏风散的应用[ ...

  • 【中医】蒲辅周附子运用二十三法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蒲辅周附子运用二十三法 我国当代名中医蒲辅周(1888-1975),以其学识渊深,擅治 ...

  • 蒲辅周老先生治疗“伤风感冒”医案三则

    图*蒲辅周老先生 导读 春季伊始,季节更替间,外感病又开始找上了那些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 那么对于这类的感冒,该如何治疗? 本文蒲辅周老先生的医案告诉你. 伤风 何XX,女,83岁,1960年5月 ...

  • 蒲辅周用附子及温法的规律对火神派的思考

    近年来,中医界"火神派"的提法方兴未艾.火神派源于四川清末名医郑钦安,以当代卢崇汉等人为代表,临证擅用大剂附子,倡导扶阳理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天下没有阴虚"的极 ...

  • 蒲辅周老先生的五香丸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余老师和丁老师一起在研究药物鉴定学,刚好路旁有龙葵和白英,学生们有一些迷糊,丁老师就翻开草药图谱,给大家看龙葵和白英,然后一一鉴别. 丁老师说,这 ...

  • 蒲氏医圣|蒲辅周早年学医二三事|蒲辅周|蒲显聪|蒲老|蒲志孝

    一.匹夫不可夺志 蒲老父亲蒲显聪,号仲思,是一位忠厚诚实秉性倔强的中医,行医不计报酬,赤贫病者非但不收诊金,尚常周济药钱.一家九口生计仅靠他一人行医维持,其家庭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子 ...

  • 蒲辅周老先生方药杂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转载】

    蒲辅周老先生方药杂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3686人已读 二鲜饮  外感热病,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烧热不退,烦渴,此时不能再用表剂,亦不可用下法,惟宜生津退热,轻宣之法引 ...

  • 蒲辅周早年学医二三事

    杏林妙技 杏林翘楚,中医妙技. 关注 針推薈萃 针灸.推拿.正骨等 关注 杏林传承频道 杏林传承,经典中医. 关注 針推頻道 中医针灸.推拿 关注 I导读:本文介绍了蒲辅周早年学医的经历,蒲老之所以能 ...

  • 蒲辅周老先生用​中医舌诊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

    华医世界 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患者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 深入的学习望诊,灵活的掌握望诊对临床辨证指导用药以及对疾病转归预后的准确判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何绍奇:蒲辅周老先生的这次谈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1968年,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同乡前辈蒲辅周先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谈兴颇浓,他一边吸着叶子烟,一边与我论医.其间,有沈仲圭先生.陈鼎棋大夫来过,寒喧几句之外,我们老少两代的谈话没有停止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