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黄(甘寒,凉血生血、滋补肾阴)
原文: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 鲜生地根绞汁晒干曰干生地,大者今称大生地,细者称细生地。 生川泽。
注解:
1、干地黄:甘寒,滋阴凉血,血虚内热,补骨骼长肌肉。
2、熟地:甘微温,补阴补血、生精,扶养亏弱。九蒸九晒炮制变黑色,入肾脏,滋补力量强。
3、生地,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临床用名生地黄。
4、熟地,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临床用名有熟地黄、熟地黄炭。
入经络: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应用方剂:
炙甘草汤、三物黄芩汤、防己地黄汤、肾气丸、薯蓣丸、大黄䗪虫丸、胶艾汤、百合地黄汤、清肝止淋汤、阳和汤、固本止崩汤、固气汤、引精止血汤、平肝开郁止血汤、逐淤止血汤、清海丸、清经散、两地汤、温经摄血汤、定经汤、安老汤、顶经汤、顺经两安汤、益经汤、顺肝益气汤、安奠二天汤、润燥安胎汤、救损安胎汤、助气补漏汤、息焚安胎汤、利气泄火汤、固气填精汤、送子丹、安心汤、肠宁汤、救脱活母汤、温肾止呕汤、十全大补汤、龙胆泻肝汤、救脱活母汤、转气汤、两收汤、通肝生乳汤
主治:
1、地黄本是黄色,炮制九蒸九晒后才变成黑色。滋补的力量很强。
2、干地黄为滋阴养血要药,功能凉血热,滋肝肾,养心益肺,通血脉逐血痹。
3、比较虚寒、瘦弱一点的患者,不要用生地,用熟地。
药性: 味甘寒
禁忌:
凡病人脾胃弱,大便泄,产后不食或泻,及胸膈多痰,气道不利者均忌。
剂量:
1、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
2、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
3、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
4、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
应用:
地黄两味以建功:
1、治心肾之亏也,加入龙眼肉;
2、如肝肾之亏也,加入白芍;
3、如治肺肾之亏也,加入麦冬;
4、如治脾肾之亏也,加入人参,或加白芍。
引述: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露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 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大明】助心胆气,强筋骨,长志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力,心肺损吐血,鼻血,妇人崩中血晕。
【元素】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除皮肤燥,去诸湿热。
【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脾气痿蹶,嗜卧,足下热而痛。
【容川】产中州,得土深水厚之性,内含润泽之湿也。原色为黄,制后为黑,故人知地黄之能滋肾阴,不知地黄实滋脾阴,内经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地黄以湿归脾,脾阴足,则肝肾自 受其灌溉。其不辛温,故能益水液,滋血之源,而不能变化、以成血色。以水配火,不使壮火食气,如此气纳矣。
【药征】主治血症及水病也。
【灵胎】熟地补血,生地凉血。
【吴克潜】曰现市面用药有三种,鲜生地干地黄熟地黄,一物各有其用,鲜生地多用于肺胃实热,口燥烦渴,舌苔光绛色。干地黄多用于滋养阴血,血虚内热之症。熟地黄则用于补阴、生精,扶养亏弱之虚。是故元素曰生地凉血,血热者须用。熟地微温,血衰者须用。
【王硕】曰男子多阴虚宜熟地,女子多血热宜生地。
【东垣】熟地黄苦寒,酒洒久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之人须用之药,善黑鬓发,大忌食萝卜。生地黄苦寒,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损人胃气。
【李注】(09:30:42)味甘寒,甘味入脾,滋补的药,补骨骼长肌肉,滋阴凉血,补肾真阴,皮肤燥热,炮制后色黑-熟地,男人熟地补肾固精,女人生地补脾胃,凉血生血。里寒脾胃虚弱禁用。
熟地:性温,色黑,除补脾胃以外,还补肾,顾到精,补血。
应用与比较:
1、(1)四物汤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熟地炒过炮制过,虚热的人补药下去会更热,用熟地嘴会破,用生地就不会了。
(2)生地可以大剂的用,瘦子当归用五钱,生地用一两,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两都可以。
(3)当归和生地专门补血的,补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会很强。
2、当归、生地黄都有祛瘀、补血的功能:
(1)当归:用于虚寒性的瘀血、血虚。
(2)生地黄:用于虚热性的。
3、痰有五脏之异。
(1)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
(2)心火郁、肝气逆、肾水衰,皆能生痰,非熟地不能化也。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
(3)更有一种,朝夕之间,所吐皆白沫,日轻而夜重,甚则卧不能倒。用六味汤,大加熟地、山茱萸,一连数服,而痰即大减,再服数十剂,白沫尽消而卧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验乎。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汤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
4、口干:
(1)阴虚口干(血容量不足):生地、麦冬、天花粉。
(2)湿而口干(血液里的渗透压增高):比如浮肿的患者等。吃了盐之后口干,因为渗透压高了,而且盐吃多了人还肿,就是湿。半夏,佩兰更好。半夏是治疗湿引起的口干,不是阴虚口干。
(3)瘀血口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血液高凝、红细胞血小板积聚性增加,渗透压的增高,导致夜间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