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的栖霞县“臧家庄之战”,捻军和团练惨烈厮杀 2024-04-25 23:11:43 如今已经划到烟台市福山区的臧家庄,位于栖霞城的东北方向,地处白洋河谷地当中。古代修路架桥技术有限,官道一般沿着河谷通行。因此,臧家庄从古代起就是栖霞东部的交通重镇,这里向东可抵福山,向北经寨里、郭家店等地可至蓬莱境内,可谓“兵家必争之地”。而在清代,也确曾有一次大战在此发生,这就是咸丰十一年的“臧家庄之战”。这场大战的过程并不算太长,但背景却有些复杂,下面就逐一进行介绍。 (臧家庄的位置示意)1、事由咸丰十一年,正是多事之秋,太平军纵横于江南,捻军袭扰于江北。当年八月,有一支捻军由胶州、平度等地渡过胶莱河,向东进入登州府辖区,史称“捻军初入胶东之役”。根据《东牟守城纪略》(作者戴燮元,时任登州知府戴肇辰之子)的记载,当时捻军大致兵分两路,一路自招远、黄县向东,一路自莱阳、栖霞向北,共同进逼登州府城(蓬莱)。其中招远、黄县一路似乎为主力,攻势凌厉,曾围困黄县城多日,也一度兵临登州城下。但见府城早有防备(城门紧闭,兵勇一齐防御,且从烟台商埠购进火药),捻军主力于是兵锋南指,直奔栖霞而来。 (当年防御捻军的圩子墙遗迹,在胶东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在捻军未至之时,登州知府衙门已经传檄各州县举办团练,以资防御。当时,栖霞县城内就办起了一东一西两个团练局。其中,西局驻扎在西大寺,以于岸为首领;东局驻扎在城东,以当地牟林郝李等望族绅士领衔。两局虽然都是经过知县认可的团练,但彼此矛盾重重,势同水火。双方矛盾的原因在于阶层不同。牟林郝李等为传统的科举望族,在他们眼中,“画神符、喝神水”的于岸属于“旁门邪道”,团练大权万万不可落入对方手中。因此,于岸虽然办团练在前,但城内几大家各自出资,又组建了一支自己掌控的团练,与于岸分庭抗礼。2、于岸根据光绪版的《栖霞县志》记载,于岸为蓬夼社宋格庄人(应该就是现在亭口镇的东宋格庄村)。他曾经读过书,后来跟知县说话时也自称为“廪生”,但其实并无功名。不过,他在十里八乡很有威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毕竟懂文墨,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家世代以“神术”相传。据说,于岸的祖父和父亲都会“做法”,可以驱邪封魔。他的祖父尤其擅长此术,驱邪时会准备一个瓦罐,做法时将邪魔驱赶到瓦罐当中,然后加以封印,深埋地下。古人迷信,对此大多不疑。到了于岸这一代,有一年他监督雇工到地里干活,忽然工人从土中挖出一个红色的瓦罐。于岸认出是祖父封魔之物,连忙吩咐原样不动埋回去。但工人不小心将瓦罐弄破,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像《水浒传》楔子中洪太尉误放妖魔出山一般,有一股青烟从瓦罐中冒出,直扑于岸之面。于岸倒地不省人事,待苏醒过来之后,满嘴胡话,一连过了好多天才恢复。但恢复的只是身体而已,于岸此后声称拥有神枪神拳、神符神水,只要听他号令,普通凡人也可称为“神兵神将”。在今人听起来,跟后来的“义和团”有些相似。当然,上面这些传说细节,是光绪版《栖霞县志》记载的。编撰县志的人,多都是传统科举望族出身,他们在描写于岸时,难免有挖苦抹黑之笔。但综合史料的记载来看,于岸是以“神术”起家这一点,没有太大的疑问。3、正名于岸虽然会“神术”,但并不是简单的求财,似乎更想求名。在承平之时,他在乡间的影响力虽大,但受到县城上流社会的鄙视,毫无政治地位。而捻军的到来,在他眼里,是一个跻身县城权力圈的好机会。当时,登州府下令各县筹办团练,而时任栖霞知县初来乍到,不知从何着手。于岸看准时机,带领部众持械进城,向知县请缨。因为捻军声势浩大,火烧眉毛的知县死马当活马医,批准于岸的请求,承认他们的团练地位。 官方认可的团练,就有领取粮饷的资格。于岸的部众在城里索要,大户们对此十分反感,因此就有另支炉灶的举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向上告发,说对方举止怪异,不可倚靠。在这种情况下,深感压力的于岸,就急需用实际行动来给自己“正名”。恰在此时,捻军主力南下栖霞,于岸决定出阵迎敌,臧家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4、交战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捻军在作战之前,通常会派出先头部队进行袭扰,以此打探对方虚实,而后主力再选择或战或退。因此,于岸率部出城之后,一开始与捻军交手,曾取胜数阵。他甚至带人追击到了蓬莱县境内的辛店、宫家疃附近。 (郭家岭的位置示意)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捻军再次进入栖霞。根据《栖霞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六(农历),捻军兵分三路攻打栖霞东北乡之郭家岭、臧家庄、枫树林(郭家岭在现臧家庄镇栾家沟村西、郭家店村北,原蓬莱、栖霞交界处;枫树林不知现在是何处?)。当时,栖霞官府方面也派出三路救兵,一路救郭家岭,一路救枫树林,一路救臧家庄,而于岸所部就派往增援臧家庄。不过,于岸部还没赶到,捻军就已经攻陷了臧家庄,将镇上(当时虽然没有镇的区划,但臧家庄大集很早就出名,街上商铺不少)的“凤来典当”劫掠拆毁,而后以逸待劳,迎接气喘吁吁的于岸部众。双方短兵相接,很快厮杀起来。5、阵亡抛开虚无缥缈的“神力”,就现实的力量而言,于岸的团练显然不能跟捻军的主力相比。当时捻军已经多次与清廷正规军交战,战场经验丰富,且有骑兵有火炮。而地方团练大多是临时拼凑,以步卒和冷兵器为主,居高防御尚可,野战能力不足。由于此次到来的是捻军主力,团练在人数上也没有优势,因此于岸部很快陷入重围。史称捻军“愈杀愈厚”,于岸所部难以突围,全军覆没,他和儿子也一同战殁。此时,另一支增援枫树林的团练也败北。臧家庄之战获胜后,捻军趁机直奔栖霞县城。县城方面十分惊恐,发动城内外团练一起到松山防御。松山是栖霞城北门户,此地一失,县城无险可守。幸好此时莱阳方面也派人前来支援,两家练手拼尽全力,终于将捻军挡在松山之外。捻军受挫后,转向东面的福山而去。对于“于岸的阵亡”,不同立场的人,给出的结论也不同。《东牟守城纪略》的作者从登州府全局的角度,认为于岸对防御捻军做出了贡献,阵亡值得同情。但光绪版《栖霞县志》的结论是:于岸阵亡,是“栖邑之幸,亦于岸等不幸之幸”。意思就是,倘若于岸获胜,回城之后就会得势,加倍要粮索饷,城里望族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而他因公事阵亡,虽然是个人的不幸,但一方面保持了县里的旧有秩序,一方面也遮挡了他“旁门左道”的标签,可谓不错的结局。 臧家庄之战的惨烈,不仅体现在“于岸”的全军覆没。而《栖霞县志》当中,还收录了很多被清朝官方认可的人物,王曰贞就是一例。志称:“王曰贞,系文生,咸丰十一年捻匪入境,率勇迎剿,在臧家庄接仗阵亡,巡抚部院谭奏请旌恤。奉旨,给云骑都尉世职,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而同一时期的恩荫、忠义、烈女的记载,在县志中都不乏其人,当年胶东之涂炭,可见一斑。 赞 (0) 相关推荐 寿光记忆‖捻军与圩子墙 光及周边地区村庄的圩子墙大多修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配合朝廷绞杀捻军"坚壁清野"的产物. 咸丰二年,开始先是太平军"发逆",但还没影响到寿光县境,后来眼看着太平天 ... 曾是目不识丁的穷小子,因何逆袭成封疆大吏?皆因怕老婆 综合自<城市信报>(作者:黄默).头条号公子乂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怕老婆的男人常常会被人讥笑.其实,怕老婆这事,并不是现代男人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怕老婆,是中国男人的 ... 南阳镇台衙门:远逝的神秘与威严(3) 景穆街上,曾有邱公祠 老城区有景穆街,景穆街曾有邱公祠,所以,这条街原名就叫邱公祠街. 古时官方或民间为一个人建纪念性祠堂,是为了弘扬该人的功绩.品德或气节.比如明初修筑南 ... 咸丰十一年,捻军过境昌乐,发生在戴家村、牟家村的一场血战 近日,读民国昌乐县志,有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记录了咸丰年间捻军过境昌乐北部时,在戴家村和牟家村共同抵御捻军侵扰时发生的一场血战-- 由于我对家乡的风俗人情,历史传说等比较感兴趣.再说,戴家村和牟 ... 看图:走进臧家庄镇郭家店村,曾是蓬莱栖霞交界的地方 前几天曾给大家介绍过莱州市的郭家店,而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同样叫做"郭家店",但这个"郭家店"是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镇境内. 臧家庄镇刚刚从栖霞划到福山,很多朋友 ... 臧家庄划归福山之后,汉桥村“栖霞北大门”的地位更加凸显 沈海高速在栖霞范围内有多个出口,带有"栖霞"字样的就有三个之多,分别是"栖霞北"."栖霞"和"栖霞南". 大体来说,从青 ... 航拍组图:栖霞市唐家泊镇“钓鱼台”拦河闸的新面貌 在烟台栖霞市唐家泊镇辖区内,清水河的上游,有一座很有名的拦河闸.这座拦河闸的正式名字叫做"钓鱼台拦河闸",但当地民间一般称之为"跳台"或者"鱼跳台&q ... 清代栖霞县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还奉祀哪些人物? 牟姓为栖霞之望族,其渊源有二,一称"铁口牟",一称"名宦牟". 铁口牟的铁口,指的是其先祖之居所:名宦牟的名宦,指的是其先祖之地位. 所谓"名宦&qu ... 胶东游记:走进栖霞市唐家泊村,历史名人“于七”的故里 "栖霞于七反清"的话题,此前虽然时常提起,但笔者近来经过整理发现,他的故里--唐家泊村,却还没有专门介绍过,这多少有种"灯下黑"的感觉.因此,趁着这大好春光,这 ... 中国古村落【119】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 中国古村落【119】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 看图:臧家庄镇北面的山沟里,有个美丽的“庄子村” 编者有位叫做"Chuyuchih"的朋友,对摄影相当爱好,常常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朋友圈里时常能见到他的精彩之作. 前几天,编者又看到他拍摄了一组乡村风光.在欣赏美图的时候,越看越 ... 【林氏字辈】0160-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均县林家庄(更新) 本网(平台)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 [林 ... 东昌堂邑县万家庄路嗣兴妻张氏旌表节孝(今冠县柳林镇靳万庄村) 这座孝节牌坊是为表彰一位张姓的妇女而建,距今已有近130年的历史了.想起130年前的某一天,在我们所站在老东昌府堂邑县万家庄,热闹非凡地举行着隆重的奠基开工仪式,恍惚之间,宛若穿越了时空隧道,看见了围 ...
如今已经划到烟台市福山区的臧家庄,位于栖霞城的东北方向,地处白洋河谷地当中。古代修路架桥技术有限,官道一般沿着河谷通行。因此,臧家庄从古代起就是栖霞东部的交通重镇,这里向东可抵福山,向北经寨里、郭家店等地可至蓬莱境内,可谓“兵家必争之地”。而在清代,也确曾有一次大战在此发生,这就是咸丰十一年的“臧家庄之战”。这场大战的过程并不算太长,但背景却有些复杂,下面就逐一进行介绍。 (臧家庄的位置示意)1、事由咸丰十一年,正是多事之秋,太平军纵横于江南,捻军袭扰于江北。当年八月,有一支捻军由胶州、平度等地渡过胶莱河,向东进入登州府辖区,史称“捻军初入胶东之役”。根据《东牟守城纪略》(作者戴燮元,时任登州知府戴肇辰之子)的记载,当时捻军大致兵分两路,一路自招远、黄县向东,一路自莱阳、栖霞向北,共同进逼登州府城(蓬莱)。其中招远、黄县一路似乎为主力,攻势凌厉,曾围困黄县城多日,也一度兵临登州城下。但见府城早有防备(城门紧闭,兵勇一齐防御,且从烟台商埠购进火药),捻军主力于是兵锋南指,直奔栖霞而来。 (当年防御捻军的圩子墙遗迹,在胶东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在捻军未至之时,登州知府衙门已经传檄各州县举办团练,以资防御。当时,栖霞县城内就办起了一东一西两个团练局。其中,西局驻扎在西大寺,以于岸为首领;东局驻扎在城东,以当地牟林郝李等望族绅士领衔。两局虽然都是经过知县认可的团练,但彼此矛盾重重,势同水火。双方矛盾的原因在于阶层不同。牟林郝李等为传统的科举望族,在他们眼中,“画神符、喝神水”的于岸属于“旁门邪道”,团练大权万万不可落入对方手中。因此,于岸虽然办团练在前,但城内几大家各自出资,又组建了一支自己掌控的团练,与于岸分庭抗礼。2、于岸根据光绪版的《栖霞县志》记载,于岸为蓬夼社宋格庄人(应该就是现在亭口镇的东宋格庄村)。他曾经读过书,后来跟知县说话时也自称为“廪生”,但其实并无功名。不过,他在十里八乡很有威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毕竟懂文墨,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家世代以“神术”相传。据说,于岸的祖父和父亲都会“做法”,可以驱邪封魔。他的祖父尤其擅长此术,驱邪时会准备一个瓦罐,做法时将邪魔驱赶到瓦罐当中,然后加以封印,深埋地下。古人迷信,对此大多不疑。到了于岸这一代,有一年他监督雇工到地里干活,忽然工人从土中挖出一个红色的瓦罐。于岸认出是祖父封魔之物,连忙吩咐原样不动埋回去。但工人不小心将瓦罐弄破,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像《水浒传》楔子中洪太尉误放妖魔出山一般,有一股青烟从瓦罐中冒出,直扑于岸之面。于岸倒地不省人事,待苏醒过来之后,满嘴胡话,一连过了好多天才恢复。但恢复的只是身体而已,于岸此后声称拥有神枪神拳、神符神水,只要听他号令,普通凡人也可称为“神兵神将”。在今人听起来,跟后来的“义和团”有些相似。当然,上面这些传说细节,是光绪版《栖霞县志》记载的。编撰县志的人,多都是传统科举望族出身,他们在描写于岸时,难免有挖苦抹黑之笔。但综合史料的记载来看,于岸是以“神术”起家这一点,没有太大的疑问。3、正名于岸虽然会“神术”,但并不是简单的求财,似乎更想求名。在承平之时,他在乡间的影响力虽大,但受到县城上流社会的鄙视,毫无政治地位。而捻军的到来,在他眼里,是一个跻身县城权力圈的好机会。当时,登州府下令各县筹办团练,而时任栖霞知县初来乍到,不知从何着手。于岸看准时机,带领部众持械进城,向知县请缨。因为捻军声势浩大,火烧眉毛的知县死马当活马医,批准于岸的请求,承认他们的团练地位。 官方认可的团练,就有领取粮饷的资格。于岸的部众在城里索要,大户们对此十分反感,因此就有另支炉灶的举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向上告发,说对方举止怪异,不可倚靠。在这种情况下,深感压力的于岸,就急需用实际行动来给自己“正名”。恰在此时,捻军主力南下栖霞,于岸决定出阵迎敌,臧家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4、交战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捻军在作战之前,通常会派出先头部队进行袭扰,以此打探对方虚实,而后主力再选择或战或退。因此,于岸率部出城之后,一开始与捻军交手,曾取胜数阵。他甚至带人追击到了蓬莱县境内的辛店、宫家疃附近。 (郭家岭的位置示意)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捻军再次进入栖霞。根据《栖霞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六(农历),捻军兵分三路攻打栖霞东北乡之郭家岭、臧家庄、枫树林(郭家岭在现臧家庄镇栾家沟村西、郭家店村北,原蓬莱、栖霞交界处;枫树林不知现在是何处?)。当时,栖霞官府方面也派出三路救兵,一路救郭家岭,一路救枫树林,一路救臧家庄,而于岸所部就派往增援臧家庄。不过,于岸部还没赶到,捻军就已经攻陷了臧家庄,将镇上(当时虽然没有镇的区划,但臧家庄大集很早就出名,街上商铺不少)的“凤来典当”劫掠拆毁,而后以逸待劳,迎接气喘吁吁的于岸部众。双方短兵相接,很快厮杀起来。5、阵亡抛开虚无缥缈的“神力”,就现实的力量而言,于岸的团练显然不能跟捻军的主力相比。当时捻军已经多次与清廷正规军交战,战场经验丰富,且有骑兵有火炮。而地方团练大多是临时拼凑,以步卒和冷兵器为主,居高防御尚可,野战能力不足。由于此次到来的是捻军主力,团练在人数上也没有优势,因此于岸部很快陷入重围。史称捻军“愈杀愈厚”,于岸所部难以突围,全军覆没,他和儿子也一同战殁。此时,另一支增援枫树林的团练也败北。臧家庄之战获胜后,捻军趁机直奔栖霞县城。县城方面十分惊恐,发动城内外团练一起到松山防御。松山是栖霞城北门户,此地一失,县城无险可守。幸好此时莱阳方面也派人前来支援,两家练手拼尽全力,终于将捻军挡在松山之外。捻军受挫后,转向东面的福山而去。对于“于岸的阵亡”,不同立场的人,给出的结论也不同。《东牟守城纪略》的作者从登州府全局的角度,认为于岸对防御捻军做出了贡献,阵亡值得同情。但光绪版《栖霞县志》的结论是:于岸阵亡,是“栖邑之幸,亦于岸等不幸之幸”。意思就是,倘若于岸获胜,回城之后就会得势,加倍要粮索饷,城里望族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而他因公事阵亡,虽然是个人的不幸,但一方面保持了县里的旧有秩序,一方面也遮挡了他“旁门左道”的标签,可谓不错的结局。 臧家庄之战的惨烈,不仅体现在“于岸”的全军覆没。而《栖霞县志》当中,还收录了很多被清朝官方认可的人物,王曰贞就是一例。志称:“王曰贞,系文生,咸丰十一年捻匪入境,率勇迎剿,在臧家庄接仗阵亡,巡抚部院谭奏请旌恤。奉旨,给云骑都尉世职,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而同一时期的恩荫、忠义、烈女的记载,在县志中都不乏其人,当年胶东之涂炭,可见一斑。
如今已经划到烟台市福山区的臧家庄,位于栖霞城的东北方向,地处白洋河谷地当中。古代修路架桥技术有限,官道一般沿着河谷通行。因此,臧家庄从古代起就是栖霞东部的交通重镇,这里向东可抵福山,向北经寨里、郭家店等地可至蓬莱境内,可谓“兵家必争之地”。而在清代,也确曾有一次大战在此发生,这就是咸丰十一年的“臧家庄之战”。这场大战的过程并不算太长,但背景却有些复杂,下面就逐一进行介绍。 (臧家庄的位置示意)1、事由咸丰十一年,正是多事之秋,太平军纵横于江南,捻军袭扰于江北。当年八月,有一支捻军由胶州、平度等地渡过胶莱河,向东进入登州府辖区,史称“捻军初入胶东之役”。根据《东牟守城纪略》(作者戴燮元,时任登州知府戴肇辰之子)的记载,当时捻军大致兵分两路,一路自招远、黄县向东,一路自莱阳、栖霞向北,共同进逼登州府城(蓬莱)。其中招远、黄县一路似乎为主力,攻势凌厉,曾围困黄县城多日,也一度兵临登州城下。但见府城早有防备(城门紧闭,兵勇一齐防御,且从烟台商埠购进火药),捻军主力于是兵锋南指,直奔栖霞而来。 (当年防御捻军的圩子墙遗迹,在胶东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在捻军未至之时,登州知府衙门已经传檄各州县举办团练,以资防御。当时,栖霞县城内就办起了一东一西两个团练局。其中,西局驻扎在西大寺,以于岸为首领;东局驻扎在城东,以当地牟林郝李等望族绅士领衔。两局虽然都是经过知县认可的团练,但彼此矛盾重重,势同水火。双方矛盾的原因在于阶层不同。牟林郝李等为传统的科举望族,在他们眼中,“画神符、喝神水”的于岸属于“旁门邪道”,团练大权万万不可落入对方手中。因此,于岸虽然办团练在前,但城内几大家各自出资,又组建了一支自己掌控的团练,与于岸分庭抗礼。2、于岸根据光绪版的《栖霞县志》记载,于岸为蓬夼社宋格庄人(应该就是现在亭口镇的东宋格庄村)。他曾经读过书,后来跟知县说话时也自称为“廪生”,但其实并无功名。不过,他在十里八乡很有威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毕竟懂文墨,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家世代以“神术”相传。据说,于岸的祖父和父亲都会“做法”,可以驱邪封魔。他的祖父尤其擅长此术,驱邪时会准备一个瓦罐,做法时将邪魔驱赶到瓦罐当中,然后加以封印,深埋地下。古人迷信,对此大多不疑。到了于岸这一代,有一年他监督雇工到地里干活,忽然工人从土中挖出一个红色的瓦罐。于岸认出是祖父封魔之物,连忙吩咐原样不动埋回去。但工人不小心将瓦罐弄破,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像《水浒传》楔子中洪太尉误放妖魔出山一般,有一股青烟从瓦罐中冒出,直扑于岸之面。于岸倒地不省人事,待苏醒过来之后,满嘴胡话,一连过了好多天才恢复。但恢复的只是身体而已,于岸此后声称拥有神枪神拳、神符神水,只要听他号令,普通凡人也可称为“神兵神将”。在今人听起来,跟后来的“义和团”有些相似。当然,上面这些传说细节,是光绪版《栖霞县志》记载的。编撰县志的人,多都是传统科举望族出身,他们在描写于岸时,难免有挖苦抹黑之笔。但综合史料的记载来看,于岸是以“神术”起家这一点,没有太大的疑问。3、正名于岸虽然会“神术”,但并不是简单的求财,似乎更想求名。在承平之时,他在乡间的影响力虽大,但受到县城上流社会的鄙视,毫无政治地位。而捻军的到来,在他眼里,是一个跻身县城权力圈的好机会。当时,登州府下令各县筹办团练,而时任栖霞知县初来乍到,不知从何着手。于岸看准时机,带领部众持械进城,向知县请缨。因为捻军声势浩大,火烧眉毛的知县死马当活马医,批准于岸的请求,承认他们的团练地位。 官方认可的团练,就有领取粮饷的资格。于岸的部众在城里索要,大户们对此十分反感,因此就有另支炉灶的举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向上告发,说对方举止怪异,不可倚靠。在这种情况下,深感压力的于岸,就急需用实际行动来给自己“正名”。恰在此时,捻军主力南下栖霞,于岸决定出阵迎敌,臧家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4、交战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捻军在作战之前,通常会派出先头部队进行袭扰,以此打探对方虚实,而后主力再选择或战或退。因此,于岸率部出城之后,一开始与捻军交手,曾取胜数阵。他甚至带人追击到了蓬莱县境内的辛店、宫家疃附近。 (郭家岭的位置示意)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捻军再次进入栖霞。根据《栖霞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六(农历),捻军兵分三路攻打栖霞东北乡之郭家岭、臧家庄、枫树林(郭家岭在现臧家庄镇栾家沟村西、郭家店村北,原蓬莱、栖霞交界处;枫树林不知现在是何处?)。当时,栖霞官府方面也派出三路救兵,一路救郭家岭,一路救枫树林,一路救臧家庄,而于岸所部就派往增援臧家庄。不过,于岸部还没赶到,捻军就已经攻陷了臧家庄,将镇上(当时虽然没有镇的区划,但臧家庄大集很早就出名,街上商铺不少)的“凤来典当”劫掠拆毁,而后以逸待劳,迎接气喘吁吁的于岸部众。双方短兵相接,很快厮杀起来。5、阵亡抛开虚无缥缈的“神力”,就现实的力量而言,于岸的团练显然不能跟捻军的主力相比。当时捻军已经多次与清廷正规军交战,战场经验丰富,且有骑兵有火炮。而地方团练大多是临时拼凑,以步卒和冷兵器为主,居高防御尚可,野战能力不足。由于此次到来的是捻军主力,团练在人数上也没有优势,因此于岸部很快陷入重围。史称捻军“愈杀愈厚”,于岸所部难以突围,全军覆没,他和儿子也一同战殁。此时,另一支增援枫树林的团练也败北。臧家庄之战获胜后,捻军趁机直奔栖霞县城。县城方面十分惊恐,发动城内外团练一起到松山防御。松山是栖霞城北门户,此地一失,县城无险可守。幸好此时莱阳方面也派人前来支援,两家练手拼尽全力,终于将捻军挡在松山之外。捻军受挫后,转向东面的福山而去。对于“于岸的阵亡”,不同立场的人,给出的结论也不同。《东牟守城纪略》的作者从登州府全局的角度,认为于岸对防御捻军做出了贡献,阵亡值得同情。但光绪版《栖霞县志》的结论是:于岸阵亡,是“栖邑之幸,亦于岸等不幸之幸”。意思就是,倘若于岸获胜,回城之后就会得势,加倍要粮索饷,城里望族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而他因公事阵亡,虽然是个人的不幸,但一方面保持了县里的旧有秩序,一方面也遮挡了他“旁门左道”的标签,可谓不错的结局。 臧家庄之战的惨烈,不仅体现在“于岸”的全军覆没。而《栖霞县志》当中,还收录了很多被清朝官方认可的人物,王曰贞就是一例。志称:“王曰贞,系文生,咸丰十一年捻匪入境,率勇迎剿,在臧家庄接仗阵亡,巡抚部院谭奏请旌恤。奉旨,给云骑都尉世职,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而同一时期的恩荫、忠义、烈女的记载,在县志中都不乏其人,当年胶东之涂炭,可见一斑。